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求真向善寻美的德育课堂
2020-12-28董琰
董琰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这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下称“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正确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要为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时代呼唤真善美,作为德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学科正是真善美的统一。
一.传递生活温度,追寻真理的真谛
“真”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脑中正确反映。从根源上看,“真”来自于客观存在的事物,并且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真理性认识。思想政治课的“真”要求教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从学生真实生活出发,引领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首先教师要有一颗真心,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生活环境和个性差异。教师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克服职业倦怠感,多研究新时代新情况,舍得花时间去了解和亲近不同性格的学生,不同生活环境的学生,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学生,争做学生的知心人、贴心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为给学生之需要之事业,与学生同情:以学生之乐为乐,以学生之忧为忧;学生之休戚即我之休戚,学生之苦恼即我之苦恼”。
其次教学要设置真实情境。情境是激发学习兴趣的载体,也是能对知识产生共鸣的载体。教师应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在生活中多面角色,挖掘学生的家庭、社区、社会等直接生活经验和生活关切,探讨国际国内时事热点,剖析社会重大事件、焦点事件等间接生活经验,拉近理论与学生的距离感,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专注度。
再次要教师要设置真问题。陶行知先生认为“从生活中发生出来的困难和疑问,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从生活出发,最终回归生活,这样的问题才是真问题。
在教学《经济生活》”市场配置资源”一课时,笔者设置以下情境与问题:
情境一、2018年全国网上零售额900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双十一单日全网销售额最终为3143.2亿元,同比增速达24.3%。
情境二、李同学说:网购假冒伪劣商品太多,购物有风险,维权太麻烦,我还是喜欢实体店购买,看得见摸得着,商品有保障,国家应该控制电子商务,大力发展实体店。
情境三、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电子商务法》规定,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上的代购、微商、直播平台卖东西的博主,都属于电子商务经营者,都需要营业执照,都需要缴纳税务,偷税漏税承担刑事责任。
设问:
(1)结合材料一数据,能推测出未来电子商务市场前景如何?依据是什么?
(2)制假售价行为能否杜绝?这种行为产生的根源在哪里?
(3)如果买到假冒伪劣商品你是怎么解决的?你认为你的解决方式能否改变商家行为?请说出原因?
(4)如何让消费者提升消费信心,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教师通过设置学生熟悉的、真实的教学情境,设置层层推进的问题,使学生陷入情境,在讨论思考中不知不觉调动感觉、识记、理解、运用、分析、希望等情感思维,遵循认知规律。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现实生活,用真实经历感悟抽象的价值规律、诚信意识、法律意识的真,才能内化于心,从个人体验升华为社会规范认同。只有基于学生真实生活经验的教学,才是有温度的教学,才能让教学的每一瞬间都处在真理的光亮中,才能克服高大上、高冷、高难度的“三高”偏见,让思想政治课变得接地气,有人情味,有价值,成为每个人的生活必需品。
二.构建和谐教学共同体,感受向善的磁场
苏霍姆林斯基“教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道德关系,就是培养儿童荣誉感和自尊感,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这揭示了教学的价值就是引导学生成为向善、从善、扬善之人,即立德树人。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善”突出表现在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向善是一种价值追求,在教学方式生不能靠简单说教或者反复背诵,而是要通过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让学生亲历现场,触动学生内心,才能真正外化于行。
首先构建师生教学共同体,形成亲善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學生生活经验的观察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参与者,学习疑问的解答者激励者,始终作为共同体的一部分陪伴学生。教学是教师道德修行的场所,教学中总有学生会有“出格”行为,挑战教师权威,磨练教师气度。教师要有一颗善心,要做到善言、善行。教师的人文素养、气质风格、知识涵养、道德价值观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无形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会“择其善者而从之”。教师在知识上要树立权威,在课堂教学管理上树立平等意识,提升课堂应变驾驭能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用自身亲善的人格魅力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敬仰。教学是能定格师生品质的,在质疑与信服中转换,在否定与肯定中切换,教师不能错失任何一个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的机会。
其次是搭建小组学习共同体,形成良善的合作关系。从高中生自身心理发展来看:一方面现阶段的高中生心智处于半成熟阶段,他们往往不满足书本上的结论,会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事物。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方便快捷,量多面广,学生在获得他们想要的资源、知识的同时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小组学习共同体则能让不同的学生自由表达不一样的观点,交换不同的信息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分享的道德情操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不同思维的碰撞和交锋中能学会求同存异,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在教学《政治生活》“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
2018年3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习近平当选中華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习近平进行了宪法宣誓。请你谈谈国家为什么要举行宪法宣誓?
马上就有学生提出这是“做秀”,部分学生哄堂大笑,甚至有的学生开始聊选秀节目,这个情形与教师预设完全相反,但也反映出学生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还很淡薄。笔者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提升学生思想觉悟的机会。于是教师临时设置如下问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秀”的是什么?“秀”给谁看?为什么要“秀”?怎么“秀”?
经过简短的合作探讨,学生基本能达到一致,这是一个应该而且必须做的“秀”。“秀”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秀”的是中国的法治精神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程度,“秀”的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秀”的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神圣权利。法治使人共享尊严、社会更加和谐,生活更美好。我们应该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一个小插曲,却达到了出彩的教学效果。
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说教,不仅缺乏说服力,更无法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也会扼杀学生上课表达的积极性。通过临时调整,及时回应,运用教学机智“拨乱反正”,保护了学生自由表达的情感,厘清书本知识,提供理性思考路径,不失时机擦亮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底色。教师的课堂应变是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集中表现,是爱岗敬业精神的榜样示范。教师要整合书本知识与优秀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典例。平时注重生活素材的积累,寻找身边普通人的感动瞬间,周日早早守在校门外翘首盼望的家长、校运会上学生志愿者,班级助人为乐的同学,学校“最美”教师,身残志坚的外卖小哥等。积极弘扬社会责任、家国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思想意识,例如火灾中奋不顾身的消防员,时代楷模、一带一路等,帮助学生跳出狭隘的个人私利,赋予他们社会责任、精神价值和生活意义,为未来长远发展牢基固本。德育无痕,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在恰当的时机出现在合适的教学状态下,必定能遇见不一般的精彩。
三.借学科之美,创造美好生活
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要充分发挥学科特色,把握学科本质,用学科之美来引领学生探寻和实现美好生活。美好生活是人类对美的最高追求标准和共同愿景。
首先发挥思辨理性之美,探寻美好生活价值。亚里士多德说“思辨是最大幸福的最强音、最终善。”创造幸福美好生活需要洞察事实真相和思考分析的能力,在不断的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矫正中探求真实自我,正确认识自身、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思想政治课堂要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问题、办事情,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教师赋予思想的火苗,点燃求知探索人生的宇宙,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在价值冲突中深入探讨辨析,在矛盾冲突中澄清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性表达,做有信仰,有担当、有情怀、有智慧的人,过有意义的美好生活。
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教学不变的主旋律,教师要不断与时俱进,结合时代要求,让真善美走入心坎,为学生发展荡涤心灵,培根铸魂,使他们成为真善美的追寻者、继承者、实践者,传播者。
(作者单位: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