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小罐头盒和麻绳解决美军电子干扰
2020-12-28
在抗美援朝战场,张履谦用几个罐头盒抵抗美军电子干扰,极大提升了我空军战力。开国中将王诤对他委以重任;在我国沿海地区,他积极研制空军利器,多次击落入侵我国领空侦察的美军U-2侦察机,构筑起国防安全屏障。
有这样一个人:70年前,在抗美援朝战场,他用几个罐头盒抵抗美军电子干扰,极大提升了我空军战力;60年前,在我国沿海地区,他积极研制空军利器,多次击落入侵我国领空侦察的美军U-2侦察机,构筑起国防安全屏障。近年来,在我国的载人航天、空间站和探月工程中,也少不了他的身影。他就是张履谦。
用“小罐头盒解决了抗干扰大问题”
1926年3月1日,张履谦出生于湖南长沙黄花镇一个农民家庭。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军委通信部。时任军委通信部部长王诤很看重他,让他去学习雷达的相关知识。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将”——美国B-29重型轰炸机(绰号“超级空中堡垒”)重出江湖,对朝鲜境内的各种目标实施地毯式轰炸。美军将部分B-29改装成电子作战飞机,干扰中朝两军的雷达。当时,中朝两军装备的雷达大多是二战中苏军使用的旧型号。在美军的干扰下,雷达无法引导战机升空作战。这一问题很快就被上报到王诤那里,他将抗干扰的任务交给了张履谦。
张履谦在对干扰现象的分析研究中发现,每当改变雷达工作频率时,干扰现象就会消失一段时间后才出现。而且当雷达工作在最高或最低工作频率时,干扰看上去要减弱了一些。他很快总结出了几条应对干扰的措施:快速改变雷达频率,扩展雷达使用频段,加装瞬时自动增益控制电路,多站联合定位干扰源。这些措施虽然简单,但十分有效。
在缺乏无线电器材的情况下,张履谦用几个空罐头盒剪成半圆形做成“电容器”,用麻绳和拉杆把这些“电容器”连接起来同步转动。作战时通过改变它们的相对位置,达到快速改变雷达频率的目的,用“小罐头盒解决了抗干扰大问题”。
这种快速跳频抗干扰方法,直至现在依然是各种现代雷达使用的一种有效抗干扰手段。张履谦还总结前线抗干扰经验,写成操作规程发给全军,成为我军首个电子对抗条例。为了表彰张履谦在朝鲜前线的工作,军委通信部在当年年终总结时给他记了三等功。王诤高兴地对他说:“小伙子,从现在起,全军的雷达就交给你管了。”
1953年,我军第一个雷达干扰与抗干扰组正式成立,张履谦担任组长,王诤任副组长。
屡造空军利器
1957年秋,张履谦被调入刚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现在的航天科工二院),担任雷达研究室副主任,开始进行仿制苏联1059近程地对地导弹(后来命名为“东风一号”)工作,具体负责导弹偏航校正仪的仿制。在此期间,他克服了苏联专家突然撤离带来的困难,历经200多次试验,通过自行研制的仪器设备和代用材料,完成了任务。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开始使用当时最顶尖的U-2侦察机,对中国大陆进行侦察活动。当时唯一能够击落U-2的就是萨姆-2防空导弹,是苏联的第一代中、高空全天候防空导弹。雷达看到飞机后,通过无线电传达飞机的位置,引导导弹攻击目标。因此,制导雷达相当于导弹的眼睛。
张履谦又投入到苏联萨姆-2防空导弹(萨姆-2防空导弹的仿制与改进型号后来被命名为“红旗1号”与“红旗2号”)的仿制工作中,负责制导雷达站收发系统的仿制工作。
1962年9月,在江西,萨姆-2防空导弹击落第一架U-2。之后,美国迅速给U-2安装了雷达侦察报警系统——一旦检测到萨姆-2防空导弹的制导雷达信号,就会向飞行员发出警报。
我方见招拆招,研究出“近快战法”(张履谦对此也有贡献),先使用其他雷达照射跟踪U-2,不会触发其雷达侦察报警系统。一旦U-2进入萨姆-2防空导弹射程,8秒内完成导弹发射准备(以前需要7至8分钟),20秒内导弹就能击中目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U-2根本没有躲避的机会。依靠这个办法,我方于1963年11月和1964年7月击落了第二架和第三架U-2。
1964年10月,U-2飞机再次入侵。飞机装载了一种新的电子干扰系统,能够接收导弹制导雷达的发射信号,并附加上引偏的干扰信号,然后用雷达相同的频率转发回来,对导弹制导雷达进行干扰。针对这一难题,张履谦领衔改装导弹制导雷达的发射和接收系统,迅速研制出抗干扰装置。这一改进措施很快收到了效果,1965年1月10日,第四架U-2在内蒙古被击落。技术人员从这架U-2的残骸里面找到了电子干扰系统。
接下来,张履谦将前线反馈回来的抗干扰措施,应用到红旗2号地空导弹制导雷达站的设计中,大幅度提升了抗干擾性能。
1967年6月,红旗2号设计定型,开始生产装备部队。9月8日,红旗2号地空导弹在浙江嘉兴一举击落第五架U-2。此战的细节尚未完全公开,目前已知的是红旗2号地空导弹制导雷达经受住了电子干扰的考验。
据悉,在全球被击落的U-2共有7架,其中5架在中国大陆被击落。
84岁被返聘为首席专家
后来,张履谦主持了反导系统雷达的总体设计,突破相控阵雷达多项关键技术,研制了导弹精密跟踪雷达和卫星超远程引导雷达。
此外,张履谦还参加了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和探月工程的论证和顶层谋划,提出采用陆地建站、海洋出船、节点监控、中继卫星和国际兼容的测控网方案建议。
1995年,张履谦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0年,已经84岁的张履谦被聘为“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测量与控制专题组首席专家。
在今年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张履谦作为志愿军代表,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如今,这位中国雷达技术、电子对抗和航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已经94岁高龄,仍闲不下来。他关注国际学术动态,与同行分享交流;每天浏览各种新闻手机软件;学会使用微信和朋友们互动……
这正印证了张履谦的一句话:“我一辈子都在跟蓝天打交道,一生只做了两件事——学习和实践。学习后实践,实践中学习。”
(新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