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能力提升路径分析

2020-12-28何怡芝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年33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信息技术

摘要:在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教师信息素质的构建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成效。学前教育专业作为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是职业人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性,调研了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掌握,并就增强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技能进行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前教育;信息技术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33-0123-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信息技术指的是在信息科学的技术指导和实施方法下,所形成的信息扩张模式。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信息技术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加强对不同知识体系的传递、存储、分析和处理。这一教育力量在学前教育专业中也得到了深入的体现。早在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即学前教师要学好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好信息技术。以便于丰富学前教育的课堂内容.从线下教育延伸到线下教学,逐步整合教学资源,从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前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的理论奠基。幼儿的生理、心理年龄尚未发育成熟,他们需要一种更加直观的教育方式,才能够保持对知识的注意力和持久度。教师需要以视觉、听觉向综合的模式,延伸多元化的教学途径,从而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而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正好符合这一要求,教学信息化可以以直观形象地方式提高教学的灵活性,使幼儿在学习中感受快乐,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使幼儿更有效地掌握知识与技能。

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信息技术职业能力

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但要掌握各类专业知识,还应该熟练了解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各类信息加工处理方法,包括对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和使用方式、对“云课”“翻转课堂教育”等教学模式的了解程度。从根本上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能充分意识到信息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知道怎样的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教育教学活动并有利于幼儿接受和理解;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中去,搭建一个更加开放、和諧、融洽的学前教育发展体系。

2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培养具有信息技术能力,以适应“互联网+学前教育”模式幼教人才,已成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一大挑战。我们通过问卷及访谈发现,当前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弱,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不强

学习态度决定学习的效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教育作用意识淡薄,这种现象应当是制约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缘由,学前教育的学生感性思维大于理性思维,她们对于问题思考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较差,她们认为学前专业只需要掌握五大领域的专业知识,而信息技术课对于她们而言就是上网、聊天、玩游戏,是学习过程中放松身心的一门课,可有可无,这种错误的发展认知导致信息技术的教育融合存在困境,自主钻研意识不强,学生懒于动脑动手,而是希望单纯通过网络搜集、“百度一下”来解决问题。

2.2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参差不齐

在各地经济水平参差不齐的大背景下,一些生活水平高的城市,学生很早就接触到信息技术课程,而对于一些偏远的农村,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学生根本就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生源地的差别导致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2.3 资源的获取及加工处理能力不够

调查发现,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方便了幼儿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应用到图像处理和动画制作,以及声音和视频的剪辑合成等,而这些操作就需要准备相应的素材,但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

3 如何延伸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路径

根据分析,可知当前我院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路径较为狭窄,在推进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设上,存在着尴尬的境地。针对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改革力度。

3.1 帮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教育意识指的是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看法。要想达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塑造,教师要立足自身实际,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念。第一,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一专业中凝聚的价值和希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凝聚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的教学课堂。第二,教师应该向学生普及社会上广泛流传的各类信息传播技术和方法,让学生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迁,以及这一科学技术对当今教育领域的影响,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教育技术的神奇性,帮助他们进一步调动学习热情。第三,在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上,教师应该尝试利用在线教学、远程教育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学生的专业素养。

3.2 明确目标、合理调整课程内容

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降低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的比重,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学生上机实践与课外实践,让学生在“理论-实践一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中达到平衡,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操作知识,熟练了解当前被应用在学前教育行业中的尖端技能,开拓学生的知识眼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够进一步明确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合理选择课程学习资源、编制较为合理的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教材。

3.3 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

众所周知,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掌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历程。因此,教师应该杜绝一刀切的方法,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开展各类课程整合,根据小组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将知识设置为基础层、核心层、拓展层,这样就可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由于学生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应该针对这一点,设置“难中易”各不相同的教育层次,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等特点,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例如对于信息技术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生,设计循序渐进的基础性教学;对于信息技术学习难度一般的学生,进行拔高式教学;而是对于学习难度较少的学生,则进行专业提升式教学,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3.4 采用小组内帮扶的学习方法

在小组内部指定基础相对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通过合作教学的模式,在学困生和学优生之间形成合作学习,鼓励小组内部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积极的教学。充分发挥合作教学的独特优势,以组内扶持和组外交流,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所处的学习定位,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学生之间形成热心帮扶的好学风,引导大家相互交流学习心得、达到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从而养成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3.5 合理增加教学知识点

经过调研,了解到幼儿园希望教师应该要具备一定的图片、音乐、视频的搜集与处理的能力以及课件开发的能力,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已经成为新时代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因此,在日常教学内容中,应该合理增加flash、Photoshop、格式工厂、Goldwave、Premiere、Camtasia Studio、Auditon、QQ影音等软件的使用,通过培养学生的软件使用能力,是教学的知识点更加丰富,知识体系也更加完善。同时,在教学知识点的创设上,教师应该巧妙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通过制作简短的flash动画,增进课程的趣味性和有益性同时对于微课程、翻转教学等模式的试用进行全面的探索,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课程知识,构建融洽的教学关系。

3.6 鼓励学生参加信息技术竞赛

比赛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方位考核,通过参加比赛学生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可以将培养方法单一性转变为多元性,不仅可以激发前教育专业学生對科技活动的参与兴趣,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新,提高他们的信息化综合学习素养。为此,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信息技术竞赛,通过参加“大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大赛”“网络信息技术知识大比拼”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对计算机保持探索热度,拥有充足的学习兴趣,能够积极投身计算机课程之中,帮助他们在学前教育专业方向建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全方位构成。

3.7 建立科学的评价和考核体制

要想使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融人更加完善,教师应该立足当前的教学现状,构架更加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在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评价上,通过人性化的评价制度,来确保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能够为教师及时掌握和了解。通常情况下,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技能是以“学分制”的形式体现,其构成模式往往是以“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课堂表现”来进行,这种考核方式往往只针对学生的专业科目,而要想增加考评的科学性,教师也应该从中融人信息化教育测评的相关内容,从打分形式、评价标准、智能换算等角度,从不同的方面,克服评价单一的弊端,使所得到的测评结果更加健全和完善。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日常表现、实践成绩和理论认知等方面,形成全方位学分制评价制度。通过多方面的打分制度,不仅可以起到督促教学的目的,还可以客观公正的衡量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掌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渐,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本着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从理论认识、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和考核机制上人手,丰富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表达。同时,在教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中,教师应该结合学前课程的具体分类,在不同教学阶段设计不同的教育模式,加速融人信息技术的理论根基和教学脉络,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化技术素养,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云,浅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9(14):3333-3335.

[2)腊国庆,王玥.师范生应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分析[Jl.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4):7,9.

[3]代有俊.浅析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改革——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l.黄河之声,2015(18):37-38.

[4]刘珍芳.以“互联网+”促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2):20-23.

[5]夏珍伊.学前教育专业中美术教育的信息化手段运用[Jl.科技经济导刊,2017(36):151,153.

[6]祝新宇,曾天山.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发展状况监测指标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9):56-60,80.

[7]陈一民,宋绍云,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实践与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5):70-72.

[8)周桂珍,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Jl.教育与职业,2012(14):186-187.

【通联编辑:唐一东】

作者简介:何怡芝(1980-),女,陕西西安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与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猜你喜欢

学前教育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歌曲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