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一种心境
2020-12-28古瑟
古瑟
说到跟童年相关的文学作品,我想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鲁迅的文章,如《少年闰土》《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即便过去多年,再未重读,提到这些文章,我依然立即就能想起月光下的少年闰土,想起历险记般去看社戏的夜晚,以及百草园中紫红的桑椹和碧绿的菜畦……这些都得益于鲁迅深入人性的挖掘,令人感同身受。童年乐园、童年玩伴以及某次跟玩伴一起经历的冒险,这些本就是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共通记忆。
最近看了印度作家乔杜里刚刚被引进国内的一本小说《悠长假日》,更印证了共通记忆这回事。
《悠长假日》展现了印度一个城市边缘普通市民的生活群像。生了四个孩子的清洁工,信誓旦旦地要送女儿去上英文学校,可就在他身边帮他打扫卫生的儿子却早已辍学多年。舅妈每天祈祷,保佑小舅的老爷车还能启动,不在上班路上抛锚。过了25岁还没结婚的三姐妹,被怀疑有暗疾。老保姆生病了还要工作,因为怕不被需要……
而出生在中产家庭的桑迪普一直居住在孟买,虽然环境优渥,但大城市特有的钢筋水泥与人际疏离,让他犹如置身孤岛。直到暑假来临,母亲带他去加尔各答探望小舅一家。在乡下,桑迪普反而找回了久违的快乐和自由。时间仿佛永远定格在那个夏日午后,在炙热的阳光下,他与表兄弟们不停地打闹,对无辜的路人搞恶作剧,享受美食,用芥子油洗澡,观察鸽子……以及探究周围的一切。
成年之后的世界,那种“假日”的心境已再难寻觅,快乐也转瞬即逝,无法“悠长”。正如《卫报》对《悠长假日》一书的评价所说:肆无忌惮的童年时光,与小心翼翼的成人世界相对照,让我们不禁发问,这个世界到底哪里出了紕漏?为什么我们如此警醒的生活,还是无法阻止孩童般的快乐被某只不可见的魔兽偷走?
《悠长假日》被誉为是继萨拉·沃斯特的《轻舔丝绒》之后最触动人心的贝蒂·特拉斯克文学奖获奖作品。乔杜里因一直致力于打破小说的形式外壳,使作品兼具文学性、鉴赏性。
其实,不管童年曾经多么快乐,我们再次谈起它时,总难免透着感伤。是时间流逝的原因吗?我觉得不是,毕竟未来还长。但那种 “悠长假日”般无所事事的心境,确实是一去不复返了。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