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山海传廉德明月沐宁川
2020-12-28黄平生
黄平生
宁德,俗称闽东,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素有“闽头浙尾、山海澳区”之称。这里依山傍海,风光旖旎的自然之美融汇成雄浑壮阔的山海交响,闽东人筚路蓝缕,代代薪火相传,于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中不断谱写新的时代华章。
薛令之与廉村、廉溪、廉岭的由来
白云山麓、穆水之畔,坐落着一座被誉为“中国廉文化第一村”的秀美村庄,这就是全国唯一由皇帝敕封、以“廉”命名的村庄——“廉村”。
“廉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溪潭镇,其得名于乡贤薛令之。
薛令之是唐代 “开闽第一进士”,史称“文破八闽天荒”。他在朝居官46年,始终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并以清廉高洁著称,后因在东宫墙壁题《自悼》诗而开罪于皇帝,被唐玄宗题诗下“逐客令”。
薛令之深感仕途险恶,毅然辞官返乡。从长安到山高水远的闽东福安,薛令之步行数千里,《唐诗纪事》记述薛令之“徒步归”,以彰其清廉朴素。归隐乡里的薛令之一贫如洗,家徒四壁。逝后,唐肃宗“嘉叹其廉”,敕命其乡曰廉村、溪曰廉溪、岭曰廉岭。
廉村、廉溪、廉岭,人称“三廉”。“廉溪风节清如许,且与黄花订晚秋。”廉溪在历史上是主要航道,海潮涨起时,可直抵村头,全长约5公里,水最深的地方可达七八米。廉岭古道从福安市溪潭镇下马山到福安金谷园,行程将近4公里。踏足其上,沿路可感受远离喧嚣的恬静。
薛令之清廉高洁的精神节操,如其字号明月,清辉沐浴宁川大地。闽东大地廉脉赓续,廉臣循吏辈出。两宋更迭之际,一代廉吏陈桷,力主“治官莫大于治贪”,“治天下,首在惩贪治吏”,在广州布政使任上组织营救南洋番船,不受番官大礼馈赠,宋高宗嘉其“守介不移”。
從冯梦龙到李拔的勤慎为民
千百年间,多廉吏能臣任职闽东。主政一方、造福于民、青史留名者,不在少数。
明崇祯七年,61岁的冯梦龙乘船从苏州出发,跋山涉水到达寿宁(现隶属于福建省宁德市)任知县,为万山逶迤、地僻民贫的寿宁留下一本《寿宁待志》,一段勤廉佳话。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点赞冯梦龙。习近平总书记说,我知道冯梦龙在寿宁当过知县,写了一本《寿宁待志》,还留下了很多美名。当年一个封建朝代的官员都能跋涉半年来到这里,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更要勇于担当,挑战困难。
冯梦龙主张“下车即熟稔瘠土”。他不畏高龄走遍全县,细察风土民情,亲力亲为修纂《寿宁待志》,记载当时寿宁历史、地理、山川、风俗等,成为后人研究明末寿宁社会第一手资料。他在寿宁,始终秉持“一念为民之心”,挑战封建陋俗,严禁溺杀女婴,使得此风顿息;尽职理讼明决、倡导民间无讼,做到政简刑清;热心兴教助学,支持两度修缮县学,激励士人进取之志。他主张为政须“以勤补拙、以慈辅严、以廉代匮”,坚决采取措施制止吏胥借纳税、里役等盘剥百姓,无不彰显其勤政爱民、关心民瘼的思想。
清乾隆二十四年,李拔到任福宁知府。他系统考察长溪的山川地理、水土气候、人文风情,而后提出“兴教化莫先于足衣食,足衣食莫大于重农桑,重农桑莫要于兴水利”,这是立足于民生的理政措施。他注重发展种植,致力解决百姓温饱问题,在全县推广种植“番豆”(玉米别称),收获颇丰,被百姓称之为“李公麦”。李拔调任福州知府时,据说福宁百姓不让走,福州百姓争着抢官,一时出现“两郡争守”的佳话。
明清之际,闽东既有像冯梦龙、李拔这样不远千里而来造福一地的廉臣贤吏,也出现了一位二度戍台、威震海峡的本土名将——甘国宝。甘国宝一生自誓“居官廉慎,尽心报国”,两度戍台保卫祖国海疆,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帮助当地提高农耕技术,剿抚贼寇,保境安民。此外,“直声闻天下”的明代刑部尚书林聪,明太祖赞为“至清”的张以宁,“三主法曹,无一冤狱”的游朴,康熙皇帝称之“清廉中之卓绝者”的陈瑸等,在当时也是清名远播、备受推崇。
忠勇赤诚保家国
闽东是全国少有的依山傍海的革命老区之一。邓子恢、陶铸、叶飞、曾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先后到闽东苏区,领导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闽东各族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和领导下,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如沙家浜“叶排长”的原型之一叶诚忠、百丈岩九壮士等。
宁德,这片历千年清风廉韵浸润,因“山海交融”而生、因“闽东之光”而荣、因“风景独特”而美、因“滴水穿石”而兴的沃土,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闽东的勤廉足迹、为闽东发展指引的方向,砥砺奋进、坚定前行。宁德的未来正如海平线上喷薄的朝阳,充满朝气,充满希望!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中国纪检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