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花最是黄葵好

2020-12-28李晓东

飞天 2020年12期
关键词:黄秋葵秋葵

李晓东

只一眼,我便看见了它。

棚如穹盖,成为天地之间的一道白弧。棚外是八月初的阳光、村庄和田野,棚内丝瓜饱满,青藤攀爬,红柿如火。成片相连相通的大棚里,几十个人的身影顿时渺小如豆,待到一拨人等邂逅惊艳,各自散开,便如滴水汇入大海,瞬间淹没在绿波翠湖中了。

它就在这里等着我。垄上植株,畦畦布阵,绿叶疏朗,叶身有茸毛,叶柄细长,花大而黄,着生于叶腋。这样金黄灿烂的一朵,若是独自生在山野间,必然与那坡上的清风一般,轻盈掠过,不会在过客眼里停留瞬息。但是此刻,花们集团出现,盛大铺展,那在深绿之中点点撒开的明艳,当真是恣肆汪洋。凑近细看,只见五瓣叠压,形成深口酒杯状,最深处呈紫黑色,恰如一个五角星,这就是花心花蕊了。想想女人们每日出门前为服饰的取舍煞费苦心,殊不知,这自然造化之间的随意搭配,一念既出,便是绝色。

正暗自惊叹时,村长问我,你知道这是什么花?我愣住了,是啊,只顾着拍照欣赏了,还不知道它的芳名呢?又有人也产生了兴趣,大家七嘴八舌。村长含笑不语,待到我们将热切的目光聚焦到他脸上时,他不慌不忙,弯腰从深密的叶片之间随手一掐,举高示意:长十余公分,先端细尖,略有弯曲,细长似羊角似辣椒深绿色的一根。有人脱口而出:秋葵!我恍然大悟。

印象中,秋葵出现在餐桌上不过是近些年的事情。我是个念旧之人,表现在饮食习惯上,就是墨守成规,只吃自己习惯了的。那些形状怪异,颜色特别等等的菜式,我一般不下箸,所以,虽然很多次聚餐,都看见过秋葵,我却从不尝试。秋葵多见凉拌,白色瓷盘中间,几只翠绿码放,上淋酱色调汁。或者,精致小碗有蘸汁,夹了秋葵随各人偏好或多或少蘸了汁水。也不知是什么机缘,我也开始吃秋葵了。口感爽脆的,细腻滑润,倒也不难吃,最特别的,当是附着其身的黏液了,一筷夹起,银丝如线,会一直联系在筷子和盘子之间,有些拔丝山药的效果了。吃了也就吃了,从来没有想过,它从哪里来。

没想到,乡村八月,我在杨家寺的蔬菜大棚里,和它不期而遇。其实,大棚里品种繁多,之所以让一只小小的秋葵牵绊,还是因为第一次见到它生长在泥土里吧。哦,当然还有它的花,美人般娇俏。

高大宽阔的钢架塑料大棚,盘踞如巨龙,见首不见尾,忽隐忽现在西河和峁水河交汇处的一马平川上,大棚套小棚,小棚套栽培地膜。棚里棚外弥漫着清香,洋溢着鲜活。大蒜、辣椒、茄子、豆角、黄瓜、西红柿等等数十种蔬菜,組成集团军方阵,庞大的规模让青枝绿叶拥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继续随了大部队穿行在绿色屏障之中,久处钢筋水泥丛林间的我们,都如孩子般雀跃。

直观的感受固然有着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展开镇村两级的规划蓝图,那种磅礴气势下表现出的大手笔大视野更让人感叹:为进一步贯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区委“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扶贫模式,杨家寺以全镇6000亩川道为主体,建设集设施高效农业生产展示、采摘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田园农业综合体,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契机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宜居宜游特色小镇。在红河——松树区域建成设施蔬菜产业园,包括4000个设施蔬菜钢架大棚、五座两万平方米连栋温室、三座1.2立方米贮藏库、两个垂钓休闲农家乐和一个大型综合农贸市场。在川道建成晚熟大樱桃产业园,包括500亩晚熟大樱桃和100亩水晶梨种植基地,计划建成休闲采摘农家乐6000平方米,建成3000立方米果品分选库一个。在郑宋川道建成设施中药材产业园,以茂丰中药材种植基地为示范,建成白芨中药材种植大棚400座,连栋温室中药材育苗中心6000平方米。加强水、路治理,依托“两江一水”项目对峁水河川区河道进行美化治理,修建沿路花园3000平方米,仿古凉亭十处,完成所有道路绿化,主干道亮化,川区主干道栽种花草。把全镇川道打造为产业发达、生态文明的水清岸绿、花香扑鼻、休闲娱乐、农事体验为一体的田园农业综合体。

看着这些沉甸甸的数字,我心生惭愧。久居书斋,两耳不闻,我对秋葵的理解,除了看到花的美丽,听说过它的营养价值之外,似乎就别无他想了。但是,在乡村建设者的眼里,小如秋葵,其蕴含的希望却是无限的,这就是格局之别了吧。

秋葵之艳黄,让我想起几年之前曾经写过的《绝色赋》中有几句:“蓦然曲径通幽处,天做黄金色,笼盖眼帘;地覆黄金甲,倾泻群峦。蓬勃喧响,繁复蒸腾,纵横阡陌者,帝王之色也。遥念深宫当年,明黄灿灿,一人独享。庙堂之高,以为专色专美,不知华丽如斯,尽在四野。”是的,创造者永远不在侯门深宫。一菜一羹,一饭一粥,永远都是来之于土地,来之于劳动者。

一路走一路看,眼见得青砖黛瓦崭新农舍掩映于青山绿树,民宿游园不输于江南水乡,黄发垂髫怡然自乐,鸡犬悠悠觅食于麦垛草场,街巷整洁,花香馥郁,完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农民农村留给我们的印象。

采风归来,那朵风姿绰约的黄花一直在眼前摇曳,于是上网查询,这才知道,秋葵在我国的栽种历史十分悠久,食用秋葵的历史可追溯到周代,《汉书》、《左传》、《春秋》、《诗经》、《说文解字》等古籍均有葵(黄秋葵)的记载。现代权威典籍对黄秋葵的起源也有所涉及,如《辞海》中:“黄蜀葵一名秋葵,原产我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黄秋葵已有记载,并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黄葵二月下种,宿子在土自生,至夏始长,叶大如蓖麻叶,深绿色,叶有五尖如人爪形,旁有小尖,六月开花。大如碗,鹅黄色,紫心六瓣而侧,午开暮落,随后结角。大如拇指,长二寸许,本大末尖,六棱有毛,老则黑,内有六房,其子累累在房内,色黑,其茎长者六七尺。”由此可以明确,中国在明代已有黄秋葵的栽培,并作为药用。

秋葵花“午开暮落”让我心头微微一震,果然是绝美都在一瞬,一瞬即永恒。如此看来,我与秋葵也算缘分不浅,我看到它的时候,正是它最绚烂的时刻,之后,花儿迅速凋谢,果儿悄然生长。究竟是花的美丽成就了果的饱满,还是果的饱满深藏了花的美丽,或者,它们是互相成就?我想,应该是后者。

由此推想,这明亮灿烂的一朵,这挺拔墨绿的一根,如果只是零星撒播在旷野,自生自灭,也许,除了偶尔遇到村姑的一双素手,因而采撷入篮,上了灶头,更多的,当该来于泥土,归于泥土。如今,它被盛世之中的劳动者慧眼挖掘,以棚护之,以膜覆之,突破了时空界限,季节约束,达到了随心所欲,想什么时候采摘就什么时候采摘,自然,国人的餐桌上,也就日日生鲜了。

小小秋葵,终于做成了一篇大文章。这是一篇古今中外概莫能比的大文章,在脱贫攻坚的巨幅蓝图中,秋葵不过只是沧海之一粟,写就这篇大文章的,是千千万万耕耘在田间地头的劳动者,是辛辛苦苦奋战在帮扶一线的引领者。

秋葵,花开即谢,花谢之后,成果于无声处凝聚着力量。劳动,点石成金,丰收之日,汗水在微笑中绽放成永恒。

猜你喜欢

黄秋葵秋葵
恋恋秋葵
秋葵变变变
秋葵的家常做法
绿色无公害特色蔬菜黄秋葵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白灼秋葵煮四分钟
秋葵要选有韧性的
营养食材黄秋葵
麻香秋葵
黄秋葵补肾不是传说
餐桌上的“高富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