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击乐表演艺术的融合与开拓

2020-12-28杨茹文

人民音乐 2020年6期
关键词:上海音乐学院打击乐音乐学院

击乐一直都是器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至今,它既是音乐发展的源动力之一,也是纳新出奇的外在推力之一。如何发掘传统打击乐和现代打击乐的固有本体特色,并将其综合为一个互相融通的整体,是上海音乐学院打击乐学科(专业)从上个世纪创建以来就开始探索的问题之一①。2005年,这一探索获得了重大突破——由于时任院长杨立青教授的推动,将原来分布于管弦系、民乐系、现代系的不同打击乐合并聚拢在一起,所成立的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成为学科探索的基础构架,使打击乐作为一个整体艺术率先进行融合探索,我们的新探索这才有了由量变而进一步质变的平台。为了进行融合得到实质性推进并开拓新的可能性,2016年由笔者和周雄、罗天琪先生等诸多海内外业界同事所共同倡导的国际打击乐节暨IPEA国际打击乐比赛在中国上海举办,到2019年已举办了四届,在这其中有外在形式上的探索,如:各种表演艺术形式的质量提高、各种形式的积极试验②;也有内在融通上的探索,如:通过打击乐新作品而探索融通的可行性,通过打击乐学科发展而探索交融发展的有效性。

一、以比赛而助推打击乐

表演艺术的形式发展

“上海音乐学院国际打击乐节”和“IPEA国际打击乐比赛”的联合举办,旨在通过国内学院的组织(上海音乐学院)和国际学会的团体(IPEA国际打击乐教育协会)联合的形式,尝试融合国际打击乐坛多元的发展手法,走出一条兼顾多种元素的当代打击乐表演艺术发展的路线;既要打破“院墙”,还要打破国家间的苑囿,并且联合校内外专业力量,如“上音”校内的国际打击乐中心及众多国内外音乐院校;联络专业团体,如中国音乐家协会打击乐学会、PAS美国打击乐艺术家协会等一起联动。这既是各方面利益考虑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以内在融通、优势互补来促进国际间音乐院校和打击乐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并以国际化视野及标准为打击乐创建一个高规格的交流平台③。这样的出发点虽然在一开始看起来有点好高骛远,但综观四届活动的举办,成果颇为显著。

如每一届音乐节我们都会设计系列大师班讲座、教育论坛、音乐会及各种类别的演奏比赛等活动板块。为做到比赛的学术性和公正性,评委会构成均按照国际惯例,由国际著名音乐院校及中國各大音乐学院教授担纲,尤其规定更严苛的回避原则,凡有“上音”学生参加的项目,“上音”评委一概不参与评审。

每届的比赛或展演都会有不同项目类型,这是组委会宏观考虑的结果,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努力把活动办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2019年的比赛项目分为马林巴、小军鼓、定音鼓、爵士鼓等,考虑到基础教育的意义,前二者演奏家组和专业少年组都有参加;而后二者是只设演奏家组,也是考虑到打击乐表演艺术的实际情况而定的。这些赛事对专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助推作用,非为比赛而比赛。事实证明,这样的探索是成功的,它不至于使项目少而显得单调,也不至于能力不足而使表演艺术失去所需的规格。这种方式也反映在2016年、2017年的活动中,如2018年的比赛有8大项目,就是照顾到中国打击乐器的学科发展现状。

正是由于学科技艺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学科建构的全局考虑,才使音乐节不断获得国内外专家同行的喜爱,注重比赛项目的普遍性及打击乐大家族的个性发展,使“上海音乐学院国际打击乐节暨IPEA国际打击乐比赛”被公认为是最具专业性、权威性与远瞻性的国际打击乐活动及赛事。

二、以新作品创演探索打击乐

表演艺术的技艺融通

委约新作品而推动表演艺术的内涵建设发展是上海音乐学院打击乐发展的主要融通手法之一。之前张旭儒教授创作的《司岗里的呼唤》在业内产生的轰动性效应④,周文中先生的《谷应》、贾达群教授的《极》《响趣》等也以其特有的艺术效果而广受关注。今年的活动力图坚持 “出观念、出作品、出人才”的宗旨,使新作与新演成为艺术节吸引学界和爱乐者关注的焦点之一。除了既定的打击乐比赛项目外,音乐节还邀请了比利时、波兰、德国、法国、韩国、克罗地亚、美国、土耳其、日本、意大利、中国等国的七十余名打击乐专家,涵盖28所国外音乐学院与18所国内音乐院校。专家们在活动期间联袂呈现了5场音乐会、10场大师班,分别针对爵士鼓、小军鼓、颤音琴、马林巴、定音鼓、中国打击乐六个专业领域进行了专题指导。作为种类繁多、风格多样的中国打击乐,中国打击乐教育家、演奏家王以东教授在大师班上对不同类型作品和风格进行了讲解与分析。国际专家方面,原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打击乐教授、职业鼓手克里斯·瓦必希(Chris Wabich),斯特拉堡音乐学院打击乐系主任伊马诺·赛尚内(Emmanuel Sejourne),国际爵士鼓演奏家拉希德·威廉姆斯·约翰(Rashid Williams John),法国巴黎管弦乐团首席小鼓演奏家尼克拉·曼森尚(Nicolas Martynciow),日本演奏家山本雄一(Yuichi Yamamoto),PAS国际打击乐协会前任执行委员和董事会主席、德克萨斯州A&M大学音乐学院打击乐系主任布莱恩·赛特(Brian Zator),北京现代研修学院、职业鼓手安东尼奥·福思高(Antonio Fusco),RIT国际定音鼓协会主席、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舞蹈学院教授博诺瓦·勘波林(Benoit Cambreling)以及波兰格但斯克Stanislaw Moniuszko音乐学院教授卡塔知娜·密什卡(Katarzyna Mycka)等,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精彩的讲授,使现场学员从每一个点滴都能有丰富的收获。这样的教学是实实在在的体验课,也是高层次的研讨课,让人从中窥得融通发展的门径。不同主题的大师班使得各种打击乐表演艺术汇聚一堂,不仅提升了中国打击乐表演艺术家们的技艺和观念,还以融通的内在交流而在互相研习之中实现了打击乐学科的发展。

通过新创的(或新编配的)作品进行探索也是融通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次活动中有四部比赛委约作品:吴欣怡(She-e Wu)的马林巴独奏曲《BLUE IDENTITY》、艾米尔·库雍昆彦(Emil Kuyumcuyan)的马林巴独奏曲《PRINKIPO》、尼克拉·曼森尚(Nicolas Martynciow)的小军鼓独奏曲《POP&MOM》、博诺瓦·勘波林(Benoit Cambreling)的定音鼓独奏曲《PASSAGE》分别由专业少年组和演奏家组的参赛选手呈现。这四部作品的创作动机不仅在于考察专业选手的素养和能力,还志在使打击乐学科得到多元发展,作品中加入的中国打击乐表演艺术的审美观念,使得这些基于西方体裁上的探索有了“中国味道”。而闭幕式音乐会委约作品为八台马林巴而作的《Kitora》,亦是由日本作曲家西村朗(Akira Nishimura)为本次活动倾情创作,由日本国立音乐大学与中央音乐学院打击乐演奏家们联袂演绎。活动结束后,这五部委约作品被纳入上海音乐学院打击乐学科的教材库和IPEA国际打击乐比赛曲库中,供国内外业界同仁学习和研究。

除了委约的作品外,本次活动中的音乐会新作品、首演作品也为数不少,例如:开幕式音乐会《“对话”系列之一》是由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舞蹈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联合演出,共有10部作品,均以高水平的技术型为特征,其中有米盖尔·勒芬纳斯(Micha?觕l Levinas)创作的《Vo?觠tes》(宝库)、菲利普·马努利(Philippe Manoury)创作的《Extrait du Livre des claviers》(截曲于键盘之书)、斯德范·马楠(Stéphane Magnin)创作的《Whiplash II》(鞭打II)、杰拉德·葛利塞(Gérard Grisey)创作的《Stèle》(碑)、冯索·达许简(Fran?觭ois Tashdjian)创作的《Lanetüke》(康特洛的字谜)等作品均为亚洲或中国首演,中法打击乐表演艺术家们的通力合作,使得音乐会融通的学科发展策略得以贯穿。闭幕式《“对话”系列之二》音乐会作品中,日本国立音乐大学演奏的由Isao Matsushiya创作的《Optical Wave》(光波)、武满彻(Toru Takemitsu)创作的《Rain Tree》(雨树)、Kaoru Wada创作的《Da Kyo Sho Oh》(打响声应),之后中国音乐学院演奏的是刘健创作的《有翼的呼吸》、沈阳音乐学院演奏的是陈廷铨创作的《梦境》、浙江音乐学院演奏的是张昕创作的《旷野之声》、武汉音乐学院演奏的是赵曦创作的《金木》等。尤其是4首中国作曲家创作的打击乐重奏作品,给大家带来了新的期待。

在“大师之夜”系列音乐会中,分别由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学院打击乐教授阿列克谢·杰拉西梅斯(Alexej Gerassimez)、特罗姆普(TROMP)国际打击乐比赛冠军艾米尔·库雍昆彦(Emil Kuyumcuyan)、法国里昂国立音乐学院教授杨怡萍、安特卫普皇家音乐学院教授路德维格·艾伯特(Ludwig Albert)、美國得克萨斯A&M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布瑞恩·赛特(Brian Zator)、日本国立音乐学院教授上野信一(Shiniti UENO)等领衔演出。这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近年来创作的新曲,尤其是作品中所探索的各种打击乐融合意味的手法,与音乐节的宗旨一脉相承,如:杨怡萍作曲、杰拉薪·卢卡(Gherasim Luca)电脑及光影设计的《空与全之间的其他秘密》、布鲁诺·蒙特梵尼(Bruno Mantovani)创作,为打击乐与电子音乐而作《La Grand Jeu》(大博弈)、阿列克谢·杰拉西梅斯(Alexej Gerassimez)作曲的《螺旋透视》等都是中国首演,而麦克·巴瑞特(Michael Burritt)为马林巴、颤音琴和电子音乐而作的《危廊》、维克特·拉布滋塔(Victor LaBozzetta)创作的《V》都是2019年的新作。

三、探索打击乐表演艺术的学科融合

四届音乐节的成绩相当喜人,参与的学校和人群也在不断的扩展。在2019年的比赛中,参赛选手接近八百人,分别来自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国以及中国各个地区,其中不乏国内外打击乐比赛的冠军选手。参加的学校,除了中国的11所专业音乐学院外,综合性大学中的音乐学院也有十余所;国外的安特卫普皇家音乐学院、德国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学院、法国里昂音乐学院、美国的伊斯曼音乐学院、日本国立音乐大学等,总数更是多达三十余所。这些学校或乐团、研究机构的打击乐表演艺术各有千秋,聚议一堂,自然能产生很多方法与观念的融合互通。而每届都会设立的研讨会或座谈会,更是令世界同仁密切接触、交谈无处不谈的绝佳平台。现将其中的想法或感触写下来与诸位共同商讨。

首先,是主线贯穿与辅线补充的学科发展模式。所谓主线,即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西主要打击乐器的教学与实践,如西方的马林巴(包括其他键盘类打击乐器)、小军鼓、定音鼓、爵士鼓等;中国的皮革类(排鼓、板鼓、大鼓),竹木类(竹板、梆子、木鱼),金属类(锣、镲)等,这是主线贯穿的教学选择。但近年随着新作品创作的发展,尤其是华人作曲家如周湘林《打家业》、张旭儒的《本真与前卫的对话》《土皮赋》、贾达群的《极》、周文中的《谷应》、蔡文绮的《漂流》、罗天琪的《古风》《云之南》等人的作品问世,一些中外的非常规的打击乐器被发掘出来,给打击乐世界带来了新颖的东方音响,理应进入教学之中,这些是辅助类型的打击乐器,是开拓新视界的领域。

其次,是各自分野与交互发展的教学形式。各自分野的是中外打击乐器相对独立的教学系统,尤其是西方打击乐器的演奏教学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进阶性。但这样固化的教学恐对学生的观念产生一定的束缚,故思维的延展及视野的拓宽将是未来打击乐音乐家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事实上,当前作曲家新创的作品都在有意无意地综合运用中外打击乐器的音色,而非局限在教学所形成的程式化之中,因此,交互发展的学科建设模式我们的教学跟上实践步伐的必然选择。

再次,加强对外交流与内外研讨的学术发展格局。透过四届音乐节,我们一方面看到打击乐表演艺术家、作曲家、理论家们的深入交往,另一方面打击乐演奏家在身份上也有所转变:演奏与研究、演奏与创作的融合成为近年来发展方向之一。

① 杨茹文《从音乐作品的风格角度看打击乐教学中的音色确立和训练》,《乐府新声》2013年第4期。

② 刘健《从“差距”到“方向”的几点思考——记2017上海音乐学院国际打击乐节暨第二届IPEA国际打击乐比赛观后感》,《人民音乐》2018年第7期。

③ 罗天琪《引领、探索、展望 第一届IPEA国际打击乐比赛述评》,《音乐爱好者》2016年第12期。

④ 杨茹文《挖掘传统学科资源 开拓现代打击乐科——从敲击乐交响诗〈司岗里的呼唤〉看当代打击乐音乐的发展》,《人民音乐》2013年第10期。

杨茹文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张萌)

猜你喜欢

上海音乐学院打击乐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来我校考察交流并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音乐学院概况
音乐学院简介
浙江音乐学院举办2021新年音乐会
西洋打击乐和民族打击乐的异同及融合
星海音乐学院六十华诞公告
黄河金三角打击乐协会(津宝)古典打击乐教室成立仪式在山西举行
“2016津宝第二届蓝魔(美国)行进打击乐表演培训”开班
打击乐配器及节奏编配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