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学院学科建设要精准把握“五性”
2020-12-28陈向军
陈向军
摘 要:学科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综合体现,更是地方师范学院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地方师范学院推进学科建设应坚持地方性,不断凝练学科专业特色;坚持师范性,汇集聚合学科特色优势;坚持组织性,科学实施学科建设规划;坚持人民性,以人为本推进学科建设;坚持发展性,创新学科建设体制机制。
关键词:地方师范学院;学科建设;学科专业特色;教师教育;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综合,更是地方师范学院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广大地方师范学院推进学科建设应突出地方性、师范性、组织性、人民性、发展性,努力提高办学实力和水平,培养更多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一、坚持地方性,不断凝练学科专业特色
地方师范学院与区域共生发展,地方性是学校办学的突出特征。地方师范学院学科建设坚持地方性,是指学院应基于办学基础,服务并引领学院发展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服务地方建学科、学科建设为地方、办好学科服务地方的学科建设思路,通过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成果和贡献获取社会的支持,在服务地方的进程中锤炼学科实力,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树立科学的学科建设观,统筹学科定位与学院办学面向定位的关系。学科专业层次、类型、结构、功能、规模定位要与办学区位相适应,要通过学科建设凝结升华学院办学优势,牵引学院整体建设。要充分挖掘区域社会、经济、人文、地理、环境等方面的育人元素,并将其融入学科方向和专业设置之中。
围绕地方需求,统筹学科特色与地方需求的关系。加强对地方需求的预测分析,围绕区域产业、人才需求、应用开发等相关行业部门发展趋向,正确处理学科特色的稳定性和发展性的关系,主动优化调整学科建设主攻领域,依据区域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合理规划和调整学科布局,保障学科特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吻合。
充分利用国家和区域发展政策,不断开拓学科发展空间。地方师范学院普遍区位优势不明显,地方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在“双一流”建设中处于政策劣势。学院应充分利用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创新创业教育、区域振兴战略、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政策利好,转危为机,积极谋求学科发展转型,打造新的学科生长点。如黄冈师范学院抓住国家关于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良好机遇,把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与精准扶贫、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脱贫攻坚和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结合起来,较好地推动了学科建设和学院发展。
二、坚持师范性,汇集聚合学科特色优势
地方师范学院属于师范类院校,师范性是学院最为恒定的类型属性。地方师范学院学科建设坚持师范性,既意味着继承学院办学传统,坚持师范类专业和教育类学科在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中的主体地位,承接好地方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的主体职能;又意味着应结合新时期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新要求,加快“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从而形成优势明显、各具特色的教师教育特色学科群。
加强师范专业改造,建设好“新师范”。应对照“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要求,推动学院师范专业向“教育+”复合专业延伸。对照“新文科”建设要求,加快教育学科的转型。按照学院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需要,将教师教育定位整合到学院新文科建设之中,按照应用性、复合型、开放化建设目标,将教师教育学科方向分解到学院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各相关学科建设项目中,促进教育学与心理学、体育学、文学和其他基础学科的交叉交融,实现教育学学科向教师教育学科群的转化。
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扩展育人职能。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优势,将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在职和职后技术技能培训、社区教育统合起来,培养地方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型、创新型等各类人才。黄冈师范学院在坚持教师教育特色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发展快”的教师培养特色,为大别山革命老区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教师,学院基层教师培养有力支撑了黄冈基础教育品牌。
深化应用对策研究,建设特色创新智库。地方师范学院学科建设要突出应用性导向,面向地方重大需求,以校地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为支点,建好特色新型智库,充分利用多学科研究及人才和智力优势,解决地方教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政策、管理和技术问题,提高学院对区域发展的信息咨询、政策评估、决策服务等方面的能力。
三、坚持组织性,科学实施学科建设规划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大步前行,知识生产模式已发生了根本改变。原來的大学作为知识生产中心、单学科研究为主的知识生产模式,逐渐被在应用环境中利用交叉学科研究的方法、更加强调研究成果的绩效和社会作业的知识生产模式所替代。地方师范学院学科建设应突出组织性,通过强化学科建设规划,提高学科建设机制、观念、实践、政策等与新知识生产模式的适应性、协调性和实效性。
统筹学院办学要素,加强学科建设规划。要以学科建设规划牵引学院各项工作,实现人才培养、学术团队、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深度联动发展。统筹做好学科建设规划,明确学科已有工作基础和水平,科学分析当前本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同类学科的差距,做好部门、地区、国家需求分析,明确学科建设目标及发展思路。瞄准国家和区域建设发展需求,提前做好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做有组织的科研。
加强教学与科研一体化规划,实现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协调发展。在高校办学过程中,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密不可分、互为支撑。地方师范学院应将专业建设纳入学科规划,通过强化教学学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办学实践导向,促进两者的友好互动。做好学院建设规划,将教学与科研、专业与学科统一于学院建设之中,科学谋划各类教学机构、科研院所、跨学科专业部门等机构的职能分工,做到虚实结合、科教融合。
立足学院与地方各项事业的结合点,明确学科定位。地方师范学院学科规划应体现个性化和针对性,围绕学院办学定位,建立学科分级、分类体系,针对不同学科发展目标,做到教师教育类学科对接区域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应用开发需求,人文艺术学科传承区域历史、地理、文化传统,基础学科服务支撑内部学科专业建设,应用和技术学科响应区域建设前沿阵地,构建具有地方师范学院特色的多学科框架。
四、坚持人民性,以人为本推进学科建设
地方师范学院学科建设应坚持人民性,体现以人为本,要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工作来抓,以教师成长和教职员工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作为衡量学科建设成效的根本尺度。
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健全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制度。配合职称制度改革,积极实施教师总量管理和分类管理制度,坚持“按需设岗、按岗引进”的原则,优化人才引进程序,采用长聘与短聘相结合、全职引进与柔性聘用相结合的聘用制度,实行年薪制、协议制、项目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凝练学科文化,注重学科文化要素的挖掘、提炼、升华,形成独具特色的组织文化,增强教师的学科向心力和归属感。
外引内培相结合,建立学术梯队。从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和生活环境入手,加大学科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围绕学院确定的重点建设学科及其发展方向,精准引进学科带头人,并在其基础上组建学科团队,加强资源保障,给予学科特区的发展政策,逐步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和稳定的学术团队,分级分层建立科学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及青年教师考评机制。
完善人才培養体系,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立应用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体系,突出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和全方位育人,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奖助体系、就业支撑体系。近年来,黄冈师范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先后获得首届全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专业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9项以及优秀奖2项,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9项,超过半数的学生获得过省、市级教学技能竞赛奖项。
五、坚持发展性,创新学科建设体制机制
地方师范学院学科建设要体现学科的发展性,善于根据学科建设的新趋势、新要求,及时完善学科建设的制度政策、改进措施方法,始终与党和国家的重大需求、区域建设的新要求保持一致,与学科的发展规律相统一。
健全学科建设制度,加强科学化、人文化管理。学院要在积极探索学科建设和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按照现代管理的基本要求,进行管理创新,完善学科建设和管理制度、强化目标责任,建立激励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并且把结果管理和过程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科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学院应减少对学科发展过多的行政干预,尊重学科生长逻辑,做好服务支持、资源引导、组织协调各项工作。
正确处理好学科、院系、科研机构的关系,创新学科平台组织模式。坚持学科特色、任务导向、虚实结合的原则,探索项目团队、中青年研究团队、学派、实体研究院所、协同创新中心、智库等多种形式的学科团队建设模式。健全平台和团队运行制度,形成“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充分利用好学术带头人制度,健全学术带头人选聘制度,将学术带头人引进、培养、管理和考评与学科团队、学科平台建设结合起来,突出标志性成果的培育与考核。
面向学科综合和交叉需要,创建学科特区。打破学科壁垒,创新校内外协同的学科建设途径,协同校内各主干学科群及支撑专业,协同校外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政府部门力量,探索学科共建、人员互聘、成果互惠、资源共享、协同共赢的机制和实现形式。建立差异化的学科特区,对特区内学科在队伍建设、资源分配、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以创建学科特区特色带动整个学院学科建设。
[责任编辑:周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