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优先理念下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探讨

2020-12-28何济勤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国土空间县域

何济勤

【摘要】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明确指出,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基于此,文章从生态优先理念的内涵入手,分析其对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要求,以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为例,分析生态优先理念下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方法与要点,总结成功经验,提高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水平。

【关键词】生态优先;县域;国土空间

在新时期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在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施区域发展计划。

1、生态优先理念下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指出,区域建设应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就此,在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规划人员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在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与城乡规划。细化来说,基于生态优先理念,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应满足如下要求。

1.1协调开发与保护

基于生态优先原则,规划人员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应注重开发与保护间关系的协调,在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区域资源。就此,国土空间规划理念应出现变化,从原本的开发空间与建成区面积逐渐扩张,转变为空间结构布局的优化、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特别是限制型与优化型开发区,应为国土空间规划重点,以此推动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高效化、集约化发展,避免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占据过多生态空间,破坏生态环境[1]。细化来说,规划人员应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规划空间布局,结合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占比,设定空间开发目标,并结合区域生态空间状况,控制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开发力度、开发用途,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协调发展。

1.2注重一体化发展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一体化发展是指规划人员应注重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从本质角度而言,空间是实施社会活动、市场经济活动的基础载体,属于社会与市场的重要资源;规划是实现理论到实践、理念到行动转变的关键政策载体,属于政府的重要资源[2]。资源具备经济与生态双重属性,在开发利用资源时,应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社会对资源配置的协调作用。就此,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规划人员应注重政府、市场、社会的一体化发展,注重相关部门的团结协作,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的全面性与合理性。

1.3落实上级空间规划

就目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而言,国土空间规划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五级,不同层级间的国土空间规划联系密切。县域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的环节,在编制工作中,规划人员应切实落实上级空间规划。通常来说,国家国土空间规划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为主,是下级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内容;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发挥桥梁作用,在遵循国家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上,协调优化省域国土空间布局,明确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目标与任务;市级、县级及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将所辖行政区为基础,在规划中纳入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内容,切实落实上级空间规划,推动国家、省市、县区的协调发展。

1.4实施针对性评价

在生态优先理念下,规划人员在开展县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时,可实施针对性评价,评估规划内容对县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明确规划的生态效益,变更生态效益薄弱的部分,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质量。细化来说,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涉及的评价包括以下几种:(1)环境承载力评价;(2)适宜性评价;(3)规划评估;(4)绩效评价;(5)生态文明考核等。规划人员可结合区域现状,选择合适评价方式,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可行性。

2、生态优先理念下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生态优先理念下,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注意要点较多。本文结合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成功经验,总结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建议,为规划人员开展相关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帮助,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水平,推动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

2.1明确县域发展定位

基于生态优先理念,为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规划人员应结合县域国土空间开发现状,明确县域发展定位,以此明确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具体方向,有助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有效性的提升。例如,在繁昌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前,规划人员根据生态环境、资源发展现状,明确如下县域发展定位:

(1)改善生态环境。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规划人员围绕长江生态环境“1515”三道防线和七项举措,将沿江绿化工作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内容,目前沿江绿化区域已达1400亩;将非煤矿山综合治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内容,实施“9+2”綜合治理,引进24h管矿信息化监管平台,目前共修复废弃矿山8座,获批市级绿色矿山累计21座;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制定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体系,目前植树造林约3300亩,有效改善县域生态环境,实现县域的可持续发展。

(2)资源集约发展。规划人员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遵循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明确土地利用的发展定位,实现县域资源的集约化发展。细化来说,规划人员共划定1200亩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优化处置500亩处置低效闲置土地,并结合国务院颁布的大督查奖励政策,向省级部门报批土地计划指标3200亩,为繁昌县未来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协调发展。

2.2加强国土空间管控

在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制度制定中,国土空间规划人员结合发展定位,制定双重管控制度,对县域能源消费及建设用地等工作的总量及强度进行管控,实现县域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与循环利用,通过复垦新增耕地面积超过600亩,通过开发盘活约300亩低效闲置用地,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同时,规划人员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结合河(湖)长制、林长制,加强对县域生态环境的监管,尤其是县域国土空间开发区域,实现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发展目标。

在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职责划分中,政府部门坚持依法治县,根据国家政策法规,明确各个职能部门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面的责任与义务,要求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定权限与规范制度,行使职权、落实责任。例如,发改委负责主体功能区规划管理,住建部负责城乡规划管理,可为自然资源部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资料与专业协作。

2.3注重区域协调发展

基于生态优先理念,为落实上级国土空间规划,规划人员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应注重区域协调发展,结合县域发展现状,拓展国土空间规划内容,使其满足国家国土空间规划要求。以繁昌县为例,规划人员编制的国土空间规划涵盖如下内容:

(1)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人员结合县域土地开发利用状况,划定生态红线,明确县域国土空间内可开发部分、禁止开发部分,避免土地开发利用破坏区域生态环境。

(2)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人员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设置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内容。例如,围绕繁昌县茶山等重点区域,开展专项环境整治行动;实施大气污染“五控”措施,整合水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及水生态修复工作,实现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的系统化、全面性治理。

(3)用途管制。对区域土地资源实施“生产与生态”、“结构与功能”的双重管制,结合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实施经济激励机制,规避国土空间用途冲突,协调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中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2.4开展多元规划评价

为保障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可行性,繁昌縣规划人员结合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开展多元规划评价,评估编制内容与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匹配度,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细化来说,规划人员开展的评价如下:

(1)承载力评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繁昌县规划人员通过市场调研,全面获取县域土地开发利用数据、人口数据、产业相关数据(如产业结构、经济水平等),为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可靠、真实参考资料,切实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方面的作用,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2)适宜性评价。适宜性评价是指综合考虑县域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国家政策与人口数据,评估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适宜性,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内容,提高编制的合理性,实现国土空间开发编制的人居适宜、产业发展目标,提高县域国土空间利用效率。

(3)规划评估。《环评法》明确指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后,应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即评估国土空间规划对县域环境的影响,明确国土空间规划中不符合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优化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从源头上杜绝国土空间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另外,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中,应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及时调整国土空间规划内容,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结论:

综上所述,在生态优先理念下,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应协调开发与保护,注重一体化发展,落实上级空间规划,实施针对性评价。通过本文的分析,政府部门应明确县域发展定位,为国土空间的适度开发、有效保护奠定基础;加强国土空间管控,协调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目标;开展多元规划评价,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质量。

参考文献:

[1]殷小勇,叶嵩,赵栓.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与管控策略研究[J].中国土地,2020(09):8-11.

[2]李睿倩,李永富,胡恒.生态系统服务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支撑[J/OL].地理学报:1-14.

猜你喜欢

国土空间县域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河北省易县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研究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再认识(中)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几点思考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几点思考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分析
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对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双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