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括,绝世才学抵不过低情商

2020-12-28李开周

环球人物 2020年24期
关键词:沈括变法王安石

李开周

说起沈括,想必大家都熟知,他写过一部《梦溪笔谈》,被英国科学史大牛李约瑟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在科学发现上,他确实卓越。

他最早发现了磁偏角,最早记录了活字印刷,最早对海市蜃楼做出光学解释,最早对沧海桑田做出地质学解释;他设计出更加精确的实验方法,重新验证了《墨子》里记载的小孔成像;他发现了石油的用途,还用石油燃烧后的烟尘试制出第一批油墨;他拥有缜密的数学头脑和强大的计算能力,独立推导出高阶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还准确算出在不靠“打劫”的情况下,围棋棋局的演化总数是3的361次方。

最神奇的是,沈括还搞过“天气预报”。在《梦溪笔谈》中,他记录了公元1076年某一县城发生龙卷风的情况,是东亚关于龙卷风方面的最早记录。当时有一段时间,京城久旱,宋神宗让沈括推算哪天会下雨,他断言“雨候已见,期在明日”(《梦溪笔谈·象数》)。意思是说皇上请放心,明天就会下雨。到了第二天,果真下起雨来。

众所周知,天气预报是一项复杂的大工程,需要海量仪器对温度、湿度、风速和大气环流进行实时观测,再将观测数据代入计算模型,才有可能给出比较准确的预报。沈括生活在宋朝,既没温度计,也没计算机,他是怎么预报天气的呢?

沈括预报天气,用的不是气象学,而是中医理论。这套理论叫做“五运六气”,五运即五行,六气则是风、寒、湿、暑、燥、火。传统中医将年、月、日、时变成天干地支,又把天干地支转化成五行,再用六气来描述病人的症状特征,最后根据五行生克来推算病人该在什么时辰吃什么药。沈括把这套理论用在天气预报上,强行将天干转化成五运,将地支转化成六气。比如说,某天是庚丑日,庚对应五运里的金,丑对应六气里的湿,金能生水,再碰上湿气,必定下雨。

五运六气能不能预报天气呢?肯定不能。这里面的逻辑漏洞非常明显:干支纪日每60天循环一次,难道每逢庚丑日都会下雨吗?就算下雨,难道会在全国一起下吗?沈括自己也发现了这个漏洞,所以他又补充一句:“皆视当时当处之候”(《梦溪笔谈·象数》),意思是说预报天气不能光靠五运六气,还要观察当时当地的气候。那天,他帮宋神宗预报天气,恰逢久旱不雨,连阴了好几天,突然一日转晴,太阳光强烈,这才推断出次日会下雨。

在《梦溪笔谈》里,沈括成功预报天气的例子仅这一个,他却据此认定自己的理论颠扑不破。将个案当成铁证,是他搞研究的风格。

有一次,朋友生病发烧,沈括开出药方,让人服用钟乳石的粉末。之后朋友退烧,沈括便将钟乳石治发烧的方子写进医书《沈存中良方》。发烧只是症状,病因千差万别,钟乳石或许能消除某个病人的发烧症状,对其他病人却未必有效,甚至还会有害。

作为一个“搞科研”的人,沈括不但不了解钟乳石,也不了解许多自然现象。比如,他认为风是“木气上升”形成的,木能生火,所以风也能生火。他还不加验证地采信民间流传的许多说法:白鸡到了岭南会变黑鸡,麦子受潮会化成飞蛾,月食时看不到河蚌和蛤蜊。由此看来,沈括也会盲从和轻信,这违背科学家应有的怀疑精神。

戴红倩/绘

沈括甚至还迷信算命。他曾推算自己的命运,结论是“括死时颇热闹”(张耒《明道杂志》)。意思是他去世前会有高官厚禄,去世后会被风光大葬。实际上呢?他中年被罢官,晚年被流放,临死前精神失常,最后凄凄惨惨地死在了流放地。

所以,从现代科学体系来论,沈括并不算严谨意义上的科学家。通读全本《梦溪笔谈》,会发现这是一部博物学书籍,既有卓越的科学发现,又有搞笑的伪科学,还掺杂着沈括在政治、财政、农业、历法、医药、音乐、诗词等领域的议论。如果非要给沈括一个头衔的话,“博物学家”也许比“科学家”要合适。

不过,跟宋朝其他士大夫乃至整个古代中国的士大夫相比,沈括都算是一个罕见的能人。

年轻时,沈括在京城当小官,几个大臣争论太阳是圆球还是圆片,沈括不但给他们提供了正确答案,还现场演示了推算日食的方法。后来他被派到北方边境督造兵器,不但改进了弓弦的制造工艺,还改进了士兵射箭的要领——拉满弓弦,以勾股定理为依据,瞄准远方的靶子,十有九中。再后来,宋辽两国谈判疆界,互不相让,始终无果。沈括一声不吭,去枢密院调阅档案,从一封辽国致大宋的国书里找到了对大宋有利的证据,辽国使臣哑口无言。当时,宋神宗龙颜大悦:“微卿,无以折边讼”(《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1)。即如果不是沈爱卿出手,怎能结束这场疆界之争呢?

沈括性格上谨慎、怯懦,力求自保,容易让人觉得反复无常。这最终导致他个人信用破产,在守旧派和变法派里外不是人。两派固然视同水火,但在鄙视沈括这件事上,立场却出奇的一致。

沈括如此聪明能干,多多少少和家世有关。他出生在杭州一个世家大族,祖上在五代十国时期就被吴越国王重用。他父亲在大宋当官,先后担任县长(县令)、市长(知州)和省长(转运使)。父亲生了两个儿子,他是次子,出生很晚,比哥哥的儿子还要小。他哥哥名叫沈披,从县长做到副省长(安抚副使),在兴修水利方面功绩卓著。沈披的儿子沈遘和沈辽也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沈遘不到20岁就中了榜眼,担任过开封知府;沈辽则是书法名家,曾教授王安石书法。后来,沈遘、沈辽和沈括三人并称“三沈”。说起来沈遘、沈辽比沈括成名更早,但名气不如后者,以至于后来元朝人修《宋史》,误把沈遘当成沈括的哥哥,还浓墨重彩地给沈遘立传,却将沈括的传记附在沈遘之下。

宋朝世家大族喜欢彼此通婚,沈括家和王安石家也不例外。从亲戚关系上讲,王安石算是沈括的表侄,但王安石年长,比沈括早进入官场。1063年,沈括进京参加中书省考试(相当于明清时期的“会试”),主考官是苏东坡的亲家范镇,副考官是王安石。那一年,沈括考中进士,按照惯例,拜考官王安石为师。几年后,王安石变法,遇到司马光保守派的极力阻挠。两派各执己见,水火不容,沈括自然站在王安石这边,很快成为王安石“新党”花名册中排名第十五的干将,为新法擂鼓助威、奋力疾呼。

在人浮于事、思想迂腐的大宋士大夫群体中,沈括是一个极其难得的“技术官僚”。他博学多才,聪明多智,为人谨慎,事事谋定而后行,既不保守,也不激进,把王安石交办的所有工作都做得又快又好,深受王安石的青睐和器重。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夸奖他 “谨密”,意思是性格谨慎,做事缜密。

但对王安石的变法,沈括也并不完全赞同。根据基层当官的经验,再加上精密的大脑,他很快就看出变法的诸多漏洞。但囿于王安石是上司,两人又有师生情谊,他不敢正面反对,也不敢禀报皇帝。直到1074年,变法失败,王安石被罢相,听闻大臣吴充要当宰相,他才偷偷跑到吴充府上,以三司使的身份向其上书,历数新法的种种弊端,提议废除一些变法措施。

在王安石看来,沈括有话不当面说,等自己下台才说,属典型的小人行径。1075年,王安石复出,在宋神宗跟前对沈括的评价有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括反覆,人人所知,真是壬人,陛下当畏而远之,虽有能,然不可亲近”(《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4)。所谓“壬人”,就是像水一样变动无常的小人。王安石说沈括反复无常,品德败坏,劝皇帝把沈括赶出朝廷。不久,沈括就被贬至宣州,此后一蹶不振,被一贬再贬,最后去了润州。正是在润州的梦溪园,他完成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

沈括果真是小人吗?未必。他顶多是情商低,性格上谨慎、怯懦,力求自保,容易让人觉得反复无常。他这种性格,在官场上自然行不通,最终导致个人信用破产,在守旧派和变法派里外不是人。两派固然视同水火,但在鄙视沈括这件事上,立场却出奇的一致。我们看宋人笔记,保守派骂沈括奸诈阴险,变法派也说沈括有才無德,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信用破产的后果很严重。后来,宋哲宗即位,大赦天下,但朝中人纷纷上书历数沈括罪行,宋哲宗便主张谁人都可赦,唯独沈括不可赦。可见他的“小人”形象已深入人心,即便他天文地理、音乐医药、律历占卜等才学绝世,再耀眼的光芒也会被遮蔽掉。

沈括(1031年—1095年)

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官员、科学家。出身于仕宦之家,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历任太子中允、三司使等职,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代表作《梦溪笔谈》。

猜你喜欢

沈括变法王安石
沈括
沈括真的害过苏东坡吗?
徙木立信
北陂杏花
梅花
徙木立信
古代的“十万个为什么”
王安石变法之历史探源
秦国“政府智囊”如何谋划变革
初夏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