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英译与大学英语的融合教学
2020-12-28陈晓东
陈晓东
摘 要:传统文化英译的融合教学还有利于学生对比中英文化,催生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大学生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能自发自信地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内容,无论以书面还是以口头表达的形式,这都将是一个逐渐觉醒的文化自省过程。
关键词:
一、高校公共英语学习的问题
公共英语教学,通常指的是高等院校对大一、大二非英语专业学生提供的公共英语教学。总体上而言,高校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差,课堂学习被动。不少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由于课堂人数多,经常存在学生上课开小差和玩手机现象。学生英语学习主动性差,学习目的单一。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四、六级与期末英语应试,学生在学习中并没有体会到中英文化上的差异,更不能领会英语学习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之处。有的大学生爱过外国节日,热衷英美文化,喜欢看欧美大片,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多少显得有些麻木不仁。
除此以外,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师中有一部分在大学学习的是纯英语专业,当时的教学内容缺少对中西文化对比的课程,导致一部分英语教师自身也缺乏用英语来流畅地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因此,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自然无法站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来把握英语教学。部分教师主观上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因此也无法通过诸如像英译中国名人名言这一类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而“能翻译反映中国国情或文化的介绍性文章”正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一个主要内容。
二、传统文化英译融合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高考的要求客观上使大学一二年级新生掌握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文言文知识,这使本教改拥有了研究客体。
传统文化英译的融合教学还有利于学生对比中英文化,催生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大学生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能自发自信地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内容,无论以书面还是以口头表达的形式,这都将是一个逐渐觉醒的文化自省过程。
大学生对英语四、六级学习被动,尤其是在翻译与写作版块的提高上尤为困难。利用中华传统文化英译契合四、六级翻译与写作命题规律,培养英语学习兴趣。笔者本学期承担大一2个A班和2个B班的教学任务,每个班级平均50人左右。通过传统文化英译的融合教学发现,不管是A班还是B班的学生,有将近2/3的学生都自觉对传统文化英译的内容进行了笔记书写。从这一数据显示,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厌学的情绪,而是大学英语融合了传统文化英译内容在吸引学生课堂的注意力。因此,笔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英译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对英语教学的改革有非常大的裨益。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改革的实施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何在?仅仅停留在英语听、说、读、写的应试层面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交际是双方面的,一方面,是要把外国的先进理念引入进来;另一方面,要把中国文化介绍出去。因此将中华传统文化英译知识渗透并融入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是非常有价值的。
目前瓯江学院采用《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进行教学,一般每个学期上4~5个单元,每个单元一般要求上6个课时,分别对应的课程内容是warm-up, global study, passage analysis and homework check-up。笔者认为可以在warm-up和homework check-up各拿出一个课时渗透中华传统文化阅读以及练习,确保学生能掌握足够的传统文化英译词汇与句子,并且理解英文句子的詞法与句法。在学生掌握一定量的文化英译词汇后,在第二个阶段开展古代名人名言英译与写作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重拾学习英语兴趣,重新审视学习英语的价值,让学生清晰地知道在青少年时期孜孜不倦地背诵中国古代名言名句是可以与大学外语发生融合的。例如,伟大的爱国将领岳飞的千古名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个句子的英译我们可以采用当代极负盛名的北京大学外文学院教授许渊冲的译本“Should youthful heads in vain turn gray, we would regret for aye.” 在分析该句英译时,遵循徐老的“音美、形美和意美”的原则,同时进行中英文的对比分析,笔者相信学生对它的兴趣一定远大于平时单纯的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董励.文化视角下的对联英译研究[D].河北大学,2011.
[2]余德泉,惊涛.对联之对偶英译初探:从望城黑麋峰长联的英译谈对联英译的一些问题[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1):100—104.
[3]韩敏.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导入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4]李虔.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探究[J].现代交际,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