过程教育哲学视角下的青年学生伟大民族精神教育与弘扬
2020-12-29汪星刚黎俊玲王孝松
汪星刚,黎俊玲,王孝松
(1. 武汉理工大学 巡察办公室,湖北 武汉 430070;2. 华中师范大学 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 430079;3. 武汉理工大学 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凝聚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是民族面貌最集中的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需要伟大民族精神的涵养和滋润,它将为新征程中继续开创光辉业绩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学生,更应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民族精神重要论述的深厚内涵,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为人生奋斗目标和立志成才提供动力之泉。英国哲学家怀特海以过程哲学为基础,探讨教育理念和实践价值,提出过程教育哲学理念,这对我们教育引导青年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及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过程教育哲学的基本特点
怀特海基于过程哲学探讨教育的目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智力的开发与应用,让受教育者获取智慧,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重点在于“引导受教育者把教育作为一个终生的过程,核心是注重教育过程本身的教育,掌握教育过程本身的规律”[1]15。
首先,过程教育哲学注重教育的过程性。怀特海认为“现实世界是一个过程,过程就是各种现实存在的生成”[2]28,突出强调了过程是现实存在的根本属性这一论断,这个观点与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提出的观点“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相一致。就本质而言,万事万物是在动态中不断生成的一个过程,现实的存在必然是一个过程。“现实存在的‘存在’是由其‘生成’所构成的,这就是‘过程原理’。”[2]29怀特海认为,客观是动态发展的过程,要重视过程的转化和合成。就教育观而言,怀特海强调有节奏的教育,注重教育的每一环节。他把教育分为浪漫、精确和综合运用阶段,受教育者在每一个阶段接受接触的东西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教育具有不同的层次。他还认为,教育应该是这三个周期的持续不断的重复。通过持续不断的重复,综合考虑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因素并对其进行精妙的调整,达到受教育者具有“对事件发生过程的潜在掌控能力”责任和“现在包含着全部的存在,向前—一切的过去,抑或向后—一切的未来,直到永远—直到永恒”基础上的敬畏[1]21。
其次,过程教育哲学注重教育的创造性。“创造性是新生事物的本原”[2]26。怀特海认为,“多”和“一”存在于世界万物之中,“多”是多样性,“一”是现实存在的唯一性,正是因为创造性,才使得“多”成为现实存在,正是创造性,才使得“多”成为统一体的要素之一。“多生成一并由一而长。”[2]22在怀特海看来,教育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然而纵观教育史,一些错误的思想充斥着教育,它们具有很大的腐蚀性,从而限制了受教育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同时认为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和引导有血有肉的、充满想象力的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激励自我发展。“人的大脑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它是永恒活动着的,能对外部的刺激做出最精密的反应。”[1]10所以,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主体性、联动性和参与性,需要自由和训练,而不是设定特定目标的创新性教育和学习。同时,受教育者需要创新性学习,带着怀疑的眼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这才是新发现的前奏和受教育者展示才华的表现。
再次,过程教育哲学注重教育的生活化。怀特海认为,现实世界是由过去的现实存在或者经验构成的,过去、现在发生的一切都会影响到未来所发生的。他提出了摄入理论,“摄入是存在于那里的某物成为这里的某物的那种方式,它是两个现实发生之间的纽带。过去的发生共同存在于新发生的构成之中。”[2]513也可以理解为,某物需要通过摄入才能成为另一个物体,摄入之物不会改变,但摄入的主体可以变成另一个物体。就教育而言,怀特海一直强调,教育唯一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生活。生活与人类的智力或者认知存在某种特定的关系,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活给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知识,提供受教育者生活技巧和专门技能。此时,教育作为将生活摄入的方式,通过生活化的教育,让受教育者获得活跃的智慧,使得它们既能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还能获得特定的专门技能,以“做好准备,去迎接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经历,用相关的思想和适当的行为去应对每时每刻发生的情况”。[1]51
二、中华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一是弘扬中华民族“辛勤劳作、发明创造”的伟大创造精神,树立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创新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创新,他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青年学生作为新时代创新的生力军,要在学习工作中自觉培养创新精神。一方面,要内化于心,学懂弄通伟大创造精神的深刻内涵。中华民族在实践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精益求精的价值理念,凸显了中华儿女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追求。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真正创造和推动着历史前进,决定着社会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坚持群众路线,依靠群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大青年学生要深刻领会群众路线的基本观点,积极投身到基层中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汲取人民的创新智慧,不断扩充自我创新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外化于行,在实践中加强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思想,是在伟大实践中创立发展并不断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既是指引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法宝,也是指导青年投身伟大实践的行动指南。因此,青年学生要自觉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开拓视野,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实践中提升“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弘扬中华民族“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伟大奋斗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他同时指出,奋斗过程是艰辛的、长期的、曲折的,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和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是要不得的。一方面,要让青年学生深刻理解三部“奋斗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人民群众创造推动的奋斗史。中华儿女在伟大实践中发挥创造智慧,为中华大地浸透勤劳的汗水,推动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儿女救亡图存的奋斗史。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多少志士仁人投身革命之中,不论是清政府的洋务自救,还是维新变法的局部改良,不论是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还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救国,虽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而未能成功,但也展现了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一部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点燃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在革命战争、国家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表现出舍生忘死、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完成和推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实现了从探索中成长壮大,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另一方面,要使青年学生辩证认识新时代的“变”与“不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继承与发展、坚守与创新的历史进程。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既要认识到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以及党的执政条件变了,也要认识到新时代的基本国情、改革目标、伟大工程战略以及世界和平发展主题没有变。要让学生们既看到砥砺奋进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又要清醒认识到在新时代长征路上的“雪山”“草地”“娄山关”“腊子口”,需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是弘扬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团结精神,提升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在共同的价值理念指引下形成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创立了伟大团结精神。伟大团结精神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一方面,要让青年学生认识到中国力量、中国价值、中国精神是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的结果。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团结奋进的优良传统。在不同时期,各族人民万众一心话传承,推动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各族人民同仇敌忾抵外侮,使得中华民族屡破劫难;各族人民乘风破浪搞建设,让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一个个胜利,体现了中国力量,展现了中国价值,突出了中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已经开启,但实现这个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只有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拧成一股绳,继续发扬伟大团结精神才能走向伟大复兴。另一方面,要让青年学生深刻理解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主心骨”“领头雁”作用。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继承新中国成立70年历史成就、开启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画出最大同心圆、取得最大公约数的时代。正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才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新时代有新特点、新问题、新矛盾,但只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以“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的勇气,始终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体意识,用伟大民族精神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最终实现。
四是弘扬中华民族“心怀梦想、不懈追求”的伟大梦想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梦想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追求,也是指引人们砥砺前行的精神支撑。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始终砥砺家国情怀、胸怀伟大梦想,把伟大梦想精神深深地融入到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中。我们进入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广大青年学生要在新时代中敢于寻梦、追梦、圆梦。一方面,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设想未来社会中,马克思指出,“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更是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迈向新征程,是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前提下历史必然的结果。新时代青年学生应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用理想信念引领行动方向,用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用理想信念追求青春梦想,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另一方面,要把握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做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作为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的青年学生,既是“两个一百年”的见证者、参与者,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责任的担当者。面临复杂的挑战和考验,青年学生要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眼光认清形势,客观判断,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从而把责任和使命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意识,当好排头兵,传好接力棒,努力完成时代交给的历史使命,在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书写出精彩人生。
三、过程教育哲学对于伟大民族精神教育路径的重要启示
过程哲学强调教育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怀特海指出,“最理想的教育取决于几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的天赋、学生的智力类型、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学校外部(邻近环境)所赋予的机会。以及其他相关因素。”[3]因此,教育的实质性成就,必须在对各种系统要素进行综合考虑以及科学的调整后才能取得。过程教育哲学和青年学生伟大民族精神教育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注重伟大民族精神教育的过程性和整体性,注重发挥青年学生的自觉意识,引导青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学习生活中。
一是过程教育哲学强调的教育节奏性与青年学生伟大民族精神的教育引导规律相一致,因此要注重教育的整体性和过程性。青年学生伟大民族精神教育不会一蹴而就,而要根据其成长成才的规律性以及教育阶段,采取不同教育方式并授之不同内容。一方面,要建立并把握青年学生伟大民族精神教育的系统性。充分考虑伟大民族精神教育的构成要素,注重要素之间的统筹协调,使得教育主客体、教育环境、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内容形成合力;重构教育系统的内部结构,既要发挥主阵地作用,又要发挥专业课程教育的“思政元素”功能,既要理论教育又要实践教育,既要“网上教育”又要“网下教育”,既要日常管理又要专题教育;凸显教育系统功能的发挥,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促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把握“我国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新变化带来的新课题和新要求,引领青年学生准确认识我国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最新成果,把握新时代下的新征程要求。另一方面,要把握青年学生掌握信息的节奏性。浪漫、精确和综合运用三个阶段是知识由高到低、由表及里的过程,也是教育客体从初次掌握概念、理解原理到运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从理论解读出发,让广大青年学生准确掌握伟大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进而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一套既有经典马列著作的解读,又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讲解,既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刻内涵和历史渊源的阐述,又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的宣讲,让广大青年学生明白理想信念的历史逻辑及其哲学基础。
二是过程教育哲学主张受教育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赋予教育创造性,这与伟大民族精神教育系统中青年学生提高自觉意识相匹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伟大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自我发展,激发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以及培养充满活力、坚忍不拔、积极乐观面对现实环境的健康心态和优良品格。实现这些目标,最关键的就是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所学知识和经验真正形成自我内化。怀特海认为,受教育者要养成积极主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良好习惯,才能实现“拥有智慧”这一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在伟大民族精神的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需要和兴趣出发,形成具有现实吸引力、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探索问题的教育资源和方式,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有效运用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中,拓宽视野视角和破解问题的途径,剖析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热点难点,从而促进自我的社会认知和国家认同,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的融合统一。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为个人自觉营造良好的共同体价值。“人总是在共同体中成长的,并吸收了他那个共同体的价值。”[4]青年学生的自觉意识除了个人性格因素之外,还受到时空和环境的影响。青年学生伟大民族精神教育系统要营造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塑造力、感召力、影响力的氛围,构建快乐学习的理念,让青年学生能够在充满兴趣和激情的文化环境下自我发展。
三是过程教育哲学强调教育主题的生活化与青年学生伟大民族精神“既注重追求未来奋斗目标,又指导现实生活”的价值理念和价值目标相统一。怀特海认为,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教育最终使学生在掌握原理知识基础上去积极应对和解决个人现实生活中面临的种种问题。教育素材来源于生活,又要去指导生活实践。而“理想信念是把一种未来的社会蓝图视为最高价值,高度地信服和敬仰,并以之统摄自己的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的精神依托,矢志不渝、自觉追求的精神状态。”[5]青年学生伟大民族精神教育绝不是形而上的抽象说教,而是要切切实实指导青年学生形成向善的品格,并追求美好生活,因此教育要做到贴近性、对象化和接地气。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主动参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理论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自豪地向青年学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中国具有的巨大优势。邀请政府人员、知名学者、企业家面向青年学生,开展世情、国情、社情和民情等方面的讲座,开阔青年学生视野,提高思想认识境界。不断引导青年学生正确把握“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更好地担负起青年学生健康发展的指导者和人生引路人的责任。另一方面,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红色革命老区去,围绕经济发展、民生发展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社会实践和专题调研。引导青年学生在调查实践中思考和理解理论,感受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对国情和社情的了解,同时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培养脚踏实地、勇于实践和艰苦奋斗的坚强品质,及时找准个人努力的方向。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正确把握“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以及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