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工作室运营管理的实证研究

2020-12-28吴丽丽

价值工程 2020年32期
关键词:工作室运营管理高校

吴丽丽

摘要:笔者以三年工作室负责人运营管理的实际经验为依托,结合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文献综述等,分析了高校工作室运营管理存在的三个关键问题,通过关键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three years of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director of the studio, combined with the field visit, questionnaire survey, literature review, etc., the author analyzes three key problems in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studio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targeted suggestion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key problems.

关键词:高校;工作室;运营管理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tudio;opera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32-0050-02

1  高校工作室的意义

由百余名院士专家制定,李克强总理签批的“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性纲领。通过五年的努力,中国的发展强大有目共睹,使我们更加有信心和决心实现三大转变,把中国推向制造强国行列。与此同时,人才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的最大驱动力,我们仍然要面对高校培养的人才尤其是技能型人才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新要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技工荒”。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蓝领技工人数虽超过1.65亿人,但仅占从业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不到,据麦肯锡公司的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技能型人才仍将面对两千多万的缺口。与此同时高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不管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等都与企业需求的人才存在比较大的偏差,更无法实现与岗位的零距离,有的甚至出现供需结构失衡,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最早的工作室教学模式,追根溯源应该源于包豪斯设计学院。他在具体的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强调知识与技能并重,把理论教学应用于解决实践的具体问题。之后流入美国,美国设计院对包豪斯教育模式进行了变革,以工作室模式来培育人才。随后我国学者将其引入,用于国内的艺术教学中。随着它在人才培育方面优势的不断显现,国家层面上也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尤其2011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和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催生催长了高校院校工作室。与此同时,各大高校院校开始研究以工作室为载体培养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十来年的努力,的确涌现了一批高质量的高校专业工作室,他们不仅以培养技能人才为核心,以项目化进行教学,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来重构课程体系,以承接实际项目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从而实现理论与技能的高度融合。而且通过与企业合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与此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高校工作室建设与当前经济结构调整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完全契合,也与2018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委联合发布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完全一致。高校工作室作为校企合作的纽带和桥梁作用越加显现,因此工作室建设在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2  高校工作室运营管理现状

笔者查阅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第五期,由朱彤彤等人撰写的《我国教师工作坊研究的成果综述(2005-2018)》一文,文中对2005-2018年教师工作坊(工作室)的研究进行梳理,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培养对象,二是工作室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三是工作室模式下的教学改革,四是工作室的运行机制。笔者又进入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库,将“高校工作室”作为主题,时间设置为2019-2020进行检索,发现研究的方向基本还是以上四个。基于这四个方面进行进一步查阅分析,发现对工作室的运营管理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尤其结合自身实际,高校工作室要真正实现人才的培养,工作室的健康运营至关重要。笔者结合三年工作室运营管理经验以及走访、调研其他院校工作室和查阅、梳理中国知网(CNKI)文献,目前高校工作室运营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政策、资金扶持不到位,工作室运营受阻

工作室要真正运行并能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首先需要的是国家、地方、院校的政策、资金扶持。而目前,国家政策层面,虽有文件提到高校院校要建立工作室,但没有具体实施措施;地方政府层面,部分省份开始响应国家政策,开始关注高校院校工作室建设,但很少出台真正的落地政策;院校層面,有些虽为工作室提供了免费的场所、部分设备和少量的资金扶持,但与工作室正常运营需要相比,差距仍很大。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创客工作室始建于2016年,当时作为一所县级市的民办高校院校内的一个小工作室,没有任何政策、资金支持。工作室就是一间普通的教室,创办之初是为了机电类专业选拔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为这些学生提供一个培训、学习的场所。但由于没有任何经费来源,也没有任何政策支持,工作室不仅缺老师也缺设备,更多的依赖参加各类比赛时的培训机会以及为比赛而准备的设备、师资。随着后续比赛成绩的突出,为工作室赢得了一定的口碑,参与的学生数日益多起来,学生也不仅仅停留在机电类专业。于此同时,创客作为一个兴起事物,逐渐在当地中小学推广开来,而中小学信息教师对这方面接触甚少,师资极度缺乏。也正因此,工作室对接当地的教育局,开始走出校园。但因为工作室成员水平有限,加上都是服务中小学的社团课,工作室收益很少,但可喜的也正因为服务中小学社团,工作室开始接收到创客类厂家提供的设备资助。工作室也尝试开展其他盈利类项目,如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创意作品、为各小企业制作公众号、推文、公司网站,为中小学各类创客竞赛培训选拔学员,举办各类兴趣班等。但缺乏政府主导的资金、政策扶持,加上民办院校经费很紧张,根本无力支持工作室,致使工作室的场地、设备、师资有限,工作室的受众面很小。加上学校层面,没有对应的扶持政策,工作室的课程设置、学分转换、实践训练、教师、学生参与率低,这些都致使工作室的运营管理受限。

2.2 校企合作质量低劣,育人效果不明显

校企双方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科研等方面的有效合作,可以更好地推动高校院校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而高技能人才又可以更快更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和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然而目前校企合作的质量还是良莠不齐,合作过程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高校院校,受益很有限。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因此更看重人力资源因素。高校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和学生生源都相对比较差,很难得到优质企业的青睐。

笔者作为工作室的负责人,也强烈的感受到校企合作之路之艰难。学校虽今年升本成功,但只有6个本科专业,生源的劣势还未扭转,学校的办学水平也亟待提高。工作室虽经过三年的努力,慢慢走出校园,但基本上都是为企业做“劳力”居多。尤其目前工作室成员主要来源的专业还未有本科生,与其他高校很难有竞争力,也还没有展现让企业信服的实力,自主或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生产很难。工作室虽与一些教育培训机构达成合作,但由于培训机构最主要面对的是中小学生,一方面工作室的课程设置、实践项目很难与专业课程相衔接,另一方面,企业合作的本质就是为了盈利,无法为工作室成员提供很多的专业培训机会,企业需要的只是工作室为其提供培训教师,而时间上与工作室学生在校上课时间冲突,无法开展紧密地合作,随着时间推移,双方合作都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双赢。

2.3 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室名存实亡

笔者通过走访调研和查阅文献,在教育部一系列文件出台后,高校院校目前或多或少都成立了各种不同形式或专业类别的工作室。通过走访以及笔者自身经验,都认为学校是工作室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撑者,学校的管理制度更是决定了工作室的存亡。工作室要实现以培养技能人才为核心,以项目化进行教学,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来重构课程体系,需要学校对工作室课程开发、课程管理、教材建设、实验实训设备使用、基地建设、教师考核评价、学生管理和考核、激励政策等都要有一系列明确的制度。

目前很多学校是出台了工作室管理条例,但是不是过于严苛就是受众面不够。工作室的老师一般都是身兼数职,不仅是专业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授课任务,同时还要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任务。而工作室的每位老师的专长不一,工作室对老师的考核指标也不能一概而论。如针对科研型教师,工作室的任务可以抵扣授课课时。工作室管理条例也缺乏对教师的激励政策,致使工作室成了老师的沉重负担,教师的积极性大大折扣。

笔者通过对走访院校以及自己工作室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来参与工作室只是为了求职履历上的一段话或者就是觉得比较新奇,学生对工作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都比较低,有些甚至表示沦为学校、老师赚钱的工具,致使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调动。究其根本,学校对工作室的学生评价政策、激励政策不足,致使工作室的育人名存实亡。

3  思考与建议

目前,各高校院校建立各类工作室已有几个年头,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作室在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已经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尤其国家示范类院校至少经过了五年以上的探索,在工作室运营管理上有很多值得借鉴。希望国家层面、地方层面能结合这些学校的经验,在资金、政策、法律等方面给予工作室确实可行的落地政策。学校层面要积极出台相对应管理制度,可以选派专人去示范院校跟岗学习,多交流、多取经,再结合自身学校及工作室特点,尽快摸索并制定一套适合本校工作室管理的制度,在資金上、各类评优上更多地为工作室倾斜,促使教师、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工作室建设。企业要发扬社会责任感,政府层面要对深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建设的企业给予一些优惠政策,学校工作室层面要多举措并举,为企业更快更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这样三方的积极互动,让企业愿意承担育人的社会责任,以此促进校企合作更深入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郭云瑶.基于“工作室”的高校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9.

[2]许孝伟.双创能力导向的高校工作室运行机制——以桂林旅游学院软装工作室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34(03):103-106.

[3]朱彤彤,张爱琴,何德.我国教师工作坊研究的成果综述(2005-2018)——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05):170-177.

[4]贾庆萍,李苗苗.山东省高校院校工作室运行现状与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05):3-5.

猜你喜欢

工作室运营管理高校
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运营管理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