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 畅通双循环

2020-12-29金迈平

现代国企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内需双循环产业链

文=金迈平

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核心是促进经济活动的畅通和连续,既包括国内各个环节、产业、部门、区域间的畅通,又包括国内国外经贸联通。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做好打通创新链、强化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在全社会弘扬企业家精神,努力实现四链协同和稳定,不断推进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形成。

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实现双循环战略要解决好“短板”问题

实现双循环战略,中国要解决的第一个短板就是“卡脖子技术”。过去,我们参与全球化,很多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都依赖于全球分工体系。在逆全球化和大国博弈的环境中,这种情况很容易对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带来根本性的冲击。因此我们必须要在技术层面,通过基础研发和集成性的创新来突破目前的“卡脖子技术”。

第二是必须要明确各产业链、供应链所面临的风险。即使很多的产业没有出现“卡脖子”问题,但由于全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在不断提升,我们必须要在全球的供应链、销售链上形成新格局、新思路、新风险管控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发展安全可控,才能使我们的竞争力即使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也能得到确定性的提升,并且处于不败之地。

第三是产业安全的内涵在新时代要有所扩展,要在相关行业建立一定的备胎方案。因此我们需要在内部产业链与国际产业链的对接过程中,形成新策略、新思路,而不是简单地走出去,简单地进行单一的供应链、产业链的布局。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深耕,进行高质量、风险可控的“一带一路”的建设,同时也要对落后地区产业链的深化形成一些新思路。

张 军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怎样形成国内大循环?

我们今天提出要形成国内大循环,不是说我们拥有别人没有的巨大国内市场,也不是说我们依赖我们自己的国内市场就能很好地发展经济,说这个是没有什么太大意义的。我们要明白,一个市场如果做不到高度开放、安全和自由流动,对经济发展是没有意义的。中国要更大程度地开放我们的行业准入并能提供安全和自由的市场给全球投资者,包括对美国的,才能让我们的国内市场服务于我们的经济发展。过去我们是反过来的,因为非常落后,我们是利用人家的开放、安全和自由的产品与要素市场来发展我们的经济。

所以,中央提出的国内大循环,核心要义应该是高度开放大多数我们自己的行业和市场准入,要使得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真正走向很高的开放度、安全性和流动性,假以时日,中国真正能形成全球最具创造性的生产要素能够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循环”起来的沃土,也只有这样,我们14亿人口的国内市场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经济发展可以依赖的国内力量。

宋志平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

弘扬企业家精神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弘扬企业家精神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首先,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通创新链。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打通创新链的关键。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构建新发展格局客观上要求我国要摆脱对关键技术、零部件、原材料的国外依赖。创新链是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一系列活动及其主体组成。作为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企业家能更好把握创新方向,整合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资源和科技力量,推动企业内外各创新主体在生态系统中“共生”,以“合作、孵化、飞地”等多种形式推动形成国产技术和设备的产业群,突破卡脖子技术、关键技术,加快自主创新技术、装备、产品等转化。

其次,聚焦补短板和锻长板,强化产业链。强化产业链的关键是补短板和锻长板。构建新发展格局客观上要求我国要维护产业链完整性并发挥竞争优势,产业链低端转移和高端被国外控制均会影响产业基础。企业家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发展,能够最先感知产业链运行状况、发现产业链薄弱环节、挖掘和利用优势环节,确保产业链畅通。当前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六保”重要任务,这既是企业家的责任,也是企业家爱国情怀的重要表现。企业家要围绕短板加大研发投入和试验室建设,推动更多制造业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变化,促进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转变;要围绕长板延伸产业链,不断向产业链高端跃升,提升我国全球产业链地位。

再次,进一步提升供应链“链主”企业的控制力和协同管理能力,稳定供应链。提升供应链“链主”企业的控制力和协同管理能力是稳定供应链关键。一国在全球产业分工网络地位由该国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和核心环节地位的控制力决定,构建新发展格局客观上要求我国产生一批控制全球产业分工的跨国企业。最具国际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无不追求企业做大做强,与世界优秀企业同台竞技。在建设和改造开放型世界经济过程中,企业家紧抓国际市场机遇深度参与国际市场,以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自主知名品牌、营销网络等带动技术、标准、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拓展供应链协同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对全球供应链的整合能力,优化全球资源配置,提高把握和制定国际规则的能力,争当供应链“链主”。与此同时,企业家不留余力地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带动提升本国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专业化水平,畅通大中小企业和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李旭章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博导

以双循环格局提升产业链水平

畅通国内产业链,着力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是高质量的国民经济循环的基础,关键在于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一是畅通产业链大动脉和微循环。优先保障在产业链供应链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企业正常经营,打通原材料、关键零部件、资金、物流等关键堵点;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和生活服务业正常化,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二是重点提升产业链基础能力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掌控能力,突破制约产业链安全的短板。解决产业链与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确保中国产业与产业链能够独立发展。将专精特新的“杀手锏”产品打造、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和产业链生态营造相结合,形成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不会被轻易替代的独特竞争优势。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产业链集群发展,有助于降低集群内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成本,形成产业链相关企业的竞争优势。产业链集群化是这次疫情中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要特征。疫情期间,很多企业外部订单骤减,但也有一些企业,订单不但没有下降,还有较大幅度增长,比如苏州、重庆等地的电子制造业。这些地方形成了产业链集群,电子制造相关的配套零部件,超过80%是本地生产的。这种集群化的生产模式,降低了从全球采购零部件所带来的风险,凸显了特别时期的特别竞争力。中国已形成和正在形成的产业链集群,是吸引全球高端制造业落户中国的基础。我们要抓住欧美部分产业停摆、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的机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引资补链”,在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地区,重点打造一批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规模达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的战略新兴产业链集群,为危机后时代的中国产业链供应链提升打下可靠基础。

供应链数字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供应链数字化,企业可以在供应链中断的情况下开始制定战略,实现业务韧性。疫情提高了全社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水平,促使下一阶段的产业更加注重数字基建、云服务、物联网、远程链接。大数据分析帮助企业简化供应商选择过程,云计算越来越多地用于促进和管理供应商关系,自动化和物联网可以极大地改善物流和运输过程。中国在5G研发、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数字基建上正进一步加速,重塑产业链、再造供应链,以工业互联网为重点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数字商务,支撑建设数字供应链,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鼓励企业结合自身需求,灵活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

廖 群

中信银行(国际)首席经济师、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双循环” 的三大要点

新发展格局的要点或关键之处有三,一是内需要进一步做大,二是内需要加速循环,三是内需和外需循环要相互促进。

首先,内需要进一步做大。在宏观结构层面,内需包括消费与固定资产投资。要进一步做大消费,应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即降低居民储蓄率;应加快低收入人群向中等收入人群的转变,为此应加速城镇化,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地位,提升就业率及提高失业、退休及残障人士的福利水平等;应切实减小贫富差距。要进一步做大固定资产投资,应尽快启动新基建,进行大规模的信息基础建设,并从产业、地区及科技角度对传统投资补短板。实际上,内需进一步做大还有赖于其加速循环。

其次,内需加速循环应从三个方面着手,或在三个方向上展开。一是加速市场机制的优化,必将加速内需循环。内需加速循环有赖于经济与金融资源更有效与迅速地得到配置,这就要求在国民经济中进一步降低国有企业(包括金融和非金融)的比重,相应地增加更有活力的中小微民营企业的比重,赋予他们更强的市场地位,使他们进入更多的产业领域,包括垄断行业领域。二是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势必加速内需循环。我国正加快向信息或智慧型社会转型。这一转型催生智慧型消费和智慧型投资,而智慧型消费和智慧型投资又衍生出并改造一系列的新型产业及产品。衍生的包括新型电子材料、电子元部件、信息设备制造、信息基础设施、智能机器、信息配套设施等一系列的信息产品,改造则为“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 ,即以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技术与平台改造各个产业及产品。如此的转型必然是消费和投资,即内需的大循环。三是加速地区结构的升级,也为加速内需循环创造重要条件。我国经济的地区结构也处在升级过程中,主要是城市群兴起。人口向大城市流动与聚集,大城市挤满了便向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卫星城市流动与聚集,从而形成城市群;而随着人口聚集于城市群,经济的内需便集中在城市群。

第三,至于内需与外需双循环相互促进,首先意味着,虽然强调内需大循环,但并不意味着放弃外需循环,而且还希望内需循环能够加速外需循环。外需与内需循环的确可以相互促进。在出口方面,以内需循环中催生的更加优质和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产品,如5G、北斗、高铁、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智慧家具及家电、无人机等开拓新市场;进口方面,内需循环做大的内需吸收更大规模与多样化的国外产品,除了能源、粮食及其他原材料等商品外,也包括更多高档的工业品和消费品,提高内需的质量,也加大外国对于我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与内、外需循环相关的一个迫切问题值得重视,即在一些外资撤出时如何保住外需的问题。国内企业应迅速收购欲撤出的外资企业,或迅速新建生产线以替代撤出的企业,以使外需并不随外资撤出而转移。

李 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

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关键环节、领域给予特别的注意

首先,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潜力无穷。“超大规模”主要指市场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不仅总量庞大,结构也很完备。如果出现问题,可以灵活进行调整。而且产业体系完备,从最基础的土地生产物,到制造业,到服务业,再到高新科技,中国基本上都具备。但是,国内或许可能有“内循环”所需的各种资源,但是不如国外的质量好或者不如国外便宜。所以,从经济角度考虑,很多企业更多地选择使用国外的资源,有其合理性。如今要把这些同国际市场之间的循环转变为国内的循环,恐怕须费时日。更有甚者,有一些资源、产品和服务,国内原本就是没有的。这些资源和产品构成中国经济内循环的“断点”,若不能有效地弥合这些断点,中国经济的内循环就会受到阻滞,就会有瓶颈;依据短板原则,经济的增速和质量就会下降,严重者,会遇到比较大的麻烦。当然,这就提供了一个压力,一个迫使我们攻关的压力,过了这个阶段,我们的经济发展,无论是速度和质量,都会有大的提高。

其次,理性的国家不会听任企业大规模地撤出中国。在投资领域,一些国家正在推动企业回流,一些跨国公司也开始审视自身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外资的撤离是一个肯定的趋势,不可阻挡。但是撤多少、撤哪些领域,等到大家冷静地思考这个问题时,答案很可能会和原来所想的不太一样。为什么呢?因为经济是相互依赖的。外国企业从中国撤走,中国固然会受到损失,但是,同样的问题是,撤走的企业又该从哪里获得收入?我们一定要记住:经济由供求两面构成,供求相互依赖,需求没有了,供给还有何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相信,理性的国家不会容忍、也不会听任企业大规模地撤出中国。当然,可能一些关键性的产业、关键性产品会发生变化。例如当下的美国,动不动打着安全、人权的幌子,推动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与中国脱钩,这显然会对我们产生较大影响。应对这种情况,当然只能依赖我们自主攻关了。

总之,我个人认为,最终会对中国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可能是一些关键环节和关键领域。对于其他的民用领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世界是相互依赖的。中国经济下滑,其他国家也会受到影响,中国经济成长,其他国家都会受益。

猜你喜欢

内需双循环产业链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中国削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实现“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亨通集团:畅通“双循环”,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不忘初心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大格局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铲除论文造假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中国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仍有欠缺
供给侧改革下高等教育隐忧
Apple Watch产业链上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