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英语教学课堂,提高农村高中学困生课堂参与度
2020-12-28范国春
范国春
【摘 要】在农村高中英语课堂中,学困生对英语学习大多不感兴趣,缺乏信心和动力,不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思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能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导致学习效果难以保证。本文结合所在农村高中学困生实际,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农村高中学困生课堂参与现状的调查描述,从教师、学生、课堂环境和課堂设计等微观角度,对影响其课堂参与的因素进行了多维度分析。实践证明,通过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学困生的课堂参与度可以得到提高,并且学习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关键词】英语学困生;课堂参与度;英语教学;建构主义;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提高学困生课堂参与度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就我国的农村高中英语教学而言,提高学困生的课堂参与度,要因材施教,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引进正确的评价激励机制。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困生要做到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
二、农村高中学困生课堂参与现状
针对学困生课堂参与情况进行的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显示,他们在课堂上大多“不愿学”,主要表现为心不在焉,目光发呆,不积极思考,不回答问题,甚至讲话、打盹;并且“不会学”,主要表现为不记笔记,不参与活动,遇到困难时不询问同学或老师,思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除此之外,还有个别同学看上去在听课,实际上情感、思维并没有真正参与课堂,这种现象年级越高越明显。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e)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1996)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如 Vygotsky1978)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他们的知识不是教师教会,由外部注入的,而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启示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四、影响学困生课堂参与的主要因素
通过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影响学困生课堂参与因素可概括为教师、学生、课堂环境和课堂设计等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因素
1.人格特征
如果教师平易近人、幽默豁达,具有良好的修养和人格魅力,公平对待每一位同学,学困生便愿意,敢于参与到课堂中来。
2.教学风格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形式多样,充满激情,感染力强,就会产生一种磁石般的的吸引力,牢牢地抓住学生的专注力,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 中来。
(二)学生因素
1.自尊心
学困生一般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不足,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自信心和学习动机
学困生大多缺乏自信,不敢参与课堂活动,学习动机不强,课堂上只是为了应付而已。
3.意志
学困生一般没有坚强的意志,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走神开小差。
4.学习策略
许多学困生不会学习,不能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不知道该如何听课、如何参与课题教学活动。
5.学习成绩
学困生往往成绩差,听不懂,从而缺乏听课的兴趣和参与课堂的动力。五、提高农村学困生课堂参与度的教学策略本文通过对学困生英语课堂参与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等方法,结合影响学困生课堂参与的主要因素,以及研究者自身的英语教学实践,从行为、情感、认知和监控四个方面就提高学困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行了讨论。
(一)构建学困生行为参与的平台
杜威(1990)提出教育即生活,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在 “问题”中学,让学生在问题的情景中自己探索,通过活动实现个体自己经验 的改造和改组,而“做”整是行为参与的一种外显形式,因此,教师应更新观念,改进教学,努力构建学困生参与平台。
(二)构建学困生情感参与的平台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教学部应只注重语言学习这一外部行为,而应将语言教学看做是一个完整,复杂的人所参与的活动,因此教师不应就教语言而教语言,还应了解学习者的心理和体力因素,尽量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开发他们的良好情感和智能资源(武丽纷 1998)。
1.设法培养信心,激发学习动机
1)要通过典型事例激励学困生
运用学生身边通过努力取得进步的学生做榜样,树立“别人能进步,我也能进步”的信心,形成“不看聪明看勤奋,不看起点看进步,不看现在看将来”的思想,树立“天道酬勤,付出总有回报”的信念,教育他们“努力了便无怨无悔”,只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刻苦学习,他们也能取得好的成绩。
2)要发挥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
任何一个学困生都可以取得进步,教师应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只要有一点进步都及时肯定和表扬,将其进步归因为其自身的努力,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强化其学习动机,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三)构建学困生认知参与的平台
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1996)指出,企图通过外部注入知识的教学是难以奏效的,因为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主体积极参与,主动吸收知识,主动构建自己脑中的知识体系才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认知参与,激发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构建,从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掌握学习策略有助于促进认识参与,因此教师要重视学习策略的培养,使学困生学会学习,学会参与;提醒学困生课堂上应动脑,动手,动心,力争课堂上就掌握所学的内容;指导学困生记课堂笔记,帮助他们掌握科学记忆单词的方法,学习词汇和语法不能仅靠死记硬背,教师要指导他们注意理解、观察、总结和对比;要求学生准备专用本收集每次作业或检测中的错题,及时分题型订正,经常复习以避免再次出错。
此外,教师可为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进行指导,例如,利用上下文语境猜测听力内容。鼓励学困生敢于开口而不要担心说错,善于运用scanning 和 skimming 快速阅读文章,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运用上下文和构词法猜测生词,掌握书面表达的步骤和写作策略等等。
(四)监控参与过程,提高参与度
理论告诉我们,人得认知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郑秋萍 2006)。因此,强调学困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要重视参与的有效性,要注重学困生思维的参与,使他们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能力。
教师要注意监控学困生的听课状态,尤其要避免出现个别同学看上去再听课,实际上思维并没有真正参与的情况。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教师要注意看他们是否在动口;学生在写的时候,要注意看他们是否在认真写,以便能够及时用适当的方法提醒开小差的学生。在开张英语讨论或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时,教师要监控活动过程,注意学困生是否动脑、动手、动口,是否在真正参与。
农村高中学困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了,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教学实践证明,学困生在课堂参与度提高以后,学习成绩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学困生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转变他们也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对待他们要有耐心,持之以恒,找出原因,对症下药,优化课堂教学,增加情感投入,开发智力与挖掘智力相结合,久而久之,其课堂参与度必然会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杜威.1990.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武丽纷.1998.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与大学英语教学【J】.浙江师大学报
[3]郑秋萍.2006.论学生英语课堂参与意识的培养【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单位:文山州砚山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