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国际化路径研究
2020-12-28秦文正
秦文正
摘 要:文章通过对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以下简称U校)学生事务管理与中国Z校学生事务管理在国际化维度上的比较分析。指出:美国U校在学生事务管理上明确的国际化愿景、系统的发展规划、完备的专业发展计划以及科学的评价制度等经验值得借鉴;中国Z校为代表的高职院校在学生事务管理国际化上则存在着系统规划缺乏、制度及资源限制、语言障碍、国际化第三方机构认证缺乏等诸多问题。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在未来的国际化进程中,应积极培养多元化沟通技巧、建立科学的跨文化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系统的跨文化培训体系、深化日常的跨文化认识、加强国际化的条件建设。
关键词:学生事务管理;高等教育国际化; 跨文化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21)01-0079-07
1 学生事务管理国际化与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1.1 学生事务管理的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可以定义为一种状态、目标或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国际化主要是指组织之间进行的一系列活动。Arum(1992) 提出:国际化是国际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计划和国际服务的集合。[1]90年代中期和后期,在全球化影响下,教育成为国际化的研究主题。因此,Vander Wende(1997)对国际化重新定义,他将国际化定义为“为了面对社会、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全球化的挑战,任何旨在实现高等教育系统化所做的努力”。[2]21世纪初之后,加拿大著名学者Knight(2003)将高等教育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定义为“将国际的、跨文化的以及全球层面的内容与高等教育的目标、职能(教学/学习、研究、服务)相互结合的过程”。[3]Knight的定义强调了国际维度以及跨文化维度的完整性,并强调了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这为评估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系统的思路。
学生事务管理(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最早起源于西方高校。高校的学生事务包括“招生,注册,资助,咨询等一系列非学术性事务”。[4]学生事务管理一般定义为高校对学生的非学术事务和学生课外活动有关的所有概念、事项及活动的组织、管理和领导。[5]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末,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细化,涉及学生的非学术事务和课外活动的工作逐渐增多。与此同时,国外“学生事务管理”的概念在我国开始引入和发展。受国外影响,有学者将中国的学生事务管理定义为对学生非学术性活动和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和管理,包括学生文体活动、勤工助学、心理健康、纪律管理、就业指导等”。[6]
本研究将引用该条定义来解释学生事务管理,着重非学术性事务特征以及对非学术活动的管理性。并将学生事务管理的国际化定义为:将国际的、跨文化的和全球视角,整合到高校学生非学术性活动和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和管理的各个维度的过程,主要包括将国际的和多元文化内容纳入组织、指导和管理中,以帮助学生发展跨文化能力。
1.2 跨文化能力
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应建立以普遍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泛智学校,鼓励跨文化交流。今天,夸美纽斯的观点被概念化为跨文化教育。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能力(Multicultural Competence)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在跨文化交流领域广泛使用。学者对跨文化能力的定义通常涉及动机、知识和社交技能,普遍认为跨文化能力是知识、技能、态度和文化意识所反映的一种综合能力。因此,本文将跨文化能力定义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合理使用自身跨文化资源(即知识、技能、意识、态度)进行有效互动的能力。
2 跨文化能力框架
为了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有效性,美国大学人事协会(ACPA)于1993年制定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发展的指导标准和原则,并细化了学习和发展所需的责任和能力。Pope(2000)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由意识、知识和技能的跨文化能力框架。在此框架下,界定了跨文化视角下学生事务的特征,并提出了学生事务人员在面对国际化的挑战下所应具备的7大能力。[7]包括:
1)管理及领导能力(Administrative and Management Skills)。例如: 财政管理、资源使用、发展计划等;2)理论和语言能力(Theory and Traanslation) ;3)人际关系能力(Helping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例如:咨询、建议、团队合作;4)道德素养和法律(Ethical and Legal Experience)。例如:合法解决问题、伦理道德等;5)培训及教学技巧(Teaching and Training )(例如专业发展计划);6)评价能力(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例如:能力评价方法;7)跨文化能力的意识、知识、技能(Multicultural Awareness, Knowledge, and Skills)。
圖1可以看到,在每个能力区域内均包含数值来对能力水平进行评分。 例如,能力图上 10~20被视为学生事务专业人员的基本能力水平。30以上则视为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图1中开放式的结构说明了学生事务核心能力之间的动态性和互补性。其中,跨文化能力的意识、知识和技能的范畴,与其他的能力相互融通,保证了学生事务工作的有效进行。例如,通过阅读跨文化文献,来充实自身的跨文化理论基础;面对不同的性格、性别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等。跨文化能力框架明确了跨文化能力中的意识、知识和技能的范畴与其他能力是密不可分的。这也为我们通过跨文化视角来分析学生事务管理国际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3 国内学生事务管理国际化现状――基于与美国U校的比较
本研究选取美国Umass Boston大学(以下简称U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与国内东部沿海Z学院下属二级学院(以下简称Z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国际化状况作为案例进行比较分析。美国U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国际化水平走在前列,中国Z学院的学生事务管理的国际化水平体现了中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国际化水平,亟待提升。本研究选取两者作为案例进行比较研究,意在通过分析U校学生事务管理国际化领先的原因,以及Z校学生事务管理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国际化在未来的发展中提供建议和参考。
在案例的数据收集上,主要采用访谈、检索文献、浏览官方网站等方式。首先,通过对U校以及Z校学生事务的负责人进行访谈,进而了解学生事务管理国际化发展的具体情况。其次,通过相应的文献以及官方网站补充数据。这些数据来源能有效帮助我们了解案例学校学生事务管理国际化发展的水平及特点,从而帮助我们对中国学生事务管理国际化进行相应的分析。
3.1 美国U校学生事务管理
3.1.1 基本情况
U校是美国卓越的国际化公立大学,成立于1964 年,是马萨诸塞公立学校系统的组成部分,现有17030 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当前国际学生占48%。U校在处理学生事务,特别是服务国际学生上体系健全,方法得当,工作成效显著,其成功经验可供我国高校学习借鉴。在组织结构上,扁平化管理,上有主管学生事务的专职副校长,下设学生活动办公室、学生安全办公室、学生寝室办公室、跨文化学生办公室等共11个部门,各司其责。在员工组成上,全职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共16人,其中白人6人、亚裔3人、拉丁美裔2人、黑人3人、印度人2人。多元化的员工构成,让跨文化交流直接从办公室开始。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宗旨,在非学术性活动中关注学生整体发展,展现人文关怀。
3.1.2 学生事务管理经验
首先,制定系统的国际化规划。学校为学生事务管理中心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并积极提供海外交流、实践机会,努力提高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跨文化能力与基本业务能力。帮助每个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努力成为批判性思考者、反思实践者、终身学习者和致力于公平正义的专业人士。
其次,设计了多元化培训项目。培训项目中有4个相互关联的主题:理解学生、培养多样性、道德和价值观、环境和文化。“理解学生”是基础:要求学生事务人员学会认识自己,并因此提供了大量的反思机会,引导去理解自我、认识自我;同时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如咨询技巧、冲突处理、领导力的发展等等。第二主题是理解和促进多样性:通过多元文化视角课程学习学生发展理论,提高跨文化的敏感性,了解多元化的价值观。第三主题是伦理和价值观:在项目中通过案例分析高等教育中的道德困境、学习道德发展理论,塑造公平正义的价值观。第四主题是适应多元化的教育环境:要求学生事务人员完成300小时跨文化社区实习,并通过每月小组活动和研讨会报告,互相分析感悟和体验 。
最后,建立良好的协作伙伴关系,积极引入第三方专业认证。U校鼓励跨学科之间、学术与学生事务之间、校园与外部社区之间建立长效的互动机制。积极为国内外学生事务人员进行联合研究搭建平台,每年统一安排国际化交流机会,与海外兄弟学校建立交换制度。此外,U校通过借助INTASC(州际新教师评估和支持联盟)、ATE(教师教育者协会)、NCATE(国家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等专业组织对学生事务管理水平进行专业评价,从而有助于结合实际建立系统的培训计划。
3.2 中国Z校学生事务管理
3.2.1 基本情况
Z校是一所以时尚艺术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中英时尚设计学院是Z校二级学院与英国索尔福德大学合作办学,设有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服装陈列与展示专业(时尚传媒方向)、时装管理专业。中英时尚设计学院以“校地合作、校企融合、中外协同”战略为基础,已形成“品牌育才”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双证融通、品牌项目”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富有特色的国际化办学道路,从而为宁波区域经济提供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国际化校企协作创新平台。中英时尚设计学院目前共有全职老师27名,其中外教8名,有过海外留学背景的老师占了60%以上,教师群体以80后、90后为主。当前全院共有学生560余名,短期留学生每学期10~30名,长期留学生2~3名,来源地有英国、印度尼西亚、非洲等多个地方。
3.2.2 初见成效
人才培养上,通过引进英方优质教学资源和课程认证体系,中英双方共同商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教学上,采用全英语或双语教学模式,40%以上的专业课程由外籍教师担任,同时深化项目式教学,积极开展课堂创新。实践上,通过中外合作、专业协同、校企联合等多途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国际化上,深入国际合作,搭建学生游学、留学平台,提供学生个人学历提升机会。每年平均有14位学生赴索尔福德大学进行长期学习,学分互认。
學生事务方面,学院设立学生工作办公室,专门负责管理学生事务,其中包括:党建工作、留学生管理、心理健康、招生就业、团委管理、奖惩助贷等相关工作。学生工作办公室中有2位工作人员,均有海外留学经历,可以较为熟练的使用日语和英语进行沟通交流。在工作考核上,每年年底通过定性和定量指标对负责的工作进行集中考核,并与工作人员的绩效相挂钩;在业务培训上,每年寒暑假都会针对当前学生工作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思政热点进行统一培训。
3.2.3 存在问题
Z校中英时尚设计学院的国际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结合跨文化能力框架中七大要素,并对比美国U校国际化经验,发现以Z校为代表的中国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在国际化上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缺少跨文化认识、理论、技能培训;缺少系统的国际化评价体系、以及专业发展计划不完善等。现将我国学生事务管理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作如下分析。
1)缺乏系统规划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国际化仍然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其国际化规划往往从大学宏观角度出发,或者是对具体的学科国际化进行规划,重点集中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维度。而系统的有关学生事务国际化的相关文件屈指可数,学生事务国际化工作缺乏必要的重视和系统的规划。
2)制度及资源限制
学生事务管理国际化发展,离不开学校充足的财政和经费支持,也离不开学校的优惠扶持制度的有力支撑。当前我国学生事务管理国际化工作,在制度及资源方面,往往面临着以下困难:经费来源单一,主要经费来源于学校的专项经费;缺少优惠支持制度,来自学校的制度支撑相对较弱;学生事务工作者自身缺乏國外人脉资源,学校也未搭建国际化平台,因此即使有强烈的愿望,却没有相应的机会来支持其发展;学校对于学生事务工作人员缺少必要的能力培训,尤其在跨文化领域缺少系统的培训计划。
3)语言障碍
语言往往代表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并承载着该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外语被认为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要素,其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随着国际化的深入,学生来源更加多元化,能否运用外语有效的沟通交流,将成为学生事务管理人员面临的巨大考验。然而绝大多数学生事务人员,并不是外语专业,缺乏必须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语言障碍在某种意义上也限制了提高跨文化理论素养。
4)缺乏国际化第三方机构认证
随着教育市场国际化,第三方组织的国际化专业评估对于提高高校的竞争力以及知名度至关重要。它有利于构建受国际认可的高质量教育形象,提高大学声誉和教育服务吸引力。同时可以协助制定国际承认的国际化培养计划,以国际认证的形式进行对外担保。在特定教育计划层面制定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该体系评估学生事务质量和培训水平。通过国际认证的高校,能在所有参与国际相关认证制度的国家获得承认,这有助于扩大学生事务人员的国际交流机会,进而提升学生事务人员的认可度。但在国内高校,不仅仅是学生事务,绝大多数的学科也并未引进国际第三方认证制度。有关国际化的评估,绝大多数也是集中在校园国际化上,而针对学生事务国际化的相关评估标准更是屈指可数。这无疑不利于我国学生事务管理更进一步的与国际相接轨。
4 学生事务管理国际化的方法和途径
4.1 培养多元化的沟通技巧
面对高校国际化所带来的多元文化,除了必不可少的语言能力,有效的沟通技巧是学生事务人员发展跨文化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Hannigan(1990)指出沟通技巧包括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和成功处理沟通障碍的能力。[8]通过跨文化进行有效对话可以弥补差异并营造出集体主义,这能够帮助学生事务人员有效解决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问题。通过对话交流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拓宽知识维度、并勇于探索未知。此外,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需要学会聆听,掌握合理的沟通技巧。有效的聆听需要聆听者掌握对话节奏,注意倾诉者所讲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引导倾诉者积极地表达,最终达到和谐有效的沟通。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性别角色认知同样影响着我们沟通。例如,拥抱在西方文化中是异性间表达友好的重要途径,而在东方文化视域下则并不是主流的方式。多元化的沟通技巧不仅有利于我们处理跨文化学生事务,而且帮助学生学会在多元化的社会里进行有意义的交流。
4.2 建立科学的跨文化能力评价体系
科学的跨文化能力评价体系,被视为在学生事务跨文化过程中提供监督和标准化的关键步骤。为了更好地统筹评价,学校应该为每位学生事务人员建立跨文化能力培训档案袋,并且实时性、动态性的考核学生事务人员跨文化能力水平,及时获取内外反馈。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考核结果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评估和衡量他们的跨文化知识和敏感度水平,以便根据自己的需求量身定制培训发展计划。Hammer和Bennett(Hammer&Bennett,2003)为了确定教师是否具备成为有效的跨文化教育者的素质,以及能否指导学生发展跨文化竞争力,从而制定了教师《跨文化发展调查表》(the Intercultural Development Inventory)[9]学校可以用于评估教师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进而构建有针对性的跨文化能力培训体系。在《跨文化发展调查表》中,从个人感知、文化冲突、文化理解、文化态度、国际世界观等维度对教师进行跨文化能力的评价,这5大维度为我们构建学生事务管理国际化评价体系提供了借鉴。并且应积极引入第三方组织和国际认证机制,来对学生事务管理国际化的成果进行相应的评估和鉴定。
4.3 构建系统的跨文化培训体系
当前,中国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体系,绝大多数集中在思政、心理健康、意识形态、学生日常事务性工作,而系统的跨文化培训体系则有所缺失。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深入,学生事务人员常常因为缺少必要的跨文化意识和方法而影响日常工作。学生事务人员应积极站在国际合作的前沿,跟随社会的发展,迎接高等教育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学生事务同时是高校外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将我们的文化介绍给世界的使命,这就要求学生事务人员要有广泛的国际视野。高校需要创造国际化校园环境,提供跨文化发展的机会。例如提供年度资金支持海外访学,与校园国际访问学者进行互动和协作,并积极开展体验式学习。而在跨文化培训课程体系设计中,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将跨文化学习课程与学生日常事务相结合,并在课程设计中加强学生事务跨文化理论素养。 Copeland(1982)确定了独立性课程、集中性课程、跨学科课程、一体化课程4种跨文化培训课程设计,值得借鉴思考。此外,定期举办跨文化讲习班、座谈会和研讨会,鼓励分享经验,促进国际交流。
在语言方面,高等院校的学生事务人员应加强语言培训,并且在实践中进行更多锻炼,并在专业领域适当地提高语言技能,特别是笔译和口译的能力。
4.4 深化日常跨文化認识
在现有的人事政策和评估体系中,大多数学生事务人员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日常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而在观念上淡化了国际化对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积极影响。因此,在跨文化能力培养过程中,首先应树立明确的跨文化意识,学会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至关重要。此外,鼓励在工作之中积极地培养自反精神(reflexivity)。反身性意味着人与人在互动过程中,批判性地看待这一过程。当我们自反时,意味着我们参与了元认知建构的过程,从而获得了跨文化能力,这也是教师超越现有文化鸿沟和避免文化偏见所必需的能力。Mezirow(1998)描述了促进跨文化认识的3个反思层次,即内容反思、过程反思和假设反思。[10]内容反思,是指自身的角色认知问题。例如,教师在教室中的角色是什么?是指导者还是合作者?过程反思,涉及对个人对当前情况的感知,对影响个人行为的方式的分析和对以往行为的评估。假设反思上升到哲学层面,反思为什么我们会感知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在这不断地反思过程中帮助我们转变视角,更加深入对跨文化的认识。
4.5 加强国际化条件建设
如前文所述,当前我国学生事务管理国际化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缺乏系统规划及国际认证、缺少必要的制度及资源的支持、学生事务人员的核心竞争力亟待提高等。因此,加强国际化条件建设乃是当务之急。首先,在学校国际化发展纲要前提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学生事务管理国际化系统规划。学校积极引入第三方认证制度,帮助我国学生事务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并通过国际认证制度构建我国对外的学生事务形象。为保证学生事务管理国际化有序发展,学校应加大优惠制度倾斜以及财政支持。学校要积极搭建国际化发展平台,提供学生事务人员专业发展机会,提高其相关国际化能力。
最后,高校在日常要强化国际化办学理念的宣传,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国际化观念和态度。与此同时,学校要加大各种类型的国际合作,包括鼓励支持学生事务人员参加有影响力的国际性会议,并为国内外学生事务人员进行联合研究搭建平台。一个良好的学科国际化发展平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事务人员的积极性,也能够与时俱进,为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而提供便宜。
参考文献
[1]Arum S,Van de Water J.The Need for a Defini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J].DOCUMENT RESUME ED 362 112 HE 026720,1992:191.
[2]Van der Wende M.Missing link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policies for 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hose for higher educationin general[J].National policies for the 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1997:10-31.
[3]Knight J.Updated defini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2003(33).
[4]Johnsrud L K,Rosser V J. College and university midlevel administrators: Explaining and improving their morale[J].The reviewof higher education,1999,22(2):121-141.
[5]克拉克房贫?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17
[6]漆小萍,唐燕.高校学生事务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3-8.
[7]Pope R L, Mueller J A.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the multicultural competence in student affairs-preliminary 2 scale[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2000,41(6):599-608.
[8]Hannigan T P.Traits,attitudes,and skills that are related to 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cross-cultural tra- in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0,14(1):89-111.
[9]Hammer M R,Bennett M J,Wiseman R.Measuring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The intercultural development inventory[J].Interna- 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3,27(4):421-443.
[10]Mezirow J.On critical reflection[J].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1998,48(3):185-198.
Study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ath of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in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