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11月:2021年度施政報告出爐 新城A區初步計劃公開
2020-12-28岳平
岳平
11月,本澳終迎來《2021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公佈,行政長官公佈了一系列來年施政方針和福利政策,安撫民心; 新城A區初步計劃公開,坊間熱議; 澳門首辦博鰲亞洲論壇,澳門形象大昇; 澳門青年政策(二○二一至二○三○)》諮詢,意見紛紜; 內地教師“空降”惹非議; 全面最低工資法生效,議員點讚; 第六十七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落幕,澳人爭光。
2021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出爐
行政長官賀一誠16日在立法會公佈《2021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行政長官首先回顧和總結2020年的施政工作,並闡述了2021年澳門發展形勢和將要面對的主要問題。他介紹明年施政總體方向:防控疫情、振興經濟、惠顧民生、促進多元、推進改革、創新發展。將從10個方面展開施政工作,包括:切實做好常態防疫工作、加快推動經濟復甦振興、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持續優化民生建設工作、深入推進公共行政改革、育才引才並舉興澳建澳、推進智慧宜居城市建設、打造文化交流合作基地、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他表示,展望明年,澳門特區的總體趨勢可望逐步向好,經濟有望逐步實現恢復性增長,旅遊博彩業預計從低位逐步回升,其他新興產業有望繼續發展,就業狀況有望改善,物價可望保持基本穩定。但預計經濟復甦步伐仍將較為緩慢,多數行業及中小企業經營仍較艱難,穩經濟、保就業、保民生的壓力仍然較大。明年政府將實行積極財政政策,撥款185億元擴大內需,積極參與國家經濟“雙循環”,加快旅遊業恢復發展,加大基建投資,包括推進輕軌東線、橫琴口岸接駁線及第四條跨海通道等交通設施建設,落實機場擴建以及北安碼頭第二候機樓改建,展開新城A區道路及基礎設施建設等,並提供6萬個帶津培訓課程名額,提升本地僱員技能和就業穩定。
同時,民生福利開支不會因政府總開支壓縮而減少,尤其要保障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和福利。明年繼續現金分享及惠民措施,如醫療券、水電補貼、持續進修發展計劃、書簿津貼、敬老金等。現金分享維持每名永久性居民1萬元,非永久性居民6,000元;並向合資格居民非強制央積金個人賬戶注入1萬元,但因應政府今年出現財政赤字,因此明年央積金將不會特別注資7,000元。至於政府會否推出第三輪經濟援助措施,賀一誠表示,需要視乎疫情發展及經濟形勢,若疫情穩定、可接種到疫苗的話,歡迎到其他地區的人士來澳,經濟穩定便不需推第三輪經援措施。但若明年疫情仍未消退,中小企有很大問題,不排除進行精準的對口措施,可能不是現時的措施,但仍未研究好,要研判經濟形勢才可確定。
對於明年度施政報告,多位議員接受訪問時各有意見。李振宇表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希望政府不斷優化帶津培訓計劃,擴大適用範圍;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居民就業技能以及競爭力。特區政府明年將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他關注有關措施在拉動經濟增長之時,如何有效惠及本地居民就業。冀政府根據經濟環境變化,適時推措施保居民就業。林玉鳳指出,施政報告在推動產業多元化內容較多,包括法律修改及人才引入,尤在產學研着墨不少。至於居民比較關心的是會否有第三輪的經濟援助方案,則未有提及。蘇嘉豪表示,施政報告沒有就官員問責提出明確方向。青年工作方面,報告提到要推動青年到內地就業、學習,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但未提到如何協助青年上樓,認為夾屋未必能夠解決青年上樓難,希望協助青年住屋政策能落到實處。
新城A區初步計劃公開
11月4日,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率領一眾官員到立法會介紹新城A區城市規劃研究。羅司指A區是因應社會要求率先發展,目前已規劃得“九九十十”,最終版本要等到明年底總規出台後,即二○二一年確定。
A區初步計劃,規劃目標與城市總體規劃草案、新城區城市總體規劃一脈相承,建設以公屋為主、完善民生配套、支援中小企業發展的城市濱海新門戶地區。A區總面積一百三十八公頃,規劃三萬二千個住宅單位,共九萬六千人口。公屋及私樓用地面積佔新城A區的三成一,有四十三點三六公頃,分佈在人工島的北區、中北區、中南區和南區,以二萬四千個經屋單位為主,約四千個社屋單位則佈局在北區中央綠廊及輕軌站點周邊;另外約四千私樓單位則分佈在中南區和南區,周邊為商業、辦公、文創功能。工務局城市規劃廳長麥達堯則指有預留部分商業面積,包括在三個輕軌站地下的商業配套,以及與住宅一起建設的商業元素,相信A區會有一定的就業崗位,但未必完全夠,商業部分以服務社區為主。
目前,A區有三個地段即B4 、B9及B10地段已經展開公屋建設。新城A區除了房屋,不少議員都關注A區公用設施。建設辦主任林煒浩表示,A區興建樓宇的同時,會同步興建公共設施,當中優先興建變電站及學校等。議員陳虹關注A區未來人口及學校設計的比例。工務局城市規劃廳長麥達堯表示,學校村預計提供一萬三千個學額,約有十幾所學校,學額基本服務A區居民。兩個學校村分佈在南北,相信學生步行可到達,認為屆時交通不成問題。而衛生中心服務半徑可到一至一點五公里,中心設於A區中心位置,可覆蓋A區所有範圍。新城A區南邊主要建設文化設施,相信會有圖書館和展覽館等,具體建設仍需與文化部門商討。另外,羅立文司長又指A區的道路交通設施會與經屋建設同步進行,希望明年下半年招標輕軌東線。建設辦主任林煒浩表示,爭取二○二四年第四條跨海大橋完工。
澳門首辦博鰲亞洲論壇
9日至11日,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首屆大會移師澳門舉行,由博鰲亞洲論壇和澳門特區政府共同主辦,以“創新賦能可持續發展”為題,打造高水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平臺。為期三天會議設置一系列分論壇和線下交流活動,近百位演講嘉賓和來自各地近千名代表參與。開幕式9日上午假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綜合體舉行。大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周小川,澳門行政長官賀一誠,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國務院港澳辦常務副主任張曉明,澳門中聯辦主任傅自應,外交部駐澳門特派員公署署理特派員王冬等出席,論壇秘書長李保東、大會主席團執行主席梁維特主持開幕式。
論壇理事長潘基文透過視頻發言表示,由過去工業革命到如今擁抱工業4.0,科技重大進展都將重塑經濟進程,改變經濟結構,創新將是科技、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疫情爆發令全球陷入前所未有困局,無論是解決疫情、還是經濟復甦,科學技術都是解決方法。如今科技創新跟隨世界經濟重心,從西方轉向東方,未來,科技創新將成為這代人重要課題。
大會主席、全國政協何厚鏵表示,回歸祖國以來,澳門朝“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建設扎實推進,隨着四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相繼成立,創新科技已成為澳門的嶄新名片。當前,澳門正按照灣區規劃的目標和要求,打造灣區創新走廊重要支撐點,相信論壇為澳門本地激發創新活力、整合創新資源、集聚創新要素,注入新的動力。
行政長官賀一誠在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大會開幕式上表示,澳門制度和區位優勢明顯,享有自由港和單獨關稅區的地位,是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特區政府將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發展的頂層設計,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努力探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學研有機結合的發展模式。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的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演進,因應新形勢,國家提出加快形成“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對澳門來說既是機遇與優勢,也是責任和擔當。
此外,在會上由何厚鏵宣讀國家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習主席在賀信中表示,論壇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共同舉辦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大會,將為全球科技創新提供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有助於亞洲和世界科技進步,也有助於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希望大會圍繞“創新賦能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集思廣益,增進共識,促進合作,使科技創新更好造福各國人民。
《澳門青年政策(二○二一至二○三○)》諮詢
《澳門青年政策(二○二一至二○三○)》諮詢文本12日起公開諮詢。公開諮詢新聞發佈會12日下午於教青局仲尼堂舉行,教青局龔志明副局長表示,教青局分別於一六及一九年,委托研究機構為現行青年政策作中期評估及成效評估,評估意見認為政策覆蓋領域與各國及地區政策方向基本一致,既符合國際標準,又有澳門本土特色。在執行過程中,五司範疇十多個部門組成的“青年政策”跨部門跟進小組緊密配合,聽取了“青年事務委員會”的意見,以及向超過一百個不同的政府機構、社團、教育團體、學校等進行諮詢交流後擬定。上一輪的部分行動計劃保留,也於諮詢交流期間吸納了不少意見,共訂定近四百項行動計劃。
諮詢文本,政策五大方向包括“傳承愛國愛澳,增強家國情懷”、“錘鍊品德修養,提升身心素質”、“增強綜合能力,促進全面發展”、“共建和睦氛圍,營造包容社會”及“提升社會參與,融入國家發展”。十大措施包括“加強愛國教育,增強家國情懷”、“加強品德教育,倡導健康生活”、“提升綜合素養,增強核心能力”、“加強人才培養,促進多元發展”、“加強對外交流,拓展發展空間”、“加強雙向交流,營造正向氛圍”、“促進社會共融,確保機會平等”、“支持青年結社,發揮社團力量”、“培養參與意識,關心社會發展”及“保障資源投放,整合各類資源”。
文本上調政策對象年齡至卅五歲,並把澳門青年劃分為四類基本群體,包括在學青年、在職青年、在職在學青年、待學待業青年。至去年底,澳門十三至卅五歲的青年人口有廿一萬九千九百人,佔人口總數約百分之三十二。龔志明解釋上調政策對象年齡,是考慮到現時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及平均受教育年期延長,就業起點年齡延後,與國家及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青年政策互相銜接,以及滿足更多青年群體多元需要等因素。
此外,教青局首三場諮詢會面向青年學生、學校教職人員和公眾,近二百人參加,共收集到一百二十多條意見,關注到不同領域的青年事務,包括培養青年家國情懷的重要性、青年家庭的親職教育措施、增加交流團和外訪的參與機會、提升人才培養的深度和廣度、及早生涯規劃、政策的落實具體方案等。
內地教師“空降”惹非議
特區公報11月9日刊登了二十七名非本澳居民以個人勞動合同方式獲聘為教青局專業技術人員至二○二一年八月底,網上有聲音指是“空降”。12日社文司司長歐陽瑜受訪時澄清,是次招聘並非“空降”,教青局每年都有一批優秀的內地教師來澳指導本地教師。這批教師會輪流派駐到不同學校觀課,以及指導本地老師備課等,不會直接參與實質教學。強調不是來澳搶本地教師“飯碗”、“令公務員冇工做”。
教青局其後發出新聞稿稱,“內地優秀教師來澳交流計劃”於2008年/2009學年設立。過往平均每年都有20多名內地優秀教師前往不同學校開展教學交流和指導工作,涵蓋幼、小、中各個教育階段,涉及中文、數學、歷史、地理、資訊科技、綜合科學、視覺藝術等多個學習領域和學科。國家教育部應教青局每年的人員需求,向內地各地教育行政單位發出甄選通知,在內地公開進行人員招募。前往本澳學校的內地優秀教師不會直接參與前線教學工作,其主要工作是協助學校建立校本教研機制和推動教研交流,促進教師專業的持續發展,提升澳門學校教與學的效能,以及組織澳門與不同地方教師的專業交流和互訪等活動。教青局又稱,內地優秀教師在完成1至3年的工作後,隨即返回原居地,沒有任何一位在計劃完成後以任何形式受聘於教青局,重申計劃不會影響本澳教師就業額。內地優秀教師在澳門工作期間,是參照二等高級技術員的薪酬點訂定薪酬,以個人勞務合同的專業技術人員方式擔任教學研究和培訓範疇的專業技術職務。
教青局局長老柏生受訪稱,“內地優秀教師來澳交流計劃”乃國家教育部支持澳門教育發展,每年透過地方教育部門甄選出優秀內地教師來澳,主要挑選一些教學有經驗、具成效,能帶動同儕共同進步的教師來澳,入職也要符合相關學歷要求。內地教師不會入課室直接參與前線教學工作,主要是參加集體備課、觀課及開辦培訓、工作坊等,與本澳教師分享經驗、推動教研制度的建立等。學校可按發展需要決定參加計劃與否,再由局方派內師入校。一名內師兼顧兩至三所學校。對於有意見認為內師不諳廣東話及本澳教育實況,他認為內師來澳前後需要培訓,包括了解澳門實況、教育狀況、教育制度等,也會安排廣東話培訓,尤其以聽力為主。加上普通話是全國通用語言,在澳門溝通沒困難,該計劃在語言方面沒有影響。
直選議員蘇嘉豪13日受訪表示,過去收過很多相關意見反映,某些來澳的內地教師不熟悉澳門的實際情況,更不了解澳門的教育制度、法律、環境,難以設計合乎學生需要的課程。更有甚者,這種“指導”逼著本地教師“硬食”,本地教師都不知道要聽學校的還是指導老師的,“好多人搞唔清楚,聽咗先,總之聽話先”。因此質疑該計劃實施近12年,為何當局從未拓展至內地以外的其他地方,以促進澳門的教學多元發展。認為政府要全面檢討及檢視成效。
全面最低工資法生效
《僱員的最低工資》26日起生效,其中最低時薪為三十二元,最低月薪為六千六百五十六元,政府早前預計法律生效後有三千一百名本地僱員及兩萬名外僱受惠。法律生效後滿兩年首次檢討,其後兩年一檢。
按法律規定,除家務工作僱員及殘疾僱員外,所有行業的僱員均適用最低工資制度。最低工資金額分別為:月薪僱員,每月六千六百五十六澳門元;周薪僱員,每周一千五百三十六澳門元;日薪僱員,每日二百五十六澳門元;時薪僱員,每小時三十二澳門元;件工及傭金制計薪的僱員,平均每小時三十二澳門元。倘僱主沒有按該法律的規定向相關僱員支付法定最低工資,即屬違法,按違法行為所涉及的每一名僱員,僱主可被科處二萬至五萬澳門元罰金。另外,由於最低工資法律生效,《工作收入補貼臨時措施》將被廢止,但設有過渡規定,凡年滿四十歲已在社保基金登錄為受僱人士,十月工作不少於一百五十二小時,或從事紡織、成衣及皮革產品製造出口業於十月工作不少於一百二十八小時,且月工作收入少於五千元均可申請。
立法會議員、工聯副理事長梁孫旭表示,僱員最低工資制度的實施,填補了本澳工資制度的缺憾。最低工資設立的目的是為了要防止僱員的工資過低,保障基層僱員,減少低薪職位流失,以及提升服務達至促進經濟競爭力的目標。現時最低工資的受惠行業主要集中在酒店、飲食,批發零售等服務業。相信僱員最低工資實施之後,將有助提升本澳的服務業的服務質素,提升本澳的旅遊形象。
第六十七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 澳人爭光
一連三日的第六十七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終於上演,格蘭披治電單車大賽自賽事創辦以來首次取消,三級方程式大賽由四級方程式大賽取代,過往的房車世界盃及GT世界盃則換為澳門房車盃、澳門GT盃、大灣區GT盃。經過兩日的練習賽和排位賽後,各項賽事於22日展開決戰,當中壓軸上演的四級方程式備受矚目,在排位賽脫穎而出的兩名本土車手梁瀚昭及鄭穎聰與一眾中國車手一較高下。結果梁瀚昭在12圈比賽中以36分38.984秒成績率先衝線,成為第2位於格蘭披治大賽車奪冠的澳門車手。大賽車另一項焦點賽事澳門東望洋大賽-澳門房車盃決戰出現戲劇性結果,唯一的外國車手侯夫雖然率先衝線,惟由於在比賽初段為“爬頭”撞中中國車手馬青驊的戰車,被賽事組委會裁定違規,判罰加時30秒,排名由原本第一跌至排第23,中國車手張志強"獲得最終冠軍。
賽事結束後,體育局局長兼大賽車組委會協調員潘永權總結,一連3日的比賽共有約5萬名觀眾入場,首日練習賽入場觀眾有約7,000人,第二日排位及選拔賽有約兩萬人次,正賽則錄得2.3萬人次入場觀賽。他對於兩名本澳車手在多位強手中奪得今年四級方程式大賽冠、亞軍,為澳門爭光,感到非常高興,而體育局和澳門汽車總會亦一直大力培養本地車手並提供支持,今次成績說明相關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也是本澳體育發展的一項重大成果。
潘永權指,賽事首日本澳錄得2.8萬人次的旅客入境,是過去9個月以來的單日新高記錄,而第二日星期六亦有2.7萬人次入境,也是過去9個月以來入境旅客人次最高的周六,市面人流亦有增多。認為相關數據顯示大賽車的品牌效應達到了舉辦的預期效益,吸引旅客在賽事期間來澳欣賞三日緊張刺激的賽事,促進本澳經濟旅遊,不論車手、車隊、車迷的反應“都非常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