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标准研究
2020-12-28宋苗
宋苗
摘要:博物馆承载了许多岁月的沉淀,对我国历史文化遗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博物馆文物的保存问题。目前,我国的环境质量持续下降,与此同时博物馆文物的保存也受到了相应的威胁,无论是从空气湿度、热度,还是光线都对文物的保存环境起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所以本文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做出了以下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能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标准;研究分析
随着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在全世界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随之而来的污染物排放、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同时对文物的保存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我国博物馆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通过保存好历史文物,延长文物的保存时间,为我国的历史发展留下更多珍贵的历史遗迹。目前,博物馆力图一己之力去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是根本不现实的,但是可以根据现状去研究出一些长期保存的新方法,深入分析不同的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程度,才能延长文物的保存时间。
一、目前我国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的发展状态
中华文明五千年,我们祖辈的惊人智慧创造了无数个历史奇迹。我国的历史文物在中华大地上遍布各地,每个小地方都可能会有文物的踪迹,所以相对来说我国的历史文物还是比较丰富的。我国建国初期一直着重发展工业,生态文明建设相对被弱化。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的发展,逐渐意识到发展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效益。国家相应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绿色发展理念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这些理念都在强调生态环境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进入二十世纪后我国经济达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环境建设并没有与经济均衡发展,这就对文物的保存环境埋下了很大的隐患。文物长期处于一种被污染的环境下,对文物的保存时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虽然我国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对文物保存时间的重要性,但是在采取的措施上仍是停滞不前。由于每个地域的气候条件不同,对文物保存环境的影响因素也是不同的,所以要想全面地对各地的文物进行环境质量分析是非常有难度的。在北方,由于空气比较干燥,温度比较低、光线不充足,尤其在冬季天气比较寒冷,所以北方就会采取烧煤的方法取暖,部分煤气体在空气中的长期残留对地质环境就会造成严重的腐蚀。北方的夏季风力小,厂矿中产生的污染气体在空气中也不易于消散,对环境更造成严重的污染。在南方也有着环境污染的难题,南方空气比较湿润、温度比较高,由于工业发展的污染加上全年大量的降雨,博物馆的建筑结构长期受到酸雨的腐蚀,导致建筑材料不能酸碱平衡,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博物馆的文物就会有湿度的影响,保存时间缩短。以上通过对北方、南方的气候因素的分析,说明了自然因素对文物的保存是十分重要的,在博物馆的筹建初期,就应该对选址的气候、地质等因素进行严格的检测,以防博物馆文物在后期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损害。
二、各种因素对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质量分析
由于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目前博物馆文物的保护工作比较全面,但在文物保护专项专管方面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较比先前的博物馆的环境质量的研究更加深入了,但是还是缺少更为细致的保护方案。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方案的制定需要经历长期的研究考察,各种因素的影响都会决定方案的特殊性。如何对各地博物馆进行量身定制的方案,让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文物的保护工作进行各方面的协调,进而对不同的文物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以下是我针对文物的不同影响因素做出的具体分析:
1、环境温度对博物馆文物的影响程度分析
博物馆文物的对环境温度的要求十分严苛,所以在温度的管理和把控中也是最具有难度的,这就需要研究人员在环境温度上加深功夫,从而延长文物的保存时间。有些非专业的人士说文物的环境温度非常容易解决,空调就可以充分的利用上,空调可以根据不同天气状况制冷制热,但是他们却只是纸上谈兵,忽略了实际操作的难度系数。比如热就分为两种,干热和湿热,所以不能只考虑空气中的温度系数,还要考虑到空气中湿度对温度的影响程度。最容易受到环境温度影响的文物就是瓷器一類,因为它们在热胀冷缩下很容易破裂,所以对环境的温度要十分严格的把控。不要在温度已经升高时,就采取降温的措施,那么文物就很容易产生化学反应,所以要提前预知空气中温度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不同的应急措施。由此可见,从整体上把控博物馆的环境,控制好环境温度是文物保存中最难克服的难关。
2、光线情况对博物馆文物的影响程度分析
博物馆文物受不同光线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对比黄土高原与四川盆地的日照光线就会明显不同,黄土高原因长期缺水,发生水土流失、旱涝等灾害,四川盆地却由于降水量大而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比较两地降水时间少的,日照时数自然就长,所以在地势较低的盆地上太阳光线就会比较弱,可见不同光线的情况是受不同的地理位置影响的。在博物馆中最容易受到光线影响的就是纸质文物,比如一些历史文献之类的就很容易受到损坏。任何人都知道强力的光线容易使东西发黄,如果遇到易燃的物品还容易发生火灾,所以光线因素对于博物馆文物保存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纸制品在光线下曝光,随着温度的升高会持续增加,逐渐的页面发黄、发黑,最后纸上的字迹模糊不清。纸制品对紫外线的光照十分敏感,极易受到损坏,所以要尽量避免纸质文物的外出观赏。
3、环境湿度对博物馆文物的影响程度分析
博物馆文物还容易受到环境中湿度的影响,因为每次的降雨程度不同,所以对文物的湿度还是很难控制的。最容易受环境湿度影响就是一些自身含有一些水分的有机文物,当外界环境中的湿度超过它的承受范围,就容易受潮,当外界环境湿度达不到它的要求,就容易干燥。以上两种情况都对有机文物产生一定的损坏,当外界湿度变大时,文物就会自然地吸收外界的水分,比如一些铁质的、铜质的文物就很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对文物进行腐蚀;当外界湿度变小时,文物就会因缺少水分而体积发生变化。目前,博物馆的研究人员经过长时间的检测,已经得出了博物馆文物的湿度标准,在相对湿度大于43%时,文物就会生锈,其实这样的化学原理在生活中也是经常见到,所以文物受到腐蚀的原理也是一样的。同时,湿度增大的同时,也会在文物上滋生细菌、微生物等各种病菌,所以文物湿度不及时得到严格的把控就很容易受到严重的损坏。
4、有害气体对博物馆文物的影响程度分析
有害气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见,虽然我国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去加以缓解,但是这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效果不是很立竿见影。工业的发展虽给我国的工业基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在摧毁着我们的生态家园,所以无论是博物馆文物的影响,还是对我们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都应该携起手来严格地控制有害气体的排除。我们知道有害气体是呈酸性的,所以可想而知它会很大程度上对文物进行腐蚀、损坏。当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的SO2达到93ppb时就很容易让文物上的染料褪色,当NO2在0.5ppm时就会让文物在十二个星期内发生变色,当O3浓度在0.397ppm时文物上的所有染料都会发生褪色。上述空气的三种不同的气体对文物的损坏程度都非常严重,然而以上研究结果还只是考虑在单独气体下的影响程度,如果空气中所有的有害气体聚集到一起,那么文物完整性保留的可能性会更小。通过对有害气体的分析,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环境的各种因素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对文物保存时间的研究还需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博物馆文物保存的几点建议
1、加强保护文物的思想意识
通常说“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在一定程度可以说行动完全取决于自身的意识,意识可以激发自身主动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国家目前已经将文物保护列入了国家长期发展的重点领域,历史文物对我国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在思想意识方面提高了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同时,我国在技术方面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设立许多文物保护的研究所。
通过技术研究缓解文物受损的程度,延长文物的保存时间,为实际工作提供更多科学合理的科研理论。其次,我国还将一些科研成果应用到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内,通过不断的实践检测来调整方案,经过科研理论结合,最后做出最佳保护措施。我们在提高国家层面的保护意识的同时,也要重视民众的思想觉悟,经调查表明70%的文物损坏都是人为的破坏。各地的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通过讲座、宣传栏、网页制作等各种方式对民众进行思想教育,从而让这些保护措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目前文物损坏的现象已经十分严峻,传承中华文化精髓,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共同保护历史文物。
2、在立足实践中得出正确的认知
由于文物实际保护工作中的复杂性与实际操作中的高难度,所以在具体保护操作过程中需要十分的细致。在文物保护工作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就需要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同时各地政府工作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把控资金的流向,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保护工作中的各个程序。根据不同的环境要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案,无论是建筑结构,还是地质情况都应该考虑到后期可能发生的隐患,所以需要各个方面的人员协调工作。文物保护工作是一条长期不断探索的道路,需要每位文物保护的工作人员不懈的努力与竭尽所能的智慧,相信在专家的指导下、专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将取得长足的进步。
博物馆文物的保护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积极更新与探索,小到及时有效察觉温度、湿度、光线对文物保护的影响,大到在博物馆四周种一些花草树木以便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这些都将是文物保存最佳措施需要挑战的新课题。以上是我对文物保存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同时也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与文物的保护工作者一起肩负起文物保护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王震文.文物保存环境调湿净化一体化装置的效果评价[J].环境工程学报(电子版),2018(02):10-12.
[2]黄河,吴来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研究的发展與现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电子版),2017(34):22-13.
[3]徐方圆,解玉林,吴来明.文物保存环境中温湿度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电子版),2018(17):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