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2020-12-28劳银姬伍世代
劳银姬 伍世代
摘 要:【目的/意义】研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格局特征与影响因素,为全国乡村旅游村的建设和进一步发展提供建议与参考。【方法/过程】选取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32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平均最近邻指数分析法、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分析。【结果/结论】结果表明:(1)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呈现出“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的空间分布格局;(2)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集聚性,形成了四大高密度集聚区,以沪宁杭、京津冀为首,川渝、青甘次之;(3)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有交通、经济发展水平、地形地貌、人口以及资源等。
关键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发展;影響因素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37-5617(2020)05-0063-07
Abstract: 【Objective/Meaning】The spatial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key villages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were studied to provide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villages in China.【Methods/Procedures】By selecting the 320 key villages of rural tourism published by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of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methods of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mean nearest neighbor index analysis and geographic detector model were used to the analyze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ley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key villages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Results/Conclusio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in China was uneven, presenting a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dense in the southeast of China and sparse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 (2)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in China had a significant agglomeration, forming the four high-density agglomeration areas, which was led by Shanghai-Nanjing-Hangzhou and Beijing-Tianjin-Hebei, and followed by Sichuan-Chongqing and Qinghai-Gansu. (3)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key villages in rural tourism included the transport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topography, population and resources, etc.
Key words: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 spatial distribution; development; affecting factors
建立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优化乡村旅游供给的重要举措[1],是新时代下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按照《“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建立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要求[2-3],我国甄选出一批符合标准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该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甄选标准为:(1)文化和旅游资源富集;(2)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保护较好;(3)乡村民宿发展较好;(4)旅游产品体系成熟、质量较高;(5)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完善;(6)就业致富带动效益明显。甄选标准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进一步规范了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建设工作,有利于乡村旅游村的繁荣发展。
乡村旅游村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与地区,如波兰的生态农业旅游村、匈牙利充满传统民族文化的乡村旅游村等,这些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大多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发达、产业体系完善并且在国际上享有较大的声誉[4-5]。我国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地理条件、诱因差异,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内容各有侧重的乡村旅游村建设热潮[6-7],侧重点包括以乡村生态环境为特色;以乡村名胜、古村古镇为特色;以乡村传统农业、民俗为特色等[8]。目前我国已有一批各具特色、建设较为成功的乡村旅游重点村,各地的争相效仿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各地政府的盲目跟风使得旅游村产业定位雷同、千篇一律,形成了恶性竞争;质量的下滑导致乡村旅游发展后续力量不足,亏损情况连连出现等[9]。在此背景下,2019年开始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评选将有利于规范全国乡村旅游村的建设,指导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10-11]。因此文章选取文化与旅游部官网公布的32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空间格局与发展程度的相互关系,以探寻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以兹为全国乡村旅游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建议与参考。
3.2.2 不同类型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
(1)古村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型:
古村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型仍然符合东南多,西北基本上没有的规律,大部分位于东南沿海地区以及大型河流的中下游地区,主要是因为人类的早期定居选择的结果,人类早期文明更倾向于逐水草而居,因而很多早期的村落主要择址于河流或者沿海地势较为平坦且水运便利的地方,此类的旅游村大多是依靠古老的村落建筑以及特殊的村落文化习俗为特色而建立的。
(2)科技现代化农业型:
科技现代化农业型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农业较为发达的省份,有利于进行大型商业化生产的地区,如吉林省长春市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玉潭镇友好村这类农业现在化生产基地,因而这类的旅游村在空间上呈现分散的空间格局。
(3)现代新农村型:
现代新农村型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村落村貌的改造以及新农村文化发展下形成的新农村,更加符合生态化以及现代化的要求,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在川渝、江浙一带形成了较小的集聚,表明这些地区的农村由于率先完成了乡村治理,形成了较好的带动作用。
(4)乡村风水或生态环境型:
乡村风水或生态环境型在空间上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形态,三大核心区为川渝、江浙以及京津冀地区,表明许多旅游村的建设更多的是依靠环境的质量,而历史上这些村庄的形成很看重“风水”,说明如今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主要是感受大自然和回归淳朴。
(5)乡村红色型:
乡村红色型主要分布在红色文化保存较好或者受到红色影响较大的地区,在空间上主要形成了新疆至东北与京津冀至江西两大核心区,这类的旅游村在空间上整体分布较为稀疏。
(6)乡村民族民俗型:
乡村民族民俗型在空间上较为分散,大多分布于国界附近省份以及沿海省份,在中部地区分布较少,在云南和江浙地区形成了较小的集聚。此类的旅游村主要是区域性的代表,说明我国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不同的区域文化,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多样性,而该类型旅游村较多分布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体现了文化保留的原真性。
(7)乡村名胜型:
乡村名胜型主要是依靠一些风景名胜而发展起来的,因而与风景名胜的空间格局较为吻合,大部分为自然型的风景名胜区,受到自然空间的影响比较大,在空间上的分布较为分散和均匀,体现了自然地形地貌形成的随机性。
(8)乡村特色产品型和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型:
乡村特色产品型和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型在空间上分布较为分散,数量较少,尚未形成明显的集聚。这两类村庄的形成与当地的主要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都是在第一产业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而形成自身的品牌,对大自然的依赖较大。
(9)乡村休闲型:
乡村休闲型主要是由于投资商的加入以及大型旅游设施的建设而形成的休闲度假村,大多已经是较为商业的村庄,因为受市场的影响较大,倾向于分布在大城市的周边地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较为分散。
3.3 全國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利用地理探测器,将交通、经济发展水平、地形地貌、人口、资源5项指标,分别与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点数据进行空间一致性分析,计算得到各影响因子的q值分别为0.018、0.015、0.010、0.010、0.007(表3),即交通>经济发展水平>地形地貌>人口>资源。q的值域为[0,1],值越大说明Y的空间分异性越明显;如果分层是由自变量X生成的,则q值越大表示自变量X对属性Y的解释力越强,反之则越弱[15]。可见交通指标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大,其次为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以此类推,影响最小的是资源指标。但是采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t检验,生态探测结果为“N”,表明这些因子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两两影响因子交互作用测算出的q值表明任何2种影响因子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的作用都大于1种因子的作用(表4)。因而可以判断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交通、经济发展水平、地形地貌、人口、资源因素的影响。
3.3.1 交通因素
交通通达性的优劣直接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和可达性,即便是十分优质的旅游资源,倘若可进入性较差,也是难以开发利用的。良好的交通环境有利于连接客源市场和乡村旅游资源,铁路、公路等媒介会影响乡村旅游资源与游客之间的联系,从而可能影响他们的选择和决策。将中国铁路网和乡村旅游重点村进行叠加,可发现铁路网密集的地区分布着占总数91%的乡村旅游重点村点,高速公路网密集的地区分布着94%的乡村旅游重点村点。对铁路网分别作25 km的缓冲区分析,发现25 km范围内包含了占总数53%的乡村旅游重点村点;依此方法对高速公路作25 km的缓冲区分析,可以发现25 km范围内包含了75%乡村旅游重点村点。因而可以判定,公路交通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影响大于铁路交通,因为乡镇的主要交通方式以公路为主,公路交通是否便利是乡村旅游重点村评选的首要考虑条件之一,交通便利的区位对乡村旅游重点村日后的发展影响尤为重要。
3.3.2 经济发展水平因素
将各省份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图层与各省份GDP图层进行叠加发现,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多的省份与GDP数值高的省份在空间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都主要分布在我中国的东南部,可以初步判定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系。经济越发达的省份,能够提供给旅游村的支持较多,如完善的交通、相关的支持产业支持以及充足的资金等。并且也正是由于城市的不断发展,人们为了短暂离开充满压力的城市生活,才想到乡村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因此,经济水平较高的省份更容易达到发展乡村旅游的门槛。
3.3.3 地形地貌因素
地形平坦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而地形复杂的地区往往生态脆弱,环境恶劣,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长期以来平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更高,导致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往往选择在平原地区,这也影响了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和发展演化。全国97%的乡村旅游重点村都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二、三级阶梯地区,共计312个。可见,在乡村旅游重点村发展的过程中,地形直接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空间分布、交通通达程度,进而影响乡村旅游资源以及旅游村的发展。
3.3.4 人口因素
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格局与研学基地的空间分布格局有着极高的相似度,92%的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在胡焕庸线的东侧,这表明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人口作为支撑。人口基数大的地区,潜在的客源市场较为广阔,更容易达到乡村旅游开发的门槛,表明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倾向于靠近客源市场,这同时也表明需求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甄选。
3.3.5 资源因素
这一批国际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的资源禀赋都比较高,通过分析发现大部分的旅游村本身就是旅游景区或者依附了附近的高级别景区,如黄山市宏村是国家级5A级景区,上饶市栗木村是4A级景区等,这些丰厚的旅游资源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快速发展,推动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此外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通过相关资料的查询发现大部分的旅游村都拥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是祖宗流传下来具有一定现实价值的文化,因而可以将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利用起来,打造出具有文化内涵以及自身特色的乡村旅游重点村,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
3.3.6 其他因素
此外国家政策也是乡村旅游重点村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家一直以来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乡村旅游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国家颁布《关于开展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建设工作的通知》,甄选出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以起到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此次的甄选名额有意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兼顾了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空间上的均衡性,但是总的来看,在空间上依然呈集聚态式。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1)我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类型丰富多样,根据资源条件以及发展定位,可以分成10种类型,其中乡村风水或生态环境型比重最大,占总数的1/4,凸显出乡村旅游重点村对自然资源的禀赋的注重,体现了如今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
(2)本文借助ArcGIS、SPSS等工具,分析我国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呈现出“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的空间分布格局;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集聚性,形成了四大高密度集聚区,以沪宁杭、京津冀为首,川渝、青甘次之。
(3)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经测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主要受到交通、经济发展水平、地形地貌、人口、资源的影响。其中交通因素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大,其次为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影响最小的是资源因素。
4.2 建议
4.2.1 加强对名单内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培育和管理
要加强对名单内乡村旅游重点村相关的管理与后续培育,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1)加大扶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重点扶持,对起带头作用的示范村、示范点进行奖励,促进相关工作人员更好地履行职责。(2)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游客中心、游乐设施、餐饮住宿等,切实改善乡村环境,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硬性支撑。(3)鼓励不同的旅游村依据自身的文化底蕴,以及市场的需求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打造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乡村旅游产品。对外宣传上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并加强对乡村文化的宣传,以此来开拓市场。(4)把旅游村纳入到地方的旅游体系中,依托当地的特色产业、自然风光、生态环境等,形成具有乡村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5)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为农村解决就业问题,应鼓励当地居民从事与本村旅游相关的行业,使其融入到乡村旅游的经营体系中。但由于村民的知識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需要对从事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的村民进行一定的职业培训,具体包括专业水平的测度与提升、法律法规的学习等,以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提高他们对乡村旅游的正确认识,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
4.2.2 注重对拟发展的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挖掘和倾斜
乡村旅游重点村未来发展应加大对拥有独特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的倾斜。现阶段旅游村同一化问题非常严重,乡村旅游要突出乡村田园休闲的特点,让城市的人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同时要突出不同村落的自身特色,尽力保护不同村落的优势,展现各自特有的魅力,避免形成“千佛一面”的局面。未来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禀赋,深挖当地的优秀乡村文化,创新出独一无二的乡村旅游产品,做到“一村一特色”,给予游客更加丰富、独特的文化体验以及多元化的旅游感知。目前已设立的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格局主要受到交通、经济发展水平、地形地貌、人口、资源的影响,因此首先要改善拥有丰富乡村旅游资源的拟发展的乡村旅游重点村的交通基础设施问题,国家政策应对解决贫困地区的交通问题给予更多的倾斜。
参考文献:
[1]董文静,王昌森,张震. 山东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时空耦合研究[J]. 地理科学,2020,40(4):628-636.
[2]沈仲亮.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N]. 中国旅游报,2016-12-27(1).
[3]王振.《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解读[J]. 山西农经,2019(15):9-10.
[4]卢松,张海,饶小芳. 西方乡村绅士化研究进展[J]. 人文地理,2019,34(3):1-6.
[5]王兵. 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 旅游学刊,1999(2):38-42,79.
[6]曾海燕,姚治国. 我国乡村旅游文献研究的特点与评价[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5):466-467.
[7]周琼,曾玉荣,杨勋华. 台湾休闲农业的案例分析与启示[J]. 台湾农业探索,2009(5):15-20.
[8]李志龙. 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耦合机制与协调发展研究——以湖南凤凰县为例[J].地理研究,2019,38(3):643-654.
[9]何景明.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 旅游学刊,2004(1):92-96.
[10]王琼英,冯学钢.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115-120.
[11]林国华,曾玉荣,刘荣章,等.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经验探讨[J]. 台湾农业探索,2007(4):16-21.
[12]许小红. 南宁市乡村旅游景区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6.
[13]王敏,甘萌雨,林雅情. 福州市A级旅游景区时空演化特征分析[J]. 台湾农业探索,2019(6):16-22.
[14]张少楠,李小建,史焱文. 国家级特色小镇空间格局及竞争优势分析[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35(1):68-75.
[15] 王劲峰,徐成东,2017.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J].地理学报, 72(1):116-134.
[16]陆林,任以胜,朱道才,等. 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J]. 地理研究,2019,38(1):102-118.
[17]王晓倩,王增. 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0):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