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 新情况 新思路

2020-12-28韩启超

人民音乐 2020年6期
关键词:音乐学院院长一流

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停课不停学”要求,2020年4月18日,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河北师范大学主办,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的“全国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院长论坛”以钉钉视频会议的形式顺利召开。

在为期一天的线上视频会议中,来自全国32所音乐学院的院长、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的理事以及11个省市级音乐教研员、知名专家学者共计百余人,围绕互联网+背景下高师音乐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疫情时期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在线教学的经验与反思、“新文科”背景下高师音乐学院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等三个议题进行研讨。

会议开幕式由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韩启超主持,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事长尹爱青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戴建兵教授、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韩凤娟教授先后致辞。尹爱青教授在致辞中阐述了此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强调本次会议是对疫情时期面临新问题的及时反馈,是推进教学方式改革的主动尝试,是完善培养高师音乐人才方案的积极应对。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围绕此议题,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做了《面向信息时代的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主题发言,他梳理了信息革命的三个阶段以及教育对信息革命的三次回应,解释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慕课发展的历史、“金课”内涵与目标、华夏乐府音乐在线课程等问题。最后总结了人工智能时代的课程观、人才观,指出信息时代的高师音乐教育需要变革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拓展教学内容,实现学业、职业、事业、创业四位一体。

针对音乐师范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徐元勇教授在《音乐学(师范)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的发言中归纳了师范专业的本质内涵,认为其课程应围绕“教育专业音乐专长”进行定位和设计。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陈新凤教授在《追求卓越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发言中也认为,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要秉持“追求卓越,培养一流音乐师范生”的教育理念,要确立专业核心素养概念,健全“师德养成、素质拓展、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职前-职后”协调机制,推行“学习共同体”管理模式。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韦建斌在《专业认证背景下河北师范大学音乐专业本科教学的经验与反思》发言中也提出了“一个中心”“两职贯通”“三台互动”“六类课程”“八会三能”等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与会专家围绕此话题坦诚交流,相互借鉴。如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刘欣教授《OBE理念下的卓越音乐教师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设计》分享了他们在对标三级师范认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经验。强调师范认证的核心理念是OBE理念,培养目标是:彰显个性和优势,突出学科特色和师范特色。培养方案的设计重在学会教学、学会发展。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院长赵岩教授在《关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研究》的发言中,针对该院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了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文化视野开阔的复合型人才;有利于为学生减负,突出个性培养机制;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资源共享;有利于与社会需求接轨,适应多渠道就业的才能。

“新文科”背景下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如何培养也是与会专家讨论的热点。如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田耀农教授在《“新文科”理念与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发言中指出,新文科教育理念下高师音乐教育改革要符合中小学教学的实际需要,要按照中小學音乐教学体系的需要来设置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提高师资水平。同样,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蔡韧教授在总结学院人才培养方面改革经验基础上,也提出音乐教育专业改革要根据现行中小学师资需求,破除专业壁垒,把技能课、理论课全面打通,实行内容一贯制。?譹?訛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李海鸥对“新文科”背景下音乐教育专业的出路进行反思,认为音乐舞蹈教育应该是一种智慧教育、人本教育、全面的学科教育,是由精英反哺给大众的教育,跨学科发展才是未来的趋势。?譺?訛

与会专家也探讨了非师范类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施忠教授在《高师录音艺术专业“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与实施》的发言中介绍了该校贯通录音艺术专业建设的背景、原因和培养措施,提出“早定向,长培养,通理论,精操作”的理念,这为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参会的部分省级音乐教研员也针对高师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室教研员张晓华指出,高校培养的是音乐教育人才,不是歌唱家、演奏家。因此,高校生产的产品,拿到中小学课堂中运用,如何运用的合情合理,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二、疫情时期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在线教学的经验与反思

2020年的新冠疫情对高校音乐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为了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停课不停学”政策,国内音乐院校纷纷改变传统以面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为线上教学。对此,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蔡梦教授做了题为《疫情背景下在线课程教学及相关延伸》发言,详细阐释了疫情时期在线课教学的具体问题、对策,认为教育行为只能在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框架中才能得到理解。她强调新形势下课程建设要分两步走:线下课程的“在线化”,在线课程的“质量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身份需要重新界定,课程设计的核心应从学生出发,设计可量化学习目标,学习某类科目的典型内容。随后,她以《中国近代音乐史》课程教学为例,详细解读了该课程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具体操作方法,提出教师职责“六要素”(整体设计、方向引领、思路指导、方法演示、问题导向、质量要求);学生学习“三目标”(知识目标、教育目标、研究目标);教学追求“四原则”(基础性、关联性、发展性、启发性);学业评价“三部分”(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写作训练);课程定位“类型化”(分解-确定-制定评价方案-考察)。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副院长柴鹏程以《高师院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新模式运用性思考》为题的发言,认为新的教学模式要实现线下教学、线上辅助,要注重现代教育理论的融入,实现学生和教师身份的转换,促进知识获得的协作和交流。

与会专家更多从宏观上总结了所在学院线上教学的优秀举措,如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李亚梅教授的发言《云上无线,生生不息——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经验与反思》;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刘媛教授的发言《疫情期间高校音乐专业线上教学的思考》;云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王文军教授的发言《校内音乐停歇,校外乐音不止——音乐技能技巧课线上教学利弊思考》;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刘明星教授的发言《疫情时期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在线实习实践教学的经验交流》;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黄键的发言《化危为机,乐舞云端——疫情时期在线教学的经验与反思》;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盛洪斌教授的发言《高师音乐教学信息化实践与反思》等。

在讨论中,大家认为在线教学利弊共存,其有利方面在于:重塑了师生间的教学关系,提高了教学中的互动要求,使课堂更有个性、更丰富;推动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有利于师生、同事之间的教研交流,院校间的资源共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家庭成员成为了观摩、评价、监督教学活动的一个角色,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开放,得到更多社会反馈。不利方面在于:常常受制于条件限制、环境限制,部分课程教学效果欠佳,易流于形式;不利于师生形成长期的专业进度规划和积累;互动交流和监督的远程隔阂明显;,师生教學设备的差异造成网络延迟,卡顿现象以及声音的失真、作业素材丢失等问题。

利弊权衡,专家一致认为,虽然这次疫情给音乐舞蹈学学科建设和教学带来的诸多挑战,但只有将线上线下结合起来,在一个更加真实、稳定的教学气氛中让学习行为真正发生,才是未来教学的主流。

三、“新文科”背景下高师音乐学院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

“新文科”是教育部提出的高校改革新方向,它本质上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从而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对此,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资利萍教授的发言《新文科背景下高师音乐一流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从专业认证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在新文科背景下进行一流专业建设。她认为没有一流的课程就没有一流的专业,没有一流的专业就没有一流的学科;一个关键抓手是专业认证,而认证的过程是从“专业情怀的自发”到“专业建设的自觉”,再到“专业成果的自信”,这是一场颠覆性、革命性的转型。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王晓平教授的发言《“新文科”背景下音乐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则指出了“新文科”背景下,当前高师音乐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一味地模仿专业音乐院校,形成了“窄专深”的教学模式。而解决路径是要厘清自己的本业和主业,凸显“师范性”,要体现综合性、跨学科、融通性的特征。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汪海元教授的发言《三位一体对标建设,推动音乐学科发展》则从学科评估的维度,明确回答了如何进行三位一体的对标建设,强调其核心要素是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水平、学科文化、社会贡献,本质是立足本科、硕士、博士“三位一体”。

教育部首批国家一流专业的公布,给国内音乐类高校进行学科、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但建设过程中的困惑依然存在。如河南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思琦教授《一流专业建设中的困惑与思考》的发言中提出,当前一流专业建设的困惑主要集中在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以及名额分配与名实相符三个方面。强调一流专业的核心逻辑是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课程、一流的教研成果、一流的实践,这需要大类招生、分层培养。同样,华中师大音乐学院副院长康瑞军教授《疫情期间有关学科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的发言则从另一维度进行思考,即2020年新冠疫情给学科建设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中长期内,这种影响甚至可以说是“革命性”“划时代”的,会改变和重塑今后学科建设的方式、发力点和评价体系以及音乐与舞蹈学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吴和坤教授也在《“质疑、机遇、前景”》的发言中指出,当前音乐学科建设正面临新的机遇,学习音乐对人的全面培养、创造性培养都有重要的作用。强调师范教育的核心是树立规范,建立标准,未来发展要与国际接轨,形成互动,避免全盘照搬。同样是谈学科发展,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孔义龙教授的发言《试谈网络教学的启示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发展的三种意识》则明确提出学院、学科和专业发展要具有“前后、上下、左右”三种意识,在考虑学院学科发展的时候,要站在“我们-社会-国家-世界”四个维度。

如何在一流学科建设中体现特色?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熊小玉教授的发言《关于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的思考:以红色音乐文化的学科建设与转化策略为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详细介绍了该院红色音乐文化的学科建设情况,指出其学科意义在于体现了专业性、区域性、思政性、社会性。建设途径主要是开展科学研究、召开全国学术研讨会;通过课程及新编教材的渗透,开展思政教育;进行红色音乐创作、传播等。而建设的核心则是一流的师资(建设研究团队、教学团队、创作团队和表演团队)。

闭幕式由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理事长蔡梦教授(代表音乐教育分会莫蕴慧秘书长)、韩启超教授进行总结发言,充分肯定了会议的意义与成果,对各个院校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的优秀举措给予了高度评价。

总体来说,此次会议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一种创新。在疫情背景之下,及时针对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了中国音乐教育者的责任担当;建构了一种由高校音乐学院负责人、一线中小学音乐教研员、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共同参与、双向交流的新形式,为今后贯通中小学和高校共同培养师资人才搭建了良好的合作平台;聚焦讨论的三大专题全面的反映了当前高师音乐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热点问题、紧迫问题。通过研讨,专家学者在诸多方面达成共识,明晰了高师音乐师范专业的学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方向,在线教学的利弊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这对于疫情时期的音乐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对于疫情之后中国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韩启超  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  张萌)

猜你喜欢

音乐学院院长一流
音乐学院概况
音乐学院简介
浙江音乐学院举办2021新年音乐会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As Light as a Feather
Looking Forward
星海音乐学院六十华诞公告
院长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