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成长的外延与边界
2020-12-28方海东
方海东
浙江省中学德育特级教师、温州市第二中学教师,长期担任班主任。
曾获首届浙沪苏“长三角”教科研标兵、长三角首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初中组第一名、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浙江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温州市名班主任、温州市优秀教师等荣誉。出版专著《细节成就优秀的教师》《守候阳光》《21世纪班主任工作案例精粹》等。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是什么样子?面对今天这个社会,我们的孩子表现出来的素养是否合格?班主任应该经常思考这三个问题。
年初疫情肆虐的时候,我听说了这样一些事情:有一批人在抵制武汉人,不管是不是生病的人,只要见到武汉两个字就抵制;有一批人别有用心,对来自日本的援助恶意抨击;有一批人在趁机发财,囤积口罩,或者做假口罩赚钱。
相反,与此同时,许多人在自发向武汉提供口罩;许多企业家无偿向武汉捐赠防疫物资;许多外国商店门口写着: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口罩降价。对此,我们是否看见了差距,看见了不同?
形成如此巨大反差的原因就在于“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个体对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它主要包括三种品质: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坚持实践正义原则和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
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要探寻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就需要了解责任感的现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主体多元化,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具体化,很多人开始理性地思考问题,越来越多人懂得了理解自我的内心需要和责任感的外延。
从自我到社会,责任感因所处群体和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自我责任明显强化。随着自我责任认知的清晰,大多数人开始重视个人爱好和个人利益,使责任感出现明显的情绪化和功利化。
家庭责任心理充分。初中生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形成了对自己与家庭关系的感性认识,并萌发出对家庭的责任感。他们在希望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产生对家庭的责任感。
他人责任多被忽略。对他人负责任是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但个人自主性的增强夸大了人和人之间的对比和冲突,忽视了人和人的相互依存和密切联系。对他人的要求开始提高,开始排斥他人,利他责任感减弱。
集体责任被淡化。虽然大多数人都承认集体的重要性,但是内心深处依然更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和保障,这是情感教育缺失的直接表现。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集体责任感。
社会责任有待增强。社会责任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其价值取向是社会的整体利益。当今不少学生表现出向个人利益倾斜的特点,他们并不否认承担社会责任,可一旦涉及具体利益时,往往首先考虑个人得失。
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學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在生活中基于认同和归属的基础上生成的。也就是说,责任感的生成,首先是思想上的认同,然后是情感上的归属,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对具体的人和事的责任意识。可以从学校层面、学生层面和家校合作层面入手,基于内涵、途径和实效,培养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
1. 学校层面:价值导向,丰富责任感内涵
责任感的内核是人的价值取向、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以及对社会责任感内涵的丰富。从学校层面来说,从宏观角度丰富和深化社会责任感就是从理性上引导价值取向,理解并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的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是意识形态的主旋律,教育要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2)注重公民意识教育,树立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和内容,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特点,遵循公民行使权利和自由的原则,养成自觉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意识。这是建立社会利益观的基础。
(3)重视感恩教育,强化报恩家庭、报效祖国、报答社会的责任意识。我们要拓展感恩教育的外延,将感恩延伸为回报父母、回报祖国和回报社会。同时,将感恩教育不仅停留在情感之上,还要付诸行动,打造学校感恩文化。
2. 学生层面:活动实践,拓宽责任感培养途径
通过各种载体和平台创建活动,在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这是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反思和感悟的过程。
(1)加强学校和班级文化建设,基于环境培养责任感。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的积淀。包括:集体文化建设,促进责任意识成为生活中的基本意识和规范;充分利用各种载体,体验责任感对于班级、学校、社会的作用;开展各种宣传,让责任意识成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存在。
(2)加强主题活动,设立责任课程,基于活动培养责任感。责任感的培养需要载体,需要具体和可操作的内容。包括:合理解析责任感,品质分层,抓住核心,细化责任感内涵;通过学校和班级中的各种活动,认识并建立责任感;为责任感培养而设立的责任课程,以及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培养责任感。
(3)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基于社会课堂培养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在社会实践中,学生承担责任产生了愉快的体验,同时,还让学生对社会产生了认同感、归属感,磨炼了学生的意志,为社会责任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些社会实践包括:慰问孤寡老人;慰问军人;参与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调查等。
3. 家校层面:构建体系,提升责任感
当学校、家庭和社会构建成为一体化教育体系时,就形成了培育社会责任感的环境。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家庭引导、学校评价、社会提供舞台,三者融为一体,学生能得到责任体验和认同,建立责任观。
(1)父母以身作则的垂范是承担责任的前提。父母在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为孩子树立了好榜样,教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承担责任。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决定了孩子的责任意识。
(2)学校完善责任感教育,是培养责任感的过程。学校除了完善和深化责任感教育的方式,还要完善评价、监督、奖惩制度,营造从学习到生活的责任感教育氛围。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获得直接的责任体验,并和家庭融合,共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提供责任感实践场合,让责任感更具体。从根本上来说,社会责任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制度问题。社会责任制度的缺乏,主要表现在社会生活领域部分公民社会责任制度规范基本空白。社会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学生履行社会责任创造条件。
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关键点
在当前教育的背景下,大多数人把社会责任感作为教育的“装饰”。待成年之后,才想要去补上这一课。可是,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在未来补上。因此,在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四点。
1. 以成长为背景,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情。教育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教育的核心意义在于促进人的成长。什么阶段人的状态最适合进行什么样的教育,要学会什么,都与人的身心特征、个性和时代特点相关。我们应该以成长为背景,让社会责任感在人的成长中逐渐生根发芽。
2. 以学校为场合,知道怎样向学生传递社会责任感。学校是实施教育的重要场合,它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不仅仅提供了环境,更激发了很多的可能性。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学校能够从知识传递、情感梳理、结论评价和整体考核上给予更大程度的支持。这是学校在人的成长中的价值和意义。
3. 以操作为载体,将培养的方式具体化。社会责任感不仅是精神层面的情感,更是在具体实践基础上的能力和担当。在培养责任感的过程中,应重视具体的实践载体和可操作性,引导学生参与,获得体验,并在实践中形成能力,完善自我。
4. 以融合为标志,构建体系完善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之所以“社会”,是因为它终究还是要回到社会,回报社会。社会责任感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融合的体系,应是建立在多维基础上的人的成长与完善。
责任编辑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