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学校弱势家庭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12-28马宝元

学周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生发展家校合作初中

马宝元

摘 要: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涉及学校,还涉及家庭,学校与家庭之间展开良好合作,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基于此,开展家校合作成为一种时代发展的教育趋势。初中阶段,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遇到的问题也会比较多,家长与学校教师的沟通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在家校合作中,弱势家庭学生处于一种劣势。本文主要针对这一群体,就相关问题展开对策探讨。

关键词:初中;弱势家庭;家校合作;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01-01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1.095

随着人口的不断流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都会存在弱势家庭学生。这些弱势家庭的家长由于金钱、学历或者职业的限制,在与学校合作方面存在欠缺,导致家校合作模式的发展出现了问题。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初中学校弱势家庭学生。这些学生的成长相比正常家庭的学生更容易出现问题,也更加需要家长与学校教师进行沟通。而且,一些弱势家庭的家长也因为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无法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因此,开展家校合作势在必行。下面,就如何针对初中学校弱势家庭学生开展家校合作浅谈如下。

一、弱势家庭及其子女教育

对于弱势家庭的衡量主要从金钱、权利、社会地位以及发展机会等综合因素来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弱势家庭在金钱方面比较拮据,家长的职业比较低下,社会地位较低,是社会结构中一个底层的特殊群体。弱势家庭的产生是要从整个社会发展中去分析,也是社会结构变化的一种必然结果。但是,更多的社会底层家庭希望子女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改变家庭的命运,实现家庭在社会结构中地位的上升。正所谓“知识改变命运”,说得正是如此。当前社会,弱势家庭的子女通过教育走出社会底层,接触到社会高层优质资源的例子不少,这也是一种追求自我权利的机会。因此,关注弱势家庭的教育,关注弱势家庭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二、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中涉及两个主体:一是家庭,二是学校。两者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的目的就是实现对于学生的合理教育,从而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但是,在弱势家庭学生的家校合作中,我们很难看到双方平等的交流互动,而是片面地以学校为主导,弱势家庭的学生家长更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两者是一种消极的合作模式,呈现出消极的合作状态。

三、初中弱势家庭家校合作存在问题分析

关于初中弱势家庭学生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单单从学校与家庭的合作中看待问题,还要关注弱势家庭学生在校表现情况,也就是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1]。

(一)弱势家庭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学业水平较差。弱势家庭的学生因为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学习上比较吃力。同时,由于缺乏家长的约束,学习习惯不好等原因,常常自暴自弃,在学习上不积极主动。而且,弱势家庭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整体学业水平也不高。

2.更容易违反班规校纪。因为缺乏家长的约束,这些学生缺乏规则意识。由于缺少关注,他们常常想吸引关注而做出过分的行为。而这种过分的行为可能就会违反班规校纪。

(二)弱势家庭家校合作存在问题

1.家长配合度较低。弱势家庭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其接受新鲜事物较慢。家校合作是近些年来出现的教育模式,很多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单纯认为学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问题,自己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应该是学校负责孩子的教育问题,自己不需要进行额外的管教。殊不知,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过时,也难以跟上当前人才培养的模式。

2.弱势家庭家校合作的渠道比较局限。在弱势家庭与普通家庭之间进行调查问卷,发现弱势家庭与普通家庭相比,弱势家庭对于教师的了解更为欠缺。一般来说,弱势家庭的家长只对班主任和主要任课教师有简单的了解,而对于其他任课教师,甚至连名字都很难说出。家校合作的渠道应该是广泛的,不能仅仅依靠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家长如果想要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更要与所有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这样才能了解学生在校的整体情况,方便家长获取更加全面的学生信息。

3.家校合作的方式比较单一。很多弱势家庭的家长对于新兴的社交软件不太了解,比如微信、QQ等。与学校的沟通还是依靠传统的沟通方式,比如电话、短信等。当前,出现了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但是很少有家长会参与。同时,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还可以通过家访实现。但是弱势家庭的家长常常会以各种理由拒绝教师家访,这也使得很多教师放弃了家访这一家校合作的方式。

4.家校合作的内容比较局限。据相关数据显示,弱势家庭家长与教师沟通时内容相对局限,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衡量處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应该是全方位的,不仅包含学业成绩,还包括思想道德水平、行为方式、身体状况等。但是很多弱势家庭家长只片面地关注学习成绩,强调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

5.弱势家庭家长与学校教师缺乏亲密感。当孩子在校外出现问题时,家长本应该积极寻求学校教师的帮助,但是针对弱势家庭来说,这种选择较少。一些弱势家庭家长会选择隐瞒,不与学校教师做出及时沟通交流。弱势家庭家长与学校教师缺乏亲密度的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弱势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对于孩子的教育能力欠缺,在家长会时常常会被当作反面教材,导致家长在教师面前感觉羞愧等。第二,弱势家庭家长平常与教师很少沟通,久而久之,这种距离感就会比较强烈。家长潜意识并不认为学校教师是孩子教育的帮助者,而是将教师放置在孩子教育方面的局外人。

(三)教师开展家校合作制度保障不够具体

很多学校開展家校合作并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是实际上,开展家校合作需要相关的制度来保障工作的推进。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还要了解学生的家长。针对不同的学生家长,采取的谈话交流形式也要有所区别,谈话的时间和内容也需要更加有针对性。但是,当前很多学校开展家校合作都是教师的随意行为,缺乏反馈和激励机制,使得家校合作的作用不能完全发挥[2]。

四、关于初中弱势家庭家校合作存在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正确认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学校教师要正确认识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开展家校合作工作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内容的准备和语言的组织以及形式的选取,这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增加工作量的。但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正确认识家校合作的重要意义,明确家校合作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家校合作理念,正确理解家校合作对于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做好家校合作实际上不是增加教师负担,反而是减少教师负担。当家长意识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就会与教师形成合作,共同在校内和校外监督管理学生,促进学生积极改进问题。

2.家长要正确认识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为家校合作的另一主体,弱势家庭家长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理解和看待家校合作的教育形式。关于学生的教育,家长与学校都有教育的责任,两者之间的配合更是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情绪上更容易波动,教师负责校内的监督管理,而家长要承担起校外的监督管理。当前班级授课制下,每班的人数有限制,尽管如此,教师想要管理好每一个学生还是存在困难,这时候,家长要尽到自己的教育责任,与教师之间形成配合[3]。

(二)拓展渠道方式,为家校合作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家校合作的方式不能局限于电话、短信、家长会等形式,而是要积极创新家校沟通的形式。弱势家庭的家长为了谋生计,常常会外出打工,这样一来会错过开家长会的时间,错过较多的家校合作的机会。因此,学校要考虑到弱势家庭家长的时间状况,创新沟通的方式,选择适合弱势家庭家长的灵活沟通方式,实现双方的有效沟通。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互联网极大方便了人们之间的沟通,降低了沟通的成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QQ、微信等社交软件,组建家长群,统一发布信息,实现与家长的沟通。

(三)有效发挥家访的作用

家访作为一种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在当前仍然具有时代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在实际教育中,很多教师会因为家访的时间成本较大而舍弃这种交流方式。但是,家访可以实现家长与教师的面对面沟通,而且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让教师获知学生真实的生活环境和情况。当教师真正通过家访,走进学生家庭,可以进一步拉近与学生家长的距离。

(四)完善保障制度,有效调动教师家校合作积极性

家校合作仅仅依靠教师的热情是不足以支持长时间、连续性的工作开展。为了确保家校合作能够长期、高效进行,就必须对家校合作加强保障。第一,做好时间保障,学校要给予教师开展家校合作的时间,而不能压榨教师的课余时间。要知道开展家校合作需要耗费时间,尤其是家访,给予教师一定的时间,有利于保障教师正常的工作。第二,要建立考核机制。家校合作正规化就要有考核反馈,这样教师才能发现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促进家校合作可持续发展。第三,要给予经费保障。一些大型家校合作活动的开展,涉及各种人员安排费用、场地租赁费用。第四,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4]。

五、结语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对于外界存在好奇,内心有很多渴望。这时候,单单依靠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很难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开展家校合作,实现家庭与学校之间的配合是势在必行的。对于弱势家庭来说,更需要解决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以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河清,马恒懿.家校合作价值论新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23.

[2]沈卓卿.论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学业发展的影响[J].教育研究,2014(4):70.

[3]吴重涵.家校合作的家庭视角——《家庭优势:社会阶层与家长参与》中译本序[J].教育学术月刊,2015(4):102.

[4]王德霞.我国城乡家庭教育比较分析——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J].安徽文学月刊,2009(12):257.

猜你喜欢

学生发展家校合作初中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