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3+4”模式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28李星
李星
摘 要:社会在进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也有了更高的标准,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教育来说,也在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着变革,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在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希望能够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构建高效课堂。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探索出了“3+4”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同时优化教学环节,寻找不同梯度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从而促进高中生物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3+4”教学模式的具体内涵和意义,然后详细地说明“3+4”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并在运用中总结和分析问题,不断完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3+4”模式;高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01-010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1.050
高中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会掌握很多知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在新高考背景下,生物作为学生的待选科目,不再像之前一样成为教学的必修科目,只有选择了生物的学生在高考时才会进行生物的考试。这种高考制度很好地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在这个新形势下,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并没有对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依然按照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开展教学,教师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久而久之,即使是对生物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其学习兴趣也会渐渐丧失。因此,生物教师应该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来设计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贯彻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实施“3+4”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不同的课堂学习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一、何谓“3+4”教学模式
所谓的“3+4”教学模式是结合高中教育教学的特点,将学生划分出三个梯度,即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同时将课堂按照四个程序进行时间上的安排,即:导入(2分钟)、主干知识(15分钟)、核心问题(10分钟)、限时训练(18分钟)。这样的学生分层以及课堂时间的划分构成了本次模式的核心。
二、核心素养与“3+4”教学模式融合的意义
“3+4”教学模式的开展和应用与核心素养的有效融合是目前教育大背景的要求,有效地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综合水平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两者结合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有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核心素养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同时,根据不同学科的育人内容和特征又形成了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而高中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就应运而生,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在核心素养与“3+4”教学模式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会有效根据教学内容渗透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而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与“3+4”教学模式的有效结合有助于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凸显以及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自主或合作分析问题能力的锻炼和提高。简单地说,从“3+4”教学模式的概念上来看,三个层次的划分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主干知识和核心问题的设置则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核心素养的加入,补充了学科教学价值,将其有效融合对提升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也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两者的有效结合为学生将来升入高校和走向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打下初步的基础。
三、开展核心素养下的“3+4”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3个层次的划分依据和方式
在高中生物教学开展之前,我们先对刚入学的学生的生物水平和素养进行一个了解和评价,对于那些生物成绩相对较高,对生物知识认识较全面的学生,我将其分为A层次;对于成绩中等,对生物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的学生,我将其分为B层次;对于生物成绩较低的,對生物知识了解不多,甚至是缺乏的学生,我将其分为C层次。对学生分好层次之后,也就对高中生物分层教学做好了铺垫。这是核心素养下的“3+4”教学模式中3个层次的划分依据。虽然,我对三个层次进行了划分,但是这个层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进行合理调整,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4个程序的开展策略
1.导入。新课程理念加重了课堂导入的重要价值,有效的导入对于整节课的教学会有很大帮助,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本节课的顺利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导入环节中花费的时间为3-5分钟,所以,教师要想在这几分钟之内有效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有很大的挑战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生物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设计多种导入方式,给予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常见的导入方式主要有谈话导入法、问题导入、情境导入、多媒体导入、复习旧知识导入法等等,这就需要教师拥有较强的专业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合适、有效的导入方式,进而给一堂课的教学一个良好的开端。比如,在情境导入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可以将生物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给予学生学习的熟悉感,拉近生物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投入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总之,在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导入,将学生有效地引入新课的教学中。
2.主干知识教学。在对主干知识进行教学时,教师要结合生物教学内容有效渗透核心素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初步、整体的把握,这样对之后的深层次学习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对主干知识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针对不同梯度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然后在课堂中进行分层次、有针对性的教学,进而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有效的知识和信息。
3.核心问题解决。核心问题一般是指一节课教学中的重点知识。在对一节课的重点知识的突破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是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合作探究能够从其他学生身上学到对于学习有帮助的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这样学生就会对重点知识以及核心问题的印象更加深刻。比如,在教学《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这部分知识时,通过分析很容易得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各细胞器结构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观察。之后展开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结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掌握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的获得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在学生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进行不同程度的引导,进而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
4.限时训练。检测和巩固也是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课堂检测,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師在设计训练题目的过程中要充分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优等生,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题目,进而帮助优等生更上一层楼。对于中等生,教师可以在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在学生学习和掌握范围内的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对于后进生的题目,教师可以安排和设计一些比较基础的题目,主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促进这些学生稳定的发展。通过限时检测,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和练习,提高教学效率。
四、核心素养下的“3+4”教学模式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核心素养下的“3+4”高中生物教学模式在不断地实践和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很多学生也因此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目前仅仅是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开展,并没有进行推广应用,所以在生物课堂中有效、顺利地实施这种教学模式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之后的教学中,应该将这种教学方式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并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优化和完善。同时,在实施“3+4”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带给教师的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很难做到客观,导致对学生的某些问题忽略,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总之,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实施核心素养下的“3+4”教学模式是有一定的困难和问题的,可见改革高中生物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仍然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最佳的方案,有效解决和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3+4”的教学模式,充分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的。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优化四个教学程序,使整节课堂朝着积极有效的方向发展,构建新形势下高中生物高效教学课堂,促进学生以及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志哲.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分析——以《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9(34).
[2]程炎斌.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建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1).
[3]刘潇.浅析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