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2020-12-28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林伯渠特殊化子女

“高干子弟不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不搞特殊化,

这是关系到党的形象的大问题,

也是关系到后代健康成长的大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林伯渠一贯公私分明,对子女的教育也尤其注意这一点,坚决反对搞特殊照顾。他常说:“高干子弟不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不搞特殊化,这是关系到党的形象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后代健康成长的大问题。”

抗日战争期间,林伯渠曾任中央政府财政部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其子女及多位亲属在延安学习或工作,他从不动用手中权力给他们以照顾。相反,林伯渠十分注意培养他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杜绝特殊化的苗头。战争时期物资供应十分紧张,林伯渠的孩子们和其他人一样,总是感到吃不饱,有时甚至饿得直哭。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人就向林伯渠建議说,小灶伙食相对好一些,孩子们小,正在长身体急需营养,可以让孩子们吃小灶。林伯渠马上严词拒绝道:“这是违反制度的,不能因为他们是我的孩子就给予特殊照顾。”他还特地嘱咐秘书和警卫员,坚决不允许孩子们享受特权。

在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期间,林伯渠多次跋山涉水到各县进行调查研究,每次从西安或重庆回来,都要拄根棍子,到住处附近的窑洞挨个儿走走,与群众拉拉家常,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新中国成立后,他不顾身体衰弱,仍然力疾从公,走遍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调查了解实际情况,体察人民的疾苦,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

不仅自己如此,林伯渠还特别注重从小事出发,耐心地教导、启发子女,培养他们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他要求子女能够真正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1942年,林伯渠的幼子林用三还不到3岁,林伯渠就把他送往农村,让他了解农民是怎样生活和劳动的,从小培养他对农民的感情。林用三初中毕业后,林伯渠要求他从干部子弟学校考到其他中学,过走读生活,与普通市民的孩子有更多的接触,更全面地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情况。后来,林用三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他总是会主动走近群众,与他们成为朋友。

和所有父亲一样,林伯渠也十分疼爱自己的孩子,但这种疼爱不是娇纵而是对他们更加严格的要求。他告诉孩子们,“革命的路要自己一步一步地走,依靠父兄,贪图舒服,就谈不上革命”。

20世纪30年代初,林伯渠因为革命需要,远赴莫斯科工作。那时家中孩子尚小,但他仍不忘磨砺他们,他来信要求子女尽早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不要做温室里的花朵。他让长子、次女去做工,帮助母亲养家;连最小的孩子也要学着做手工,掌握一技之长。新中国成立后,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一些,林伯渠仍丝毫没有放松对子女的教育。虽然工作繁忙,他坚持抽时间召集儿女开家庭会议。每次家庭会议上,他都会给他们讲授马列主义理论,希望他们能够以此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抵制物质诱惑。

在林伯渠的严格教育下,无论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子女们都始终牢记父亲的叮嘱:“你们做什么都要靠自己奋斗。”★

(责编/黄梦怡 责校/陈毓婧、陈小婷  来源/《林伯渠家风:和人民群众在一起》,谭智俊/文,《中国纪检监察》2017年第23期)

猜你喜欢

林伯渠特殊化子女
林伯渠家风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Tomb-sweeping Day
林伯渠的红色家风
计算中的利器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林伯渠无条件执行组织决定
从特殊化、极限化到一般通法的思考
一题多解,提高解题能力
用特殊化法解一类数学问题中的逻辑漏洞
林伯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