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问题探析

2020-12-28董屹泽高铭甫宋奇峰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31期
关键词:机遇挑战互联网+

董屹泽 高铭甫 宋奇峰

摘 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发挥高校立德树人作用的基础工程。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的来临,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形势越发严峻,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落实意识形态安全制度的必要性日益凸显。针对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应积极顺应“互联网+”历史潮流,开发采用“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和管理技术,完善和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切实发挥高校意识形态的阵地作用,将高校建设成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牢固堡垒。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机遇;挑战;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31-0135-03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未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更是重中之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直接关系到为民族复兴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的关键问题。“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流覆盖信息社会的各个方面。现有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着网络信息所消解的现实,高校逐渐成为各种意识形态激烈斗争的阵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模式难以应对现阶段错综复杂的高校意识形态形势。明确“互联网+”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化解主流意识形态动摇风险,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对发挥高校立德树人作用,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促进国家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偉大复兴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重要性的分析

“互联网+”技术依托互联网万物互联的性质和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实时的特点,将社会方方面面融入互联网之中,激发新的生产力活力,深刻影响社会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庞大的信息也冲击着现有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高校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原住民”更是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对象和颠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利用工具”。因此在新的“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形势将愈加的错综复杂,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更是刻不容缓。

第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的根本前提。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阵地,是培养有信仰、有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场所。只有绷紧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时代所需的优秀人才,让人才为我所有、为我所用、心有所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第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树立中华民族自信,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通过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们的思想觉悟。促使学生夯实优秀文化基础,扩宽自身文化视野,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方向,面对对外开放中错综复杂的思想文化交流和冲击,保持文化和思想清醒,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理念指导学习与工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树立文化自信奠定稳固的思想基础。

第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践行国家总体安全观,维护社会稳定繁荣的关键环节。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高校是为国家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中坚力量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对党及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持。通过全面合理的意识形态教育,促进高校学生思想信念的健康发展,推动全社会形成团结稳定的发展大局,共享社会繁荣发展成果。

第四,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任务。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高校学生越来越多地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争取对象,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前沿阵地的地位也日益凸显。谁率先占领了这个阵地,谁就掌握了下一代社会舆论环境的话语权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就拥有了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发展潮流的主导权。完善且合理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将借助发达的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以高校作为支撑平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当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是在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所产生出的一个新的技术。通过把大数据与智能化终端系统相结合,推动社会的各个方面交互融合,将传统的技术体系解构重塑,实现了技术方面和思想领域的重大革命。“互联网+教育”作为这场革命所产生的新的教育形态和学习形式,凸显出个性化、交互性、资源共享的特点,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在内容上,丰富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新内容,构建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新平台。互联网平台实时传播、即时互动、信息共享的特点极大地方便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互联网作为一座巨大的“信息仓库”,储存有浩如烟海且快速更新的教育资源。借助快捷方便的搜索引擎和大数据搜索系统,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作为传统意识形态教育资源的补充,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实时更新的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丰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同时,由于当前的高校学生大多都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对网络教育平台接受程度比较高,传播与互动实时便捷的互联网则更能成为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平台,有力地弥补了传统意识形态教育形式单一的不足。

在路线上,指明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新方向,激发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新活力。“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实时性和网络平台的便捷性,为正处于改革瓶颈期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意识形态部分指明了一条顺应时代发展的新思路。借助先进的网络直播和虚拟技术,为原本单调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注入了时代的活力,促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更合理、更有效地开展。

在工作上,创新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新模式,引发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新革命。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要以高校老师在思想政治课上单方面的教育灌输,学生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般的死记硬背为主。而在“互联网+”时代,以MOOC、爱课程、超星等一系列网络互动教育平台相继兴起,这些平台所采用的双向互动、实时交流的方法拉近了授课人和听课人之间的距离,缓解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学生的学习压力,正逐渐成为高校教育和大众教育的新模式、新变革。

“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更是一把“双刃剑”,在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推动变革的同时,“互联网+”信息即时传播、互动频繁、信息流庞大且良莠不齐等原因也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以下外部挑战。

第一,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和颠覆,消解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新一轮的科技竞争和革命中西方国家感受到了我国高速发展的威胁,为遏制我国的复兴进程,维护资本主义世界统治秩序,西方国家加大了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政权颠覆。借助先进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和舆论引导技术,西方国家每年都不惜重金在我国“微信公众号”“微博”“豆瓣”等互联网交互平台发布符合西方价值体系的内容,干扰正常的舆论环境,神话西方政治體制。或是打着“历史真相”或“揭露事实”等旗号,在潜移默化之中制造社会矛盾,丑化政府形象,动摇政府民意基础。致使各种精心编造的文章在网络平台肆意传播,让本属于人民的新媒体平台变为西方资本力量或政治势力的工具,进而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体地位,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国内各种虚无主义思想也在网络上污染着网络环境。有一部分自称或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网友通过发表或评论文章,有意忽视无数先烈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而艰苦奋斗、流血牺牲的事实,扭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讽刺和嘲弄我国在国家建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付出的巨大牺牲,矮化中华民族自尊心,将个例的错误夸大为民族劣根性,打击民族自信心。

第二,娱乐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盛行,弱化动摇着马克思主义主导思想。在全球化背景下,借助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娱乐经济及绝对自由主义思想得以发展传播。娱乐经济在资本的推动下,几乎占据了网络平台的主要地位,弱化了原有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网络娱乐时代所催生的“饭圈文化”“粉丝文化”“打榜文化”虽然理论上在引导网络建设,弘扬正能量上面有一定作用,但在实际上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同“粉丝圈子”之间相互冲突对抗,造成了网络语言表达的失范化和网络舆情的极端化,影响正常网络平台和环境建设。而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特点,各网络用户身份不透明,发布和评论承担责任小,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绝对自由主义。在这种绝对的自由主义影响下,网络上反对监管,对抗必要的审查的声音不绝于耳。很多人以言论自由为名行损人利己之实,对自己有利的就提倡言论自由,若对自己不利就横加指责,甚至人身攻击。长期来看,这种思想严重污染网络环境,阻挠和攻击我国正常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危害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互联网+”庞大信息流的现实,加大了网络信息辨别和监管的难度。互联网尤其是在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万物互联,世界互联”,每天都有无数的资源数据被上传到网络空间传播,在互联网的虚拟和深层次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数据流已经远远超过了现有监管技术的极限。面对近乎无限的大数据资源,网络信息辨别监管技术发挥的空间有限,只能勉强限制一部分极端的信息,而对一些“隐藏较深”或“明褒暗讽”的信息则鞭长莫及。这就导致了一些经过精心包装的不良思想在网络平台无限制的传播,对尚处于青春期、辨析能力较弱的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渗透,使长期以来的意识形态教育成果毁于一旦。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同样面临着内部挑战。

思想方面,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认识不足,缺乏基本的意识形态安全意识。许多高校对“互联网+”时代反应滞后,没有正确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和消解。在诸多高校中,过于追求所谓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将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安全相对立,意识形态教育被弱化,在日常教学中有意或无意回避政治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部分高校用以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长期不被重视,逃课缺课现象普遍。即使按时上课,也有许多学生做各种无关的事情,直到考试前一晚才临时抱佛脚,甚至会抓住部分老师要求不严格的心理,“裸考”参加考试,蒙混过关。

工作方面,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墨守成规,缺乏在教学模式方面的创新意识。许多高校没有及时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对“互联网+教育”和“互联网+意识形态”领域研究不深,没有及时分析把握新时代下意识形态教育内在规律和时代热点,课程内容缺乏积极的正能量引导,流于表面形式;部分教师也因为年龄或能力问题,不愿接纳采用新形式的网络互动教学,仍然固守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而高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网络自由互动特点的影响下,对以单方面说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本能的抗拒,致使高校意识形态课程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人才队伍方面,教师队伍教学水平良莠不齐,缺乏专业能力与思政能力具备的高水平教师。高校是各种意识形态交锋的主战场,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务必要一大批思想意识坚定,理论知识扎实,教学能力突出,教学方式新颖的优秀教师。但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良莠不齐,部分教师业务能力不足,难以处理好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的关系,对重要问题也缺乏必要的敏锐度,意识形态教育课程变成了课本或PPT单向的诵读。还有一些教师在面对非主流意识形态渗透时明哲保身,纵容不良思想侵袭着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

范围方面,互联网领域意识形态教育缺位,缺乏对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关注。高校学生是互联网领域的主力军。相当一部分学生每天在互联网上浏览和娱乐时间达到超过六个小时。网络信息烦琐复杂,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还有待提高,各种错误思潮、腐朽思想往往会趁机而入,误导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而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建设起步较晚,许多高校和部门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尚未构筑完善或形同虚设,沦为应付上级的门面工程,没有及时起到引导社会舆论、指引价值取向、为互联网信息领域正本清源的作用。

三、当前“互联网+”背景下解决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问题的路径分析

第一,坚持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舆论话语权。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最重要的是指明正确的方向,明确科学的道路。因此,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务必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学育人方面的理论主导地位。在教学和实践中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安全线,将价值观培育与互联网时代实际相结合,面对高校内和网络上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袭,要勇于出手,敢于亮剑。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下,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真正地树立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主流意识形态信仰。

第二,积极转变保守的思想观念,在行动上落实意识形态安全责任制度。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首先要在思想上有所认识,有所重视。高校各部门应在党委牵头下,开展有关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研讨会,正确认识“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新形式。同时,各级党委和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亲自深入到高校师生各项工作中去,从实践层面了解和把握现阶段高校意识形态具体现状,将师生实践上的合理建议和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分析相结合,制定并完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和保障制度。在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下,树立意识形态底线意识,加强忧患意识,打好“预防针”;正确处理学术研究和意识形态的关系,着眼于培养有信仰,有能力的优秀人才;切实落实意识形态安全保障和责任追究制度,果断处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害群之马”,确保全方面的主流意识形态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强有力的制度自信。

第三,把握“互联网+”时代网络发展规律,在技术上支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只有在认识世界,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改造世界。“互联网+”技术对高校教育来说属于一个新兴的陌生的领域,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与活动的虚拟化和便捷化很大程度上对原有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模式是一种颠覆,自上而下的单方面的说教对新时代的高校学生来说作用微乎其微。只有放下姿态,利用好现有的QQ、微博、网络直播平台等互联网平台技术,采用平等友好的态度,才能“润物细无声”,重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正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网络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扩大意识形态教育的范围和影响力,更要积极运用规律,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阵地建设。在教育工作中,开发适合高校教学的终端技术,搭建线上教学平台,采取“AR体验”、虚拟人物互动及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引导培养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在宣传工作中,整合高校各部门各团体的网络舆论平台,采取高层次的统一管理,舆论一致,资源共享,在舆论引导和舆情处理方面形成强有力的集合;在制度建设工作中,利用好大数据分析系统,构建专有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互联网评教与建议系统,将学生的意见和现有制度的实施落实情况加以分析处理,找出弱点与不足之处,在问题的导向下,补足短板,全方位地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制度。同时借助现有的智能预测系统,精准合理地预判预防意识形态问题,提前做好抵御引导准备工作,防患于未然。

第四,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在新的思路下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高校教师直接引导着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信仰和价值观形成,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能否“正确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的问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保证人才队伍自身的纯洁性。确保選拔和培养的人才在主流意识形态信仰上的忠诚与坚定,以身作则,引导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培养和巩固,切实地保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能在正确的思想指引和路线下进行,真正地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阵地作用。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更要积极学习“互联网+”思维。督促社科教师及各辅导员学习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教师队伍利用新型网络平台的能力,配合好高校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和文化宣传工作,将网络时代热点事件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相结合。鼓励主流意识形态声音,包容引导可改造的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坚决抵制反对腐朽和有害的思想,将“互联网+”时代的意识形态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四、当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问题的研究结论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终注重解决现实问题。面对“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挑战,我们应正确认识和把握“互联网+”时代规律,结合意识形态教育具体实际,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构建适应新形势的“互联网+意识形态”教育体系。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技术是服务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补充,切不可舍本逐末,过于追求技术上的发展和更新而忽略了在实践中脚踏实地地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唯有合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意识形态”模式,才是解决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石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J].求是,2015,(12).

[2]  夏文斌,赵彩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应对[EB/OL].搜狐网,2019-07-23.

[3]  黄蓉生.文化自信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N].光明日报,2016-12-11.

[4]  黄陈晨.高校意识安全新挑战与应对路径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7.

[5]  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EB/OL].中国文明网,2018-11-13.

猜你喜欢

机遇挑战互联网+
再见,机遇号
指数再创新低 把握底部机遇
叽咕乐挑战
机遇
第52Q 迈向新挑战
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