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性
2020-12-28陈成
陈成
新时代下中学化学教师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的积累,化学学科是一门科学,其蕴含着世界的客观规律,教师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 ,决定着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吸收和运用。专业知识有以下体现:
一、语言规范化
化学语言是传递化学信息的专业用语,包含文字、符号、方程式、分子式等。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学习化学,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化学语言并“写、读、用”。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每一种化学语言都要做到精准,只有这样的授课才可以传达给学生精准的化学知识。例如:有些教师教学时习惯说“分子式”而不是“化学式”,但在中学接触的物质中,虽然大多数为分子化合物,但少数也包含离子化合物。 氯化钠为例,“食盐的分子式是NaCl”这个说法就不准确,氯化钠不存在分子式,因为它是离子化合物,本身就不存在分子。这样的小错误也许老师自己也没有注意到,但学生一旦捕捉到了,形成了第一印象,记在头脑中,在下次表达时就会脱口而出错误的说法。好的教育就是从不经意间进行教化的,所以化学专业知识是学生攀登的阶梯,化学教师专业知识越强,学生对知识掌握能力越好。
二、加强分析比较
化学语言种类繁多,内容复杂,其中包含不少容易使人混淆的概念、名词、术语,有些名词只是一字之差,但含义却天壤之别,学生分辨不清两个化学专业术语之间的关系,必然对后期的学习产生影响。例如化学实验中用来形容现象的“白烟”和“白雾”就是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白烟指的是固体小颗粒,而白雾指的是液体小液滴,把两者的区别进行比较。
三、采用视觉化教学
中学化学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只能观察到反应速度快和反应产物具有特殊外观且与反应物有明显区别的化学现象,而对于某些反应速度慢或反应产物外观与反应物相似的化学现象则没有时间和工具去观察,造成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化学反应无法创设情境,如甲烷的燃烧反应速度快,反应过程中发出光热,很容易创设情境,而氨气溶于水则在外观上无明显的改变,且过程较缓慢,很难創设情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将化学反应过程制作成视频,加快播放速度,变相加快反应速度,同时在视频中将反应物和反应产物的外观处理成可见且不同的状态,使创设的情境更加形象逼真,易于接受,如将氨气溶于水的过程做成视频,并在视频中将无色无形的氨气处理成有色有形状态,倍速播放,使学生更快速、清晰地观察到氨气溶于水的整个反应过程,进而引发学生对氨的化学性质及其化学反应的思考。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使用视觉化思维,让学生看到。
四、 精心设计教学问题
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深化和巩固知识理解与掌握、活跃学生思维的根本途径。如果没有问题,学生无法真正将知识进行运用,思维也会逐渐僵化。因此,化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结合所讲解的章节和单元的基本内容,精心设计出有深入思考和启发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充分调动所学知识和思维进行深入探究,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化学思维素养的目的。
例如,以《从铝土矿到铝和金》为例,在课堂上笔者为学生们提出了如下问题:1.在19世纪,铝在人们眼中要比金银更加珍贵,甚至连皇室想要得到铝都十分困难,而如今,铝已经十分普遍,家家户户都有铝的存在,那么,为什么在19世纪,铝会如此昂贵?2.现代是如何制取铝的?3.铝合金又是通过什么方法制备的?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立即展开思考,并从铝的化学性质出发,探究了铝的原子结构及化学反应等因素,最终得出结论。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引发了学生思维转换,培养了学生化学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化学知识掌握能力。
五、联系生活实际
元素的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记忆过程,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是由不同元素构成的,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物质,生活中处处有可以做元素知识的例子。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不仅使学习变得有趣,同样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碳”的知识点前,教师先为学生做一个小实验,红糖变白糖。1.称取少量红糖投入放有水的烧杯中,不断用玻璃棒搅拌,直到红糖全部溶于水。2.往溶液中加入活性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大约15或20分钟趁热过滤悬浊液,得到浅色或无色液体。3.将滤液转移到小烧杯里,在水浴中蒸发浓缩。当滤液的总体积减少到原溶液体积的1/4左右时,停止加热。4.从水浴中取出烧杯,自然冷却到室温,这时就有少量的白糖析出。教师可利用这种趣味性强的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还可锻炼学生的思考问题与创新能力。
六、善于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作为集理论、实践、抽象等特点于一身的综合学科,中学化学实验以人们获得化学经验的化学实验为基础,利用了化学科学实验研究的成果,主要包含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综合,化学实验作为学生正式与化学接触的初级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很多知识概念存在于记忆的基础理论之上,欠缺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化学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和不稳定性,但也造就了化学的绚丽与丰富多彩。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所必不可少的感性材料,是学生进一步形成理性知识的坚实基础,能够协助学生检验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例如:为了增强学生对二氧化碳认知和讨论交流的效果,根据制取二氧化碳实验所需要的器材让学生来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制取方法,然后笔者运用导课的方式引出了二氧化碳制取实验的注意,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的目的和教学方案,并且让学生回忆那些反应也可以作用于该实验中,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是否可以通过不同方面的实验二氧化碳的制取,总结和归纳不同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从不同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得出哪些可以制取。
【参考文献】
[1]李玲. 中学生化学思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