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志中学20年
2020-12-28严碧华
严碧华
20年前,为解决贫困学子上学问题,北京宏志中学应运而生。这是全国首个专门招收家境贫困、品学兼优学生的学校。
20年来,宏志中学以“修德宏善,秉志笃行”为校训,以宏志教育砥砺生命尊严为办学理念,通过励志铸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子。
20年来,宏志中学共招收宏志生3000多名,他们中有全国正泰品学奖特等奖获得者米硕、张骁,北京市十佳中学生王暄怡、励志榜样拾荒少年叶天生、甘当“村官”的吴从亚、北京市最美孝心少年高正全……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励志故事,感动、激励着每一名宏志学子。
校长成了球友
11月20日午后,宏志中学操场上热闹非凡,与上课期间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篮球场上,抢球、传球、投篮……学生们玩得兴高采烈,一个个青春飞扬。
宏志中学副校长陈昌林告诉《民生周刊》记者,紧张学习之余,学生们最喜欢的事就是运动,篮球是很多学生的最爱。
走近篮球场,忽然有人喊“防守,校长”,顺着声音,在一群学生中记者看到了宏志中学校长林剑的身影。和学生们一样,拿球后,林剑快速跑动寻找机会投篮。
在一群10多岁的中学生中,年过五旬的林剑格外显眼。他调任宏志中学虽然仅两个多月,但已经是学生们熟悉的球友。大家都非常乐意跟他一起打球,丝毫没有局促感,防守、拦截都非常自然。
重视德育激发内生动力
林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学生当朋友,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正是宏志中学育人的理念。
1998年,陈昌林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市第142中学(宏志中学前身),见证了学校20多年的发展。
在他看来,学校的办学理念是紧紧抓住励志,激发学生学习内生动力,不仅仅是自身发展,而是融入社会和国家发展大局。
“学校有一套根据各个年级特点形成的课程体系,且是动态耦合的过程。”陈昌林说,不仅仅是宏志生,对普通生也一样。
20年来,宏志中学教职工凝心聚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林剑表示,到宏志中学两个多月,他发现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都在潜心教学研究,赶学比拼风气浓厚。
陈昌林介绍,以前在东城区,宏志中学的前身北京市第142中学只能算三类学校,而如今,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学生出口都属一类校,而且排名居前。
宏志中学招生对象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二是就近入学的学生。
解决贫困学子上学难题是宏志中学成立的初衷。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北京多所学校开办了宏志班,解决了部分贫困学生上学问题。2000年4月宏志中学创办,成为全国首个专门招收家境贫困、品学兼优宏志生的学校。
考虑到学生来自贫困家庭,一些学生自卑,视野不开阔。因此,从一开始,学校就高度重视德育教育,通过德育系统课程激发学生内生动力。
宏志中学分管德育的副校长赵勇,是原第142中学学生,后被保送到首都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宏志中学教书。尽管走上了管理岗位,但他至今还兼任化学教师,身处教学一线。
当天中午1点多,记者走进赵勇办公室时,他正在给几个学生答疑,这是宏志中学所有任课老师的常态。
赵勇说,学校秉持修德宏善、秉志笃行的校训,努力培养真挚家国情怀、超强责任担当、深厚文化底蕴、执着科学精神、持续实践创新、雅致健康生活的宏志人。
经过多年实践,宏志中学以“提升课程供给能力,构建德育课程体系,打造精品德育课程,构建德育课程文化”为目标,努力打造以环境育人的校园文化、全员育人的教师文化、“感恩于心、责任于行、志存高远”的学生文化形成的德育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四位一体的德育网,坚持主题教育活动的德育线,细化模块德育课程的德育点,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宏志育人模式。
宏志中学教师也深刻体会到立德树人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教育实践,只有学生不断加深情感认同、增强道德体验,才能实现“知、情、意、行”的真正统一。
因此,学校本着“面向全体、螺旋上升”的理念,设计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纵向德育线,每月围绕教育主题,有全校的规定动作,同时也有各年级的自主活动,充分激发年级和班级的创造力。
宏志中学编写了《我的未来不是梦》等书籍,为学生成长引航;拍摄了全国第一部反映宏志生题材的影片《没有音乐照样跳舞》,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
同时,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组建宏志宣讲团,以“同龄人激励同龄人”的教育模式,通过讲述宏志生自己的故事,以自信、自立、自强来塑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典范。宣讲团在校内外为上万人次的师生作了数十场报告,使宏志精神在更大范围得到传承。
宏志中学特别注重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开阔眼界,提升境界。比如,组织学生走进中国工程院,学生感受到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和伟大民族精神,在心底埋下了科技梦、强国梦种子。
立德树人 薪火相传
由于重视德育及教学质量,20年里宏志中学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葉天生是其中的典型。在《六年宏志路,一生宏志情》的自述文章里,叶天生这样描述:1988年,我在东单银街天桥下出生,开始了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生活。在走街串巷拾荒的日子里,父母一直在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启蒙我,希望我能早日成才,但到了上学年龄的我,却因黑户身份无法入学……
后来,在北京东城区教委的帮助下,叶天生入读甜水井小学。
2000年,叶天生到了上初中的年龄,户口又成了横亘在他面前的难题。正好赶上宏志中学建校并招生,在学校及东城区教委的推荐下,叶天生参加了宏志中学的面试,最终入读。
在宏志中学6年,叶天生刻苦努力,高中毕业后获得全额奖学金,就读于澳门理工学院,毕业后又留学美国,入职全球知名企业。2015年,他回国创业。
17年前,来自北京农村的皮丽雪进入宏志中学。皮丽雪家十分贫困,小学、初中都是在村里的学校。
皮丽雪考入宏志中学后,由于基础薄弱,入学不久就发现自己学习跟不上,成绩不理想,心里特别着急。求学期间,每一位任科老师都鼓励她、关心她,任何时候有问题,老师都会不厌其烦地解答。
因为英语成绩不好,高二时皮丽雪用一个月饭钱(130元)买了一台文曲星用于查单词,因此每天只得和同学蹭饭吃,后来班主任知道了,把她叫到办公室,塞给她一叠饭票。
3年高中生活,学校的张老师为了让学生不做井底之蛙,去大学张贴启事,请清华、北大的学生到宏志中学讲述他们的大学生活。
后来,皮丽雪考入中国农业大学。“高中的时候,每周一下午都会有一节德育课,课程内容基本都围绕宏志精神、爱国、感恩等主题。多年后才意识到,这些主题教育对我的人生有很大影响。”皮丽雪在一篇《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的文章中写道。
这样的教育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宏志生,他们用实际行动传递着感动和温暖。有宏志生说:“学校这么好的条件,这么好的老师,不好好学习咱对得起谁!”
他们刻苦学习,孝老爱亲,反哺社会,许多宏志生毕业后在学校建立爱心基金,鼓励学弟学妹。
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叶天生在澳门理工学院设立薪火奖学金,资助优秀学生深造,宏志中学毕业生优先。
参加工作的第二年,皮丽雪和同班同学张帆一起,成立润德奖学金。
“我们深知,自己的能力和这区区几千块钱的奖学金实在是微不足道,只是想借助这样的形式表达对学校、对社会的感激之情,借助这样的形式将所受之爱传递下去。”皮丽雪在上述文章中如此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