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味精的恐惧,从来就是错的

2020-12-29黄药丝

东西南北 2020年8期
关键词:谷氨酸鸡精中餐馆

文/黄药丝

1908 年,一位日本教授发现海带汤里面有一种区别于“甜、咸、酸、苦”的第五种味道——鲜味。于是,就从海带中提取出这种鲜味物质,成了后来的味精。

“味精”,当看到这两个字时,恐怕大家都条件反射般摇摇头。

当职场人不得不外出就餐、点外卖,味精都是第一恐惧源头。

为了健康着想,不少人在喊老板“来一份XX”时,都不忘加上一句“等等,别放味精。”

味精比盐含钠更少

数数指头,这些年来“味精”的日子真不好过。关于“味精”的谣言像雪花一样,隔三差五就飘来一次。

对味精的恶意,不止在国内,甚至背锅都背到了国外去:一旦老外就餐后发热头疼,一定是在中餐馆味精吃多了。

在美国纪录片《1000 种死法》里,就有一集是关于一个胖子去中餐馆吃味精死的。这个胖子名叫迈克,他很喜欢吃中餐,所以一家接一家、一顿接一顿地吃,终于有一天,他感到左臂刺痛、瞳孔放大,接着就倒下了。

影片中给出的死因分析是:中餐馆的菜放味精太多,导致了迈克心脏吸收大量味精,从而心律失常,症状持续,引发死亡。

要知道,味精的半致死剂量是19900毫克/千克。也就是说,一个65 千克的成年人,一次性摄入1393.5 克(将近3 斤)的味精,才有50%的几率重蹈迈克的覆辙。

不过,他们可不管这么多,骂就是了。

纪录片《Ugly Delicious》也拍下过十分讽刺的一幕。一群人坐在那里讨伐味精:有的说吃完觉得自己的大脑在收缩、下巴麻木;有的是头痛、口干,反正各有各的症状……结果,导演邀请他们吃了一些零食,大家都吃得很高兴,也没任何不适感。最后导演告诉他们,这里面含有大量味精,现场的空气,瞬间就凝固了。

其实,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味精没毒,甚至比盐健康。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在水溶液中,会分解为谷氨酸和钠。很多食物天然就存在着谷氨酸,比如西红柿、核桃等等。

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数据表明,一个成年人每天应摄入的谷氨酸约13 克,而味精可以为之贡献0.55 克。

味精在美国实验生物学会联合会待了6 年,最终美国人下的定论是“味精对人体无害。”1993 年,有研究人员对71 名健康受试者进行味精测试,最后得出结论是“找不到将症候群与味精联系起来的严格而现实的科学证据”。在1999 年和2000 年均做过类似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

而就餐后,可能造成口干舌燥的物质,是钠。不过,盐里面的钠含量可比味精多得多,研究表明,味精里的钠含量是盐的三分之一。

吃了味精出现其他不适感的,可能只是单纯对“味精”过敏。

各国的官方安全食用标准,早已为“味精”正名:澳洲和新西兰食品标准局,“味精对于普通人群是安全的”;世界卫生组织,“每天味精摄入不超过6 克就安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全”;欧盟,“味精是一种正常的食品添加剂”;联合国粮农组织,“味精归类为‘最安全’类别”。所以,味精背在身上多年的大锅,早该卸下了。

“味精”是如何被妖魔化的?

味精背上这口锅,是由一本严谨杂志发表了一篇不严谨的文章造成的。

1968 年,一位美籍华人医生给《新英格兰医学期刊》投了一篇稿,称自己在中餐馆就餐20 分钟后,就会出现奇怪的不适感。“后颈麻木,麻木感逐渐延伸到双臂和后背,身体无力,心悸不已”,这些症状会持续2 个小时。

这本大名鼎鼎的医学杂志,居然在没有任何数据支撑和研究证明的情况下,就把这篇文章发表了出来。

文章一刊出,就在北美引发轰动,读者纷纷来信,指自己吃完中餐后也出现类似的症状,一时间人心惶惶。

几个星期后,“味精恐惧”还蔓延加拿大:《多伦多星报》采访过一些“患者”:有人吃过中餐后感到喉头发紧并伴有轻微的麻痹感;有人表示像喝了酒一样晕眩;有人脸颊发红,心跳加速……

就这样,在没有严谨证据支撑的情况下,“味精”和“中餐馆”就这样被钉在一起,还被安上了一个叫“中国餐馆症候群”的名头。

这下子,味精冤,而中餐馆更冤。

在唐人街的中餐馆,只会烧菜,分辨不了是真是假,只好纷纷打上“NO-MSG(没有味精)”的标志,借此来留住客人。

就这样,味精的污名化开始了漫长的数十年之路,也影响了味精在中日韩等亚洲国家的使用。

20 世纪90 年代,味精在每户家庭中的地位还如日中天。家里的黑白电视机还轮番播放着“莲花牌味精”的广告,而如今,类似莲花牌味精的数百家食品加工厂已然倒闭。味精也成了“人人谈之色变”的魔鬼。

其实,味精是在1908 年,由一位日本教授研制出来的。他发现海带汤里面有一种区别于“甜、咸、酸、苦”的第五种味道——鲜味,也称为“Umami”。于是,就从海带中提取出这种鲜味物质,成了后来的味精。

最初的味精是水解蛋白质纯化得到的。现代工业生产采用某种擅长分泌谷氨酸的细菌发酵得到。发酵的原料可以用淀粉、甜菜、甘蔗等。这个过程跟酒、醋、酱油的生产是类似的。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原料”。如果把酒、醋和酱油当作“天然产物”的话,味精就应该也是天然产物。

打上“NO-MSG”标语的中餐馆

味精,我该如何爱你?

想对“味精”说爱你,确实不容易。

虽然秃头、癌变以及关于味精的各种谣言都不准确,但味精含钠,人体每天摄取的钠应该在1000-2500 毫克,也就是说2.5-6 克盐。

尽管味精的钠含量只有盐的1/3,那也不意味着可以肆意加取。

如果已经加过盐,那么味精的量就要抖几下,再加进菜里。而且,你不能边烹调边加味精,要在快出锅的时候再撒上味精,才会带出“无上”的鲜味。

味精出事了以后,鸡精一度成为了替代品。但不要以为,有了“鸡”字,就比“味精”天然安全。

鸡精的主要成分还是味精,只是味精是单一的谷氨酸钠,而鸡精是一种复合调味料,其中的谷氨酸钠含量在40%左右。鸡精中除了味精之外,还有淀粉(用来形成颗粒状)、增味核苷酸(增加味精的味道)、糖、其它香料。增味核苷酸本身也能产生鲜味。鸡精的钠含量,比盐少不了多少,每5 克的鸡精里,就有1000 毫克的钠,完全够一天的摄入量。

用鸡精取代味精,无疑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可笑做法,“味精”的嘴角简直要扯出一丝轻蔑的笑容了。

所以,提到味精的替代品,永远不该是食盐、鸡精这些比味精含钠更多的调味品,天然存在的“姜、葱、蒜、辣椒”则好得多。

猜你喜欢

谷氨酸鸡精中餐馆
不同工艺制备营养型鸡精的成分差异及稳定性研究
聚谷氨酸在黏土地小麦上的施用效果
臭氧治疗对急性期脑梗塞血清谷氨酸浓度的影响研究
鸡精是否是鸡的精华
Number One Love
扩散性抑制及缺血过程中Ca2+与谷氨酸的同时在体电化学分析
EMERALD IN THE ROUGH
用鸡精注意啥
痛风患者要少食鸡精
脑筋急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