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接合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12-28张广荣
张广荣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接合部作为介于城市和农村的中间地带具有不同于二者的复杂性,并且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使当地小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这些地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也存在开展不及时和普及不到位的情况。基于这个原因,本文从分析导致城乡接合部地区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究和总结出解决当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城乡接合部 小学生 心理健康 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5-0107-02
引言
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文化的发展速度与其他方面的发展速度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而由于我国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产生了许多社会性问题。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状况的不断变化和零零后的成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我国一些城乡接合部地区的小学生由于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意识到这些地方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也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导致城乡接合部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
1.城乡接合部地区环境背景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城乡接合部是较于农村和城市更复杂的一片区域,大量非定居人口的往来是这片区域的一大特征,正是因为这样的环境条件,使在校小学生在家庭背景生活状况等方面差异较大,学生由于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人员复杂,由此衍生出许多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1]。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娱乐方式也逐渐变得多样化起来,而由于缺乏管束。复杂的社会环境使一些小学生沾染上不良的社会风气,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年龄都与学生的实际年龄不相符。同时,复杂的环境和多样化的娱乐形式也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还会影响学生走上辍学的道路。此时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社会意识萌芽时期,学生的心智还未发育完全,正是塑造学生人格和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此时过多的接触这些复杂的社会环境会导致其自身的逆反心理和社会中的负面影响相结合,使原本不稳定的心理状态更加极端化,从而产生更加严重且不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问题。
2.城乡接合地区家庭状况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小学生的第二课堂,可见家庭教育在学生的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对孩子来说,正确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在一些城乡接合部地区往往存在父母由于要外出务工将子女交给老一辈照看的情况,并且我国素来有“隔代亲”的现象,在城乡接合部地区的老人,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这就导致了老人对孩子的照看只能停留在让孩子吃饱穿暖方面,而不能够关注到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同时由于老人对孩子教育方面知识的匮乏和不重视,年迈的老人不能以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又因为老人可能对孩子产生愧疚心理,平时的生活中不敢对孩子进行管教,只是一味的顺从孩子的行为,因此造成对孩子宠溺过度或一些极端状况[2]。此外,由于他们的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其成长,老人的陪伴也不能代替父母的陪伴和教育,这样往往就会导致孩子陪伴感严重缺失,使他们产生焦虑和孤独感,长此以往这种情绪的堆积演化为心理问题,孩子往往会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行为偏激、情绪管理能力差、内向的状况,这些都十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3.学校教育模式对城乡接合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除了周围环境和家庭因素以外,学校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也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对小学教育要求的提高,大部分学校看似减负实际是在增负,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学校给学生的任务量也在增多,每天繁重的作业和频繁的考试使学生压力倍增。由于学校课程安排的不合理,使学生没有一个正确有效的释放压力的方法。将这种情绪积压在心里,在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后通过不恰当的途径表达出来,从而形成一个恶性的心理问题的循环。除此之外,在城乡接合部的大多数学校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不高,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少部分学校虽然有相关的课程,但也是形同虚设,并未真正发挥实际作用。同时,学校也没有给学生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由主课老师兼任,这就导致学生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这样一来,学生在学校学习压力大,却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又因为此时学生的心智还未发育完全,不能够凭借自己有效排解压力,长此以往也会导致学生出现大量的心理问题。
二、城乡接合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心理健康教师资源的缺乏
由于城乡接合地区经济水平欠发达,同时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高,这就导致在城乡接合部地区小学中专业心理健康师资力量匮乏,很多在职的心理健康教师不具备丰富的心理教育经验、专业水平欠佳。除此之外,学校开设的心理课程由非专业教师兼职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存在其他教师“占课”、“借课”的情况。这就使得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未能发挥真正的作用,不能够帮助学生调节心理问题。由于区位条件处于劣势地位,这些地区往往难以引入具有高水平专业素养的心理学教师,故而很多心理健康教學活动流于表面,不能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理论而缺乏实践
专业教师的缺乏使这些地区各个小学的心理健康教学变成教师照本宣科谈理论的模式,课堂缺乏实践、学生缺乏参与感,使原本应该成为学生释放学习压力的课程反而成为学生的压力[3]。在这些地区的学校并未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学校只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教学任务去完成。同时,专业力量的缺失还带来了心理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仅局限于课堂上的集体理论学习,没有把心理教育差异化对待。对学生尤其是有心理缺陷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使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教育处于被动地位。
3.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机制不健全
城乡接合部地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淡薄和心理教育机制的不健全是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又一诱因[4]。首先学校不够关注城乡接合部地区学生的特殊心理状况,缺乏对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机制,教师不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在对学生心理教育方面不具有前瞻性。其次,由于心理健康意识不强,没能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相联结的心理教育战线,导致各个环节不能相互配合,心理教育出现缺口。
三、改善城乡接合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措施
1.增强师资力量建设,对课程及上课方式进行调整
建设高质量的心理教育师资力量是解决城乡接合部小学心理教育问题首当其冲的办法。学校需要注重对已有人才的专业素养的提升,学校可以对心理教师进行培训,通过网络平台或组织教师集体学习等方式帮助提升其专业素养。同时,学校也可引进高水平心理教师丰富心理健康课程内容,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参与课程活动释放压力[5]。例如,可以举办“成长不烦恼”主题心理月活动,学校可以征集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比和打分,让学生通过手抄报、演讲比赛、观看心理宣传影片等形式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帮助学生转移注意力,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以此来调节压力。
2.完善教育机制、强化心理教育意识
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是实现系统规范课程的保障。学校应该意识到城乡接合部学生的特殊心理状况,因此学校应定期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调查,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心理变化,对一些不良倾向及时处理,督促教师关注学生心理发展,通过制度手段提高师生的心理教育意识。学校应加大心理教育力度和相关的投入,提供给学生和教师更好的心理教育环境。例如,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鼓励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下主动找心理健康教师进行调节,培养学生正确审视自我心理健康的意识。
3.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心理教育联合
学生日常生活的环境不单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也需要加强或配合学生心理教育的阵地,因此学校应在日常的教育中注意与周围环境的结合。尽量做到与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帮助学生正确疏解自己的情绪。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感受来自社会的善意。例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公益活动,可以收集校园可回收废弃物并集中到回收站处理,所获收益用来帮助特殊学校儿童等。让学生产生帮助别人后的成就感,還可以组织学生以“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为主题,通过学生自己的创意形式表达对父母的爱的活动,让学生加强与父母亲人的沟通,教会学生体谅父母的辛苦,帮助学生理解父母,使学生懂得如何表达心理。
结束语
对于城乡接合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观察学生心理状况,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努力解决。分析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理清其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通过不断完善城乡接合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将学校、社会、家庭联结起来,共同打造适合小学生学习成长的环境,守护小学生心里最初的纯净。
参考文献:
[1]王丹丹.城乡结合部学校初中生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5.
[2]周鹰鹰.城乡结合地区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初探[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7):335+337.
[3]周漫.贵阳市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心理现状分析——以花溪区金竹民族学校2013届学生为例[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4.
[4]魏金荣.城乡结合部普通高中高一农村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7(A1).
[5]蔡抒蓉.城乡接合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9(08):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