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阅读习惯 实现自主学习
2020-12-28王艺梅
王艺梅
【摘要】自学能力,是指学生自己独立进行的有效的学习能力.数学自学能力要求学生能理解数学教材的内容,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具有学习数学的习惯,能独立、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自主学习,首先要从培养阅读习惯做起.
【关键词】阅读;自主学习
一、培养自觉的阅读习惯
阅读学习方法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自主学习.因此大多数情况下的阅读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事实上,只有当学生真正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基于学习的不同需要而主动阅读时,阅读学习方法的优越性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实践表明,只有当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阅读学习的能力才能产生质的飞跃.为此,教师在实践中,应抓住以下几点进行培养.
1.课前预习阅读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前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学生带着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听课,也必定会增强听课的效果.课前预习离不开阅读,为提高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明确预习的范围和要求.若有必要,还要设计相应的与旧知联系的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或与新知相关的有趣习题,促使学生主动预习.授课前,还应检查预习的情况.如在“一个数除以小数”的授课前,可提出如下预习要求:认真阅读教材上的相关内容,初步弄清一个数除以小数是怎样计算的?同时提出问题:①除数、被除数怎样变化时,商不变?②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③如果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少,怎么办?上课时,学生可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彼此交换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能完全理解预习的内容,而且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2.课堂学习阅读
学生在数学文本的阅读理解中面临多种多样的困难.因此,要根据主要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技巧.
(1)计算课中的阅读.很多数学教师的潜意识中,认为在上计算课时不需要阅读,只要学生掌握运算顺序和法则就可以了,所以也谈不上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其实不然,你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在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和法则后,计算的正确率依旧不高,特别是四则混合运算,错误更多.如在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计算3.18÷(27.84+13.2×0.3)我指名学生读题,学生读3.18除以27.84加13.2乘0.3的和.我问:“从刚才同学的读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知道了这道题是三步计算,还知道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先算括号里的乘,再算括号里的加,最后算除法.”我问:“你是怎么知道它的运算顺序的?”学生说:“从刚才的读题中我听出来的.”这道题虽然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但运算顺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样.因此,我们在做计算题之前要正确读题,这样既能了解题目的运算顺序,又能对每个数字加深印象.
(2)概念课中的阅读.在数学教材体系中有很多概念、性质等,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语言表述具有很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对数学概念的阅读不能只停留在认读阶段,对它们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应进行反复推敲,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例如,在教学“因数、倍数”这个概念时,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因数或倍数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两个数相互依存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读这个概念的时候把重点字、词勾画出来,学生们通过讨论分析,认为“谁是谁的”这个词非常重要,强调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数学阅读的核心在于理解,挖掘概念中字、词、句的真实含义.真正理解数学概念,能够使学生领悟蕴涵其中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巧,并将这种阅读技巧运用于今后的数学概念学习中.
(3)解决问题课中的阅读.阅读对于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时,需要具备相当程度的阅读技巧,因此,学好应用题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学生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在具体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在审题、分析题意和数量关系这一环节上多下功夫.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从不会读书到会读书、巧读书,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读书的方法和技巧,边读、边想、边画,注意画出关键词,理解其含义,同时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且注意恰当运用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讨论的同时,学习他人的阅读技巧.例如,“两步计算应用题”中,我在创设情景后出示例题:星期日同学们去公路旁栽树.五年级全班栽了168棵,比四年级多栽了28棵.两个年级一共栽了多少棵?请同学们认真读题,用波浪线画出关键句.学生找出比四年级多栽了28棵.我问完整吗?学生说不完整,应该说五年级栽了168棵比四年级多栽了28棵,也就是四年级栽的少,求较小数应该用减法.教师巧妙通过设问帮助学生顺利地找到了求解的间接条件,最后求两个年级一共栽了多少棵就更容易了.
3.课后温习阅读
課后温习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进行课后温习,不仅能巩固新知、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而且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客观地总结自身原因,提高学习的质量.正确的课后温习方法,应该是回忆、解题与阅读思考的有机结合.那种只解题、不读书的课后温习对正确学习方法、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极其有害的.因此,教师要明确提出课后温习的阅读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使学生在温习阅读后有收获.如学会了什么知识?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是什么?难点在哪里?新旧知识有何联系?还有哪些疑问?
二、认真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
数学教材是教师的教学之本,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依据,应该充分地加以运用.尤其是义务教育教材,其教学内容和例题的编排,都是遵循以旧换新、由扶到放的原则,故更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口、动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1.教师示范运用数学教材
针对小学生向师性强、好模仿的特点,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在教学中多运用数学教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教材用处之大,认识到阅读数学教材益处之多,从而使学生产生认真阅读数学教材的愿望.
2.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数学教材的方法
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的前提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数学教材的指导.学生刚开始阅读数学教材时,可能出现不会读、读不懂,甚至反复读了也提不出问题的现象,这是很正常的,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刚开始可采取在教师的指导下讲解和阅读相结合的办法,指导学生逐字逐句、反复地读,边读、边思考、边听讲解,逐步理解教材内容,对关键性的词句可以像阅读语文教材一样圈圈点点,画上杠杠,做些记号.如“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作这个图形的周长.其中“围成”“所有边长的总和”等都是一些很关键而又比较难理解的词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关键词语理解这一概念,还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例题,回想“周长”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牢记这一概念.
三、解题前认真阅读题目的习惯
作为教师,除了要对学生阅读题目引起足够重视外,还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习题,给予不同的阅读要求,并通过提问、检查等方式督促学生认真阅读.下面分别谈谈概念题、计算题和应用题三类题型的阅读指导.
1.概念题的阅读指导
概念题,教师要指导学生仔仔细细、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通过阅读了解题目的含义,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字词、重点之处.对于易混淆的题目,更要增加阅读的遍数,找出其中的区别,防止一知半解.如填空题:75的5倍是(),75是()的5倍,75是5的()倍.要使学生读题后能说出第1空是求5个75是多少;第2空是把75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第3题是求75里面有多少个5.经过这样的阅读理解,学生答题的错误率会大大降低.
2.计算题的阅读指导
学生对计算题的读题是最易被忽视的,这也是造成抄错数字、弄错运算符号、混淆运算顺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除了要求学生计算细心外,更要强调计算前认真阅读题目.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题目中包括哪些数字,哪些运算符号,对题中的运算顺序也就心中有数了.特别是一些易出错的地方,更要加倍注意,必要时可以通过画线加以突出.如二年级小学生计算“80+20×3”,不认真读题,很容易计算成“100×3=300”.如果计算前仔细读题,画出先计算“20×3”,出错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少了.
3.应用题的阅读指导
解答应用题,阅读能力比计算能力更重要,尤其是识字量不多的低、中年级学生,认真阅读题目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应用题时,首先要强调学生拿到题目第一件事情就是认真读题,要一字一句地读,读了一遍不懂,再读第二遍,直到读懂为止;通过读题,要能够说出题目中所讲的是怎样的事情;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哪些条件有联系,可以求什么问题;题目中哪些词句比较重要,对这些重点的字、词和关键句还可以圈圈、画画.如应用题:同学们跳绳,小华跳了75下,小民跳了85下,小青比小华和小民跳的总数少30下,小青跳了多少下?要求學生通过阅读说出题目中讲的是小华、小青和小民跳绳的事情;第三个条件说明了三个人跳的次数之间的关系,通过第一、第二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小华和小民跳的总次数等.
四、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是培养学生良好数学阅读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1.阅读时做到“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
随着学生的成长,其数学阅读能力和认知能力不断提高.从阅读方式看,小学低段教学以朗读训练为主;小学中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小学高段教学则以培养学生浏览性阅读和抓关键数学信息和关键词语阅读的能力为主,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本、一支笔,将教材中的关键词语、产生的疑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随手记下,对定义、公式、法则等,可以和同桌进行简单的复述、推理,对于重点知识可在教材上批、画、圈、点,形成“手随心动”的阅读习惯.
2.阅读时做到“阅读三到位”的习惯
阅读三到位即“眼到、口到、心到”.我们进行阅读指导时,要督促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想、边做边想.一个单元结束后,应全面阅读教材,将本单元前后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概括,写出知识小结,进行查漏补缺.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归纳总结数学规律,灵活解决数学问题.
3.“读有所思,读有所获”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从学生一入学就循序渐进地教会学生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思考.随着学生年龄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应对教学内容提出更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在阅读过程中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良好阅读方法的习惯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条理、有序地进行阅读,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思考、探索问题,多渠道、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容解答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