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思考
2020-12-28程大卫
程大卫
摘要: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创造力”,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工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当今教育教学的当务之急。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的主要目标就是激发高中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语文教学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并要求教師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创造力”,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工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当今教育教学的当务之急。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的主要目标就是激发高中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语文教学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并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思疑解疑。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材教学的单向讲解与传授,属于灌注式的教育模式。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课堂的要求是把学生做为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学习,追求课堂教学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疑惑,大胆发言,展开思考,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思疑解疑。“学则须疑,学贵知疑”,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要在教学活动中提倡“疑、学、悟、得”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针对课题引起质疑,并带着疑问阅读文章,进行文章预习和自学,然后再进行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在“疑”和“学”的过程中,得到“悟”和“得”的学习成效,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学习中,文中介绍蔺相如时说他“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如果对“宦者令”、“舍人”这两个词不了解,就无法明白蔺相如的身份,对文中后来廉颇所说的“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也不能明白。在语文学习中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对文章的背景、时代、人物性格不了解,就很难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因此,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对文章进行学习,并深入探讨文章背后的历史时代与人物关系。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自论自得。
二、突破定式思维模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相对于常规性或一般性的思维而言,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学习核心内容主要表现。心理学专家指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连续的思维品质,在每个人的思维品质里都有潜在创造性的存在。在人的思维结构中,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因素都与一个人的语文能力相关,故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潜在的能力转变为外在的行为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与多方位的思维。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拘泥于语文教材的内容,针对课文的特点,从多个角度与多个层次对课文的内涵进行理解。例如: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国内外名著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曹雪芹《红楼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钱钟书的《围城》、巴金的《家》,鲁迅的《呐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托尔斯泰的《复活》、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泰戈尔的《泰戈尔诗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及我国古代许多著名诗人的代表作等等,让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与语文知识进行探索,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养成了多方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2、逆向思维的训练。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材中会涉及一些因果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因果关系进行倒置,练习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还可以通过对名言俗语的利用,对学生进行启迪,用打破学生原有的固定思维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例如:针对“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名言来说,有时候铁杵不一定要磨成针,铁杵还可以有其他的用途,磨针可以有其它更合适的材料,用铁杵磨针反而显得大材小用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反面进行立意,再展开辨析,以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3、找准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式,也是产生创造性想象的根本基础,受传统教育的限制,现在很多学生都没有大胆的想法产生,更没有实践尝试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找到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和多方位的思考引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互联网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搜索具有时代性的知识。网络上有非常广泛的电子书籍和文章可供阅读,经过学生对文章的过滤,以及教师的正确推荐和引导,学生能够在网络上涉猎并拓宽知识面。网络的切入有效地让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学的距离变近。
三、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与幻想
正如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生活中有句俗语也说:“只有人想不到的,却没有人做不到的。” 今天的载人航天技术的实现,也是由古人的飞天梦想启发而成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尽情地打开思维的翅膀,进行大胆想象和幻想,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时:“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为了展开学生的想象,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写“没有声音,没有气味”而是写“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比较,另一种情景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什么情景呢?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展开联想与想象,学生的回答可能是:“雪”、“雪花”、“雪后观景”等等。很多学生虽然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这样的想象,却能让学生在脑海中看到一幅生动的画面:秋日清晨,作者推开房门,满眼都是院落里槐花的落蕊,就仿佛昨夜下了一场安静的大雪,作者带着满心的喜悦与未泯的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作者掬起一把闻一闻,又发现“气味也没有”……经过这样的想象和幻想,学生完全地进入了文章的意境,感受到了故都秋的清、静和悲凉。
四、总结
综上所述,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让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者们应该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一切的条件来激发学生创造的火花,培养出具备思维创造能力,善于质疑与解疑,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云奇,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方法的探究[J].新课程,2011,(6)。
[2]杨明雄,高中语文教学之我见[J].现代教育教研,2010。
[3]郭艳,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J].金色年华,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