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酒店英语中的应用
2020-12-28刘颖
刘颖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酒店行业悄无声息地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对于酒店管理人才的“酒店英语”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显然无法满足酒店现今的需求。想要提高人才的“酒店英语”能力,则必须改进现有教学模式,明确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积极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制定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制定更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教学模式,才能持续提升学生的“酒店英语”能力。本文简单阐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酒店英语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 酒店英语 酒店行业 教学模式
我国各大本科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是培养“酒店英语”人才的重要摇篮,要求人才不仅需要熟悉酒店相关业务,明确酒店市场营销策略以及酒店行业规律,还需具有理想的英语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将英语作为有效工具参与到酒店服务工作中去。《酒店英语》也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主张培养学生掌握实用的英语技能,在日后工作中积极运用这一技能与客户交流沟通,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提高自身价值。但想要保证人才的英语能力,首先要加强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实际教学效果,才能保证学生充分掌握“酒店英语”这一技能,继而促使学生拥有更好的未来。“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近年来在各学科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基于“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理念,教育专家研究出了大量新型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后获得一致
好评。
一、酒店英语的含义
酒店英语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主要指某种特定学科、职业或是目的的英语,也可以指代结合学习者特定需求或是特定目的开设的英语课程。酒店英语是一种教学目的非常明确、实用价值非常高、针对性非常强的课程。这一门课程主要针对酒店、饭店以及涉及国外接待行业的管理与服务工作,这些工作均对英语人才有一定需求,并且要求英语人才同时掌握涉及工作的一些能力。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其从事相關行业的英语应用能力,方便学生能够利用英语顺利的与客人进行沟通交流。从内容上看,酒店英语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学习者可结合酒店这一特殊行业对于英语的要求,学习并掌握相应的英语交流技能与应用能力,成为能够适应酒店环境的应用型涉外
人员。
从实际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国外的酒店英语教学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丰富的成果,可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拥有酒店英语这一技能的相关人才。但从酒店英语教学情况看,我国的酒店英语教学虽然起步较早,但是发展效果并不理想,在近十几年来进入了发展高峰期,并成为一门热门技能,如今已经成为诸多领域必备的一项技能之一。但从《酒店英语》教学可以看出,我国正处在教学改革高峰期,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还需要继续实施,才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具有“酒店英语”技能的人才。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高职以及本科院校均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从学校管理到教学方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管理质量,促进了师生的和谐,改善了教学水平。有调查研究指出,本科院校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华,天性活泼,更容易接受各种新知识,且该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与自我约束能力,对于学习有一定要求,对未来发展有一定憧憬。而传统教学模式属于“知识灌输式教学”,教师在讲台上传授相应知识,学生在讲台下接受教师传授的相关知识。整个过程枯燥、无聊,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学习热情不高,教学效果无法保证。为了改善这一情况,一线教师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学习能力,研究出了大量新型学习方法。但从实际应用情况可以看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往往更具有应用价值,更受学生青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更高,学习效果更理想。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单纯的接受来自教师灌输的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主动分析教学内容,明确重难点,主动探究知识,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认知更为深刻,并且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更显著。
从实际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情景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等均属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均要求教师充分掌握新型教学法的实际教学理念,及时准确地变换自身角色,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积极辅导学生完成学习工作。但不同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具有不同的效果,有调查研究指出,在《酒店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可让学生置身于酒店环境背景下,可促使学生对自身专业有更好的认知,可提高学生的实际体验,可促使学生主动开口,锻炼自己的酒店英语技能,还可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也有调查研究指出,在《酒店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任务型教学法,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促使学生带着任务、带着问题去学习,学生有目标的开展学习,可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果与质量,可提升学生的酒店英语技能。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酒店英语中的应用策略
(一)明确《酒店英语》的教学重点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教师是根据教学大纲制定相应的教案,然后根据教案进行教学。但是,《酒店英语》本身属于酒店管理专业中的重点课程,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英语运用能力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情况。再者,随着酒店行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国际贸易数量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往中国,这一情况导致酒店对于酒店管理专业人员的酒店英语有了更高的要求,部分星级比较高的酒店甚至要求工作人员掌握多门外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秉承着“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理念,明确《酒店英语》的实际教学重点。将用于酒店行业特定的英语词汇、英语语法以及英语语篇等等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并在教学过程中,将酒店作为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酒店对于工作人员的实际要求,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积极展开相应的《酒店英语》学习。再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随便抛出话题,应尽可能抛出与酒店工作相关的话题,如酒店业务、前厅服务、客房服务、商场服务以及餐饮服务等等,将这些作为话题,可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知,还可进一步增强学生专业与《酒店英语》的联系,实现双赢的目的。
(二)指导学生开口说
酒店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着学生日后多从事酒店服务这一方面的工作,而酒店服务必然要与客户交流沟通,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职的酒店大多有外国客户,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学生必须娴熟地运用英语与客户交流,才能为客户提供相应的服务。我国大多数学生会用英语,但是英语交流的能力并不强。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指导并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并且要鼓励学生在开口练习英语的时候,尽可能使用酒店行业专用的英语词汇与英语句式,从而提高学生的酒店英语掌握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组成小组,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沟通,交流期间以酒店服务为话题,采用酒店英语进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再者,教师还可在教室内举行辩论赛,以酒店服务为话题,让不同组的学生针对这一话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赛不断提高学生对酒店行业的了解,不断锻炼学生的酒店英语技能。最后,教师还可设置相应的酒店服务情境,随机抽取几名学生扮演外国人,再抽取几名学生扮演酒店工作人员,外国人负责找茬,工作人员负责运用英语与外国人解释沟通。这些教学方法均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鼓励学生自己动起来,继而提高学生的《酒店英语》学习效果。
(三)强调兴趣与个性
本科院校大学生大多数有自己的性格与意识,想要最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则需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多数学生选择酒店管理专业,或是因为这个专业有前景,或是对这个专业感兴趣。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断挖掘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酒店英语》课程的兴趣,提高《酒店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比如,在《酒店英语》教学过程中,明确告知学生有些英语词汇比较特殊,多在酒店行业应用,在别的领域中应用,往往会有别的意思。在有这种词汇的课堂教学时,让学生抱着找茬的心理去寻找相应的英语词汇,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详细阐述自己为什么认为这个词汇比较特殊,属于酒店行业词汇。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学习目的性比较强,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学习兴趣更浓烈,对于本次课堂所学的词汇,必然掌握得更为透彻。再者,教师还可让学生自己充当小老师,让每一个学生均在教学过程中充当一次小老师,讲述相应的教学内容。学生做小老师,会促使学生形成课堂主人翁意识,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可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四、结语
《酒店英语》是一门实用性与应用性非常强的课堂,想要提高《酒店英语》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首先,要明确教学的重难点与教学目的,将《酒店英语》与酒店管理专业内容充分融合;其次,还要指导学生开口说,充分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最后,还要从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出发,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平.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满意度提升策略探析——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1):74—75,78.
[2]杜益梅.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大学英语听说课程学生个人需求分析——以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酒店英语视听说》课程为例[J].英语广场(下旬刊),2019(1):90—92.
[3]李占旗.“鱼骨四步产学互嵌教学法”在酒店管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酒店设备管理》课程为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0(3):122—123.
[4]李占旗.“鱼骨四步产学互嵌教学法”在酒店管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酒店设备管理》课程为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0(3).
[5]孟香香,刘淑神.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构想——以烟台南山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为例[J].商业经济,2012(9):124—126.
[6]张忠福.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