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推陈出新”
2020-12-28张钰
摘 要 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需求使得环境设计趋于模式化、雷同化,建设者甚少从文脉传承中去思考,以至于"千城一面"的窘境。本文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及文脉发展状况的梳理,从历史文脉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方式着手,并综合考虑到地域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总结出将文化信息通过符号学途径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方法,在寻根溯源之后推陈出新,给予设计符号新的时代气息与精神内涵。
关键词 历史文脉;设计符号;环境设计
1绪论
近些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城市的整体风格发生变化,城市的特征以及历史遗迹正在慢慢消失。面对这种形势,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作为有效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的实用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在市场竞争、经济发展等因素的驱动下,城市环境设计的模式化和雷同化也加剧文脉的断层现象。由此,如何兼顾城市建设与历史文脉的传承一直都是学界探讨的话题。
关于文脉的起源,可追溯到前工业时代,这一时期因现代主义建筑只注重功能和技术,一成不变的方盒子造型不仅漠视了历史性和地方性,彼此之间也缺乏联系和脉络,最终导致了环境的冷漠和单调,为此后现代建筑尝试挽救衰颓的城市肌理及文化,文脉思想便顺势而生,它的正式提出是在1971年舒玛什的《文脉主义:都市的理想和解体》中:把城市中已经存在的内容,无论什么样的内容,不要破坏,而尽量设法使之能够融入城市整体中去,使之成为这个城市中的有机内涵之一[1]。我国从1982年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政策,从宏观层面上去保护历史文脉和城市风貌,具有一定的积极和示范意义,而落实到中观乃至微观层面上却收效甚微,系统性的保护措施仍有漏洞,需要更多因地制宜的政策与措施,城市文脉保护工作也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城市化的进程不会停止,新的时代要求和行业竞争压力也迫使设计者在城市建设中投入更多的思考,在前人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和应用研究,对历史文脉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表现方式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新的设计策略,帮助设计者在城市建设中准确把握历史文脉的元素,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应用中,营造出独特的场所氛围,为我国城市历史文脉的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2历史文脉的基本解读
文脉一词,最早源于语言学范畴,从狭义上即“一種文化的脉络”,美国人类学艾尔弗内德·克罗伯和克莱德·克拉柯亨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一书中指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到或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从广义上理解,文脉引申为一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与事物的关系。
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上看,文脉是人与城市中的建筑、街巷、景观等物质环境之间的一种羁绊,是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文脉通过具象的物质载体储存人们的情感记忆,折射社会百态,使人们感受文化的厚度。基于对地域环境与历史文脉的深入解读,能更好地组织与使用设计语言,让城市环境设计承担起传承文脉的责任,织补破碎的城市肌理,把握与提炼城市特色与文化传统,并从现代社会生活中汲取活力和新兴元素,在时代进程中延续文脉的生命力。
3城市环境设计中历史文脉的载体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城市环境是精神文明的物质载体之一,它的形式和功能往往受到历史文脉中的多种因素影响,这种影响又常通过特殊的符号形制显现出来。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环境构成的各种形态与元素都是承载文化信息的文化符号[2]。千百年来,城市环境是人工与自然的结合体,它不仅能反映出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痕迹与新潮时代气质,也集结了人们传统的劳动智慧与现在的工业技术。城市环境设计涉及较大的设计范畴,以人的活动为组织线索,通过建筑、街道、城市广场、公园、景观绿地等具象的物质载体,无时无刻地不向外界传播着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活动和情感动向。
中国地域面积辽阔,城市环境构成元素与构成形态物质存在多样性的特征,因此,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应结合具体的城市特点,有步骤地进行文化符号的应用与文化的表达。设计者希望作品传达的信息能被观者接受,需要斟酌设计手段和方法,并遵循一定的设计逻辑和规范。但这并不意味着设计者只能循规蹈矩,使用非常规的组合排列方式来突出符号,或者使用逆向思维来提取符号元素,甚至采用新技术和材料改变符号的原有内容,打造出前所未有的效果,达到设计层面上的创新即可。
4历史文脉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4.1 溯源——解读地域文化元素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即是文脉,势必有根源,中国传统文化根深源远,形成庞大复杂的脉络体系 。“寻根溯源”则是解读文脉最理想最高效的方式,而所谓“寻根”意识就是致力于对传统建造条件、物质环境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生活方式、社会意识的深入挖掘。中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地理条件复杂多样,各地的地域文化更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沉淀了群众的民间智慧和劳动经验,因而解读地域文化需从三个方面着手。
根据地域文化表现形态的不同,分别对文化元素中的“实物”“事件”“意境”三个层次解读:①“实物”指如建筑形式、地标性工程、历史图腾、特色工艺品、生产生活工具,甚至包括城市发展中形成的特殊材料等众多实体元素。如凤凰的吊脚楼、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都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制,这些元素无论是直接使用或间接使用,都是对地域文化的一种沿袭和再现。②“事件”主要指地方历史、民风习俗、时代典故等该地域上的事件性元素,表现为非物质形态,如元宵耍龙灯、端午划龙舟、重阳赏菊花等。这类元素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有时还带有较强的时效性,不易引起注意,但却非常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③“意境”比前两者更加抽象,包括地方精神、民族情结、宗教信仰、生活意境等,如沂蒙精神、延安精神,更如道、佛、儒文化思想。上升到一定境界,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同时对“意境”的体验又与观赏者自身的知识背景、人生阅历乃至兴趣爱好等都有很大关联。城市环境设计“意境”的往往借助“实物”和“事件”来形成一种贯穿设计始终的氛围,通过二者的结合与升华,再现深藏于群众心中的故事情节和生活意境。
4.2 萃取——文化元素的符号化
基于“寻根”意识下来解读地域文化的时候,其信息量是庞大且多元的,对于文化符号的选取则具有一定难度,过于简单的符号使用会削弱文化的感染力,过于复杂的符号使用则达不到传达文化讯号的目的。因此符号元素的选取一定要具备普遍性、认知性和独特性,且能被大众接受,形成一定感知,这才能承载起环境艺术设计所寄托的内涵和意义。
符号是文化元素经过信息编码和艺术化处理后的具象形式,符号的形式是观者最直接感受到的外在表现,而符号的内容是设计者要传达的信息,二者的融合则需要传递信息的手段和技巧。如马岩松的“山水城市”计划,他从古典山水画中萃取流畅的线性基本元素,将一种古代文人思想中的象征着悠然超脱的山水文化注入新的都市实践,将意识形态范畴的文化信息转化为到物质形态范畴的符号上来,进而运用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来。是对当下拥挤逼仄的城市空间的批判,也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另一种探索,隐藏着对城市新的期望。
4.3 转译——符号运用于城市环境设计
转译即是将具有特定含义的符号图形或事物运用到城市环境设计中,通过各种方式传达给观者新的感受。使游览者在观赏过程中能够通过直觉、联想、想象、移情等体验方法对文化深入感受。
转译的方式根据场合需要各有不同,有些设计相对直观,常以借用、拼贴、夸张等艺术手法将符号形态运用于城市广场的景观、建筑装饰及室内陈设等,使具有独特的文化表达。例如一些城市公园将中国象形文字的符号运用到地面铺装中,使得简单的铺装有了趣味性,或是以古代兵器为团,配合道路流线设计将人们带入兵戈铁马的历史文化体验中,这种转译并不只是完全照图案,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变动和设计,使之焕发时代气息。
而有些作品手法较为含蓄,却存在一定内在联系。例如厦门状元文化广场,广场的地面铺装与城市家具相融合,形状似海浪又似中国卷轴(画卷/书卷),卷起的部分成为市民游客停留休憩的场地,依据隆起高低、幅度不同,躺、卧、坐等姿势皆可。广场中的公共艺术“缘”(骰子):表现闽南地区特有中秋民俗活动“博饼”活动,骰子从脱手到落定瞬间的动态过程,骰子转动的幅度、角度不同,骰子的造型亦不同,骰子点数所示意的点数(四个四点+两个两点)正是“博饼”中最高级别“状元插金花”,骰子点数内也是印刻中秋月饼模纹样,生动地展现了主流(科举)文化与厦门在地(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在空间处理上,营造了“内向”型半围合的空间,从深层次抓住了群众内心朴素的中国文化思想,在大众看来:院落、小广场、长廊、木椅表达了邻里亲和的氛围,这些都成为符号里文化形式,建成后更能让周边居民感受到的人情味的氛围。
4.4 创新——引入时代气息
黑川雅之说:“进入21世纪之际,地域文化的价值不再是保存,而必须构建出具现代思潮及精神层面的积极意义,如此,个人与地域文化的发酵作用才得以产生,进而达到新的发展与应用[3]。”可见文脉的延续还要“推陈出新”,才能有生机。城市作为经济、人文、科技高度发达高度集中的空间场所,能第一时间接触最新的信息和时代发展动向,这些都是关乎设计未来发展的关键,例如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等新的出行方式对城市环境设计带来新的变革,智慧城市、智慧街道的推行也对设计中技术支持提出新的要求。
城市环境设计既要尊重自然尊重文脉,也要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和行为方式,要实现城市环境设计要实现历史文脉的延续,就必须构筑属于新时代的设计文化和符号。在以往设计经验中,文脉的特征常通过符号、形态、色彩、空间尺度等元素反映出来的。而结合当下的新技术、新材料以及多元化的设计手法,更能呈现出文脉传承的理念。例如长江灯光启幕秀,长江大桥作为武汉市的地标性工程,也是新时期的设计符号,设计团队通过新的灯光技术,以桥身为画卷,将光影动画投射其中,通过《历史之城》《生态长江》《军运同行》《礼赞祖国》《致敬劳动者》五大主题追忆了武汉獨特的历史文脉,设计手法新颖时尚,给观者带来不一样的文化体验。
5结束语
城市环境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不断注入新的内容,新的时代会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动向,也有更高的要求。深入探究历史文脉及精神意境表达,将历史文脉的特征融入城市环境设计中,利用创意的符号设计和当代的表现方式将其转化为感官表现,并将信息传达给人们,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本文借助符号探究历史文脉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总结得出历史文脉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可用“寻根溯源,推陈出新”这一方法,分为“溯源—萃取—转译—创新”四个步骤,应对城市环境设计存在表面化、雷同化的现状具有积极意义,使过去与现在接轨,现在与未来碰撞出火花。当然,如何丰富和发展新时代的文脉,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92.
[2] 王琛.民族历史文脉在文化景观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0(1):54-56.
[3] 黑川雅之.设计未来考古学[M].台湾:田园城市出版社,2002:73.
作者简介
张钰(1996-),女,湖南人;现就读学校:华中科技大学,专业:环境艺术设计,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街道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