翛然独往
2020-12-29
予每北上,常翛然独往来,一与人同,未免屈意以循之,殊非其性,杜子美诗: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子美真可语也。昨自瓜洲渡江,四顾无人,独览江山之胜,殊为快意。过浒墅,风雨萧飒如高秋,西山屏列,远近掩映,凭栏眺望,亦是奇游,山不必陟乃佳也。
明·归有光《归程小记》
□耕斋点评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虽然文采斐然,却屡试不第。自三十五岁中举后,他八次进京参加会试,每次都铩羽而归。本文是他《己末会试杂记》中的一则。己末即嘉靖三十八年,归有光第七次赶考又名落孙山。独自回乡的他,明知朝廷取士的种种潜规则,却不屑攀附权贵以求闻达,独往独来,纵情江山之秀美,完全把功名抛在了脑后。
请看其赴京赶考落第,返回家乡昆山途中的这篇《归程小记》,译为白话文,意思是:“我每次北上会试,总是无拘无束地独自往来。一和别人结伴同行,就免不了要委屈自己、迁就对方,这实在不是本性所愿。杜甫的诗说:‘眼前如果没有庸俗的人,就算体弱多病,身心也会感觉轻快。’杜甫真是一个和我有共同语言的人!昨天从扬州瓜洲渡过长江,身边一个人都没有,我独自饱览江山之胜景,感到特别惬意。经过京杭大运河苏州段的浒墅关时,风雨萧飒如深秋,西边太湖边的群山像屏风一样排列着,远山近丘互相掩映。我身倚船栏极目远眺,不必登临,便可饱览山色,也算得上是一种奇特的旅游方式了。”
归有光六十岁第九次会试才得中进士,六十六岁即去世,仕途短暂且坎坷。但正是因了他特立独行的个性和高远洒脱的才情,才使他能不落平庸,写出了饱含真情的不朽散文,成就了自己“明文第一”的文坛地位。
俗人喜欢结伴出游,一个人会感到孤单,途中没人说话,宿下来后,想叉麻将也没有搭子。有情趣者却更愿意独游,一个人出行,喜欢看的就多盘桓一会,没兴趣的,就拍屁股走人,乐得逍遥,不必顾及别人的感受。与其和一个话不投机的朋友同游,宁可一人独行。旅伴朝夕相处,不光所观所瞻、所玩所乐的兴趣点要相同相近;连一日三餐的口味、起居作息的习惯,乃至连床共宿,夜来呼噜有否……也都会影响彼此身心的愉悦和旅行的品质。
而这一切,还仅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至于精神层面的自由,那更是古今文人雅士看重独游的关键所在。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将个人的荣辱看得很淡,将精神的自由看得很重,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固有传统。
秋夜灯下,翻看旧篇章,发现不少古人,都有卓然的个性和独游的习惯,来去无羁,自在自由。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独游城西诸僧舍》一诗,对此便有过坦诚的描述:“我是天公度外人,看山看水自由身。藓崖直上飞双屐,云洞前头岸幅巾。万里欲呼牛渚月,一生不受庾公尘。非无好客堪招唤,独往飘然觉更真。”
诗中第四句中的“岸”,这里的意思是头巾高戴,前额外露。第五、六句,陆游用了两个典故。前者讲东晋时谢尚镇守长江马鞍山旁的牛渚,夜来泛舟江上,听到才子袁宏在另一艘船上吟诵诗作,十分赞赏,当即移舟迎请袁宏上船来畅谈。后者讲的是东晋庾亮驻守外镇,手握重兵,趋附者蜂拥,车骑过处,尘土飞扬,遮天蔽日。现在我们诵读全诗,陆游卓尔不群的形象呼之欲出。诗人不愿趋炎附势,自认是不被朝廷(天公)看好之人,觉得这样也无所谓呀!正好可以一人独游,上青崖、探云洞,“看山看水自由身”。独往独来,飘然自在,不是更符合人的本真吗!
或许正是这种风雨侵夕、天涯孤鸿般的独游,才触发了陆游江山无限却报国无门的无穷感慨,写出了诸如:“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这样的千古名诗。
归有光晚出陆游三百多年,情怀却与其相同,也是这样一位洒脱的独游爱好者。
独游是富有诗情的。
古人有情怀的人生,让今人心生艳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