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高校通识教育课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0-12-28简清梅施俏春陈清婵
简清梅 施俏春 陈清婵
摘 要:“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概念和新模式,已经被很多高校认可并加以探索实施。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膳食营养与健康》课程是一门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之间关系的实用性课程,对增进国民体质、预防疾病,保护和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该文通过探讨课程思政有效融合到《膳食营养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方式方法,提出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课协同效应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 通识教育 膳食营养与健康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0)10(c)-0105-05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 new concept and new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has been recognized and implemented by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ene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rain excellent talents with both ability and morality. Dietary Nutrition and Health is a practical cours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od, nutrition and human health, which has a very good role in promoting national physique, preventing disease, protecting and improving national health level.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ys and means of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o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of dietary nutrition and health, and propos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the synergies betwee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general educa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eneral education; Dietary nutrition and health; Practice path
高等教育就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这有赖于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学生所学习的所有课程的协同作用。但是,大部分高校的德育主要依靠思政课教师通过思想政治课来实现,专业能力培养却是依靠专业教师专业课程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往往呈现“两张皮”,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社会价值日益多元化、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大学生常常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但他们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能明辨是非,容易受表面现象迷惑,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更加重视大学生德育教育,转变“重专业,轻德育”的教育理念,将更多的学科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下扩展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思政教育的宏观抽象要求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转化为实际工作中具体的微观解决方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它注重人文精神熏陶,强化人文社会科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是带有普遍性意义的人生教育[3]。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由此可见,通识教育课与思想政治课具有部分目标一致性,可以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共同完成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不断探索,通识教育先后历经了发起和推广阶段、改革与探索阶段、深化与提高阶段[4]。目前,通识教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通识教育选修课数量上有很大的提升,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改观。通识教育课程的内涵在不断拓展,一些高校已经形成一系列高水平、有特色化的文化素质“第二课堂”。但是通识教育目前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教育理念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教学方法达不到目标等问题。具体表现有如下。
(1)通识选修课普遍存在着“内容混杂、结构混乱、质量较差、地位低下”的问题,难以有效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
(2)学生普遍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度粗浅,重视度不高,学习效果不佳,认为通识课程仅是“混学分”的次位课程。
(3)教师对通识教育理解不够,讲授内容偏向专业化、知识化,或直接变成专业教育的初级科普,教学方法单向式灌输,忽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探讨。
一些大学也开始意识到,目前的通识教育课程,很多是浮于表面的形式教育,从而加强了对通识课程、开课教师的把关和考核,加强了通识教育课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在原有通识课的基础上,建设了一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严把课程质量,全面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教师团队建设,开展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以期真正实现通识教育课的目标,在重视学生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時,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膳食营养与健康》是笔者学校首批建立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在学校重视和支持下,教学团队深刻理解通识教育内涵,就如何提高课程品质、增强课堂吸引力、改善教学效果,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地传导给学生,将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有机融合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
2 《膳食营养与健康》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膳食营养与健康》课程是一门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之间关系的实用性课程,对增进国民体质、预防疾病,保护和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营养与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需求也逐步提升。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活群体,正处于学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良好饮食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膳食结构是否合理、膳食营养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其健康和学习效果。目前大部分学生的营养知识匮乏,对网络上偏颇甚至错误的营养观念缺少辨别能力,因此有必要对学生加强健康教育,广泛宣传合理膳食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健康身体是一生最大的财富,从而制定合理的饮食作息制度,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预防疾病。在该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挖掘德育目标,有利于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更加热爱生活,关爱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
3 《膳食营养与健康》课程思政实施的实践探索
3.1 解内涵,凝练“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深刻理解通识教育内涵,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将智力教育的原始目标与德育要素相结合,制定“课程思政政治”教学的总目标,有利于指导“课程思政政治”教学的方案设计和实施。《膳食营养与健康》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外,将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责任心教育、诚信教育和道德与法律教育思政元素引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拓展视野同时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如在绪论讲述中,采用问题讨论式提出“人的一生中什么最重要?—— 生命?金钱?”“人的寿命主要取决于什么?—— 健康?遗传?”等,引导学生参与互动,积极思考,增强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2 树形象,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教师不仅负责教学,更肩负育人的重任,它是实施和推进“课程思想管理”的关键力量。任课教师是否认识到通识教育的内涵和目标,能否挖掘出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从根本上制约了通识教育能否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膳食营养与健康》课程的主讲教师,应充分认识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积极参加教师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不断强化政治、责任意识,改变过去教学只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德育的状况,坚持智育和德育相统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努力做到语言规范、仪表整洁、举止文明、态度和善,以自身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典范,引导学生养成各种文明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3 立规矩,提升学生参与意识
通识教育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通常是晚上上课。由于缺乏选课指导,学生对选修课的目的、意义一无所知,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选修课可有可无,导致学生不重视,混学分情况比较突出,上课玩手机、逃课时有发生。对此,《膳食营养与健康》第一次课首先要介绍课程的目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通识课程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而是对他们具有重要意义的课程,增强学生的重视度。其次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课程整体上有清晰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要说明课程的要求和考核方法,立规矩,加强学生的管理。课程思政,课程是平台,学生是主体,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不能取得好的德育效果。利用“微助教”或“学习通”等网络平台,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签到、无故逃课者扣考核分,3次无故不到者,取消考试资格。课堂上要求学生能积极回答问题,作为平时加分,课下要求进行线上平台自学,按时完成作业。严格考核,根据学生出勤、线上、线下回答问题情况,参与论坛讨论次数,作业及期末考核成绩做出最终评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大学生踏入社会而准备,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责任心。
3.4 精选课程内容,挖掘德育因素
《膳食营养与健康》通识选修课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大多数学生营养知识匮乏,为了避免课程内容过于专业化,《膳食营养与健康》以“普适性”和学生发展需求性为原则,精选课程教学内容。保留与学生生活相关度较高的营养基础及平衡膳食搭配;学生感兴趣的常见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应如何进行膳食营养;删减特殊人群营养、社区营养等较为艰深的内容。此外,统计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设专题讲座:减肥食谱、美容食谱、食品添加剂的功与过、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讨论、食疗药膳、食物中毒的预防及处理等,既兼顾教学的科学性、全面性,也满足了学生选课的需求与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不同章节,提出知识、能力和德育教育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背景,挖掘德育元素。如在讲授常见疾病的膳食营养时,告诫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结合课堂学习内容和网上查阅的有关资料,给身边患此病亲人合理化营养建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学生,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增长智力、提高能力的同时,明确自身责任和社会的担当。
3.5 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积极改革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和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升级,《膳食营养与健康》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讲授模式,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元化互动。
3.5.1 多媒体运用
多媒体可以融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大量信息于一体,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尽可能将典型的图片和视频直接展示,使教学更加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介绍蛋白质营养失衡时,可以通过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中大头娃娃的照片、三鹿奶粉事件中肾结石宝宝图片,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安全、正确选择食品,对食品安全事故进行分析讨论,增强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等。讲微量元素时,附上各种维生素缺乏症照片、钙缺乏引起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照片;讲到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时,运用厌食症患者与肥胖患者对比图等,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营养素缺乏与过量的印象,还让学生更深刻地意识到营养失衡的严重性,增强合理膳食,保护健康的决心。
食品添加剂常使人“谈之色变”,播放走进科学栏目专题报道《揭秘食品添加剂》,让学生真正了解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制备中的作用,认识到滥用和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严重危害,增强诚信教育。
3.5.2 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营养、健康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网络教学资源十分丰富。要求学生利用国家精品课程、各大高校的公开课,微课、MOOC等资源,进行线下学习,利用“中国好营养”“健康食品123”等网络平台的相关资讯、科普文章等,有机地组织到《膳食营养与健康》的课堂教学里,分享经典著作、开拓学生视野。
3.5.3 利用网络,开展话题讨论
对于网上社会热点问题,通过“虚拟课堂”展开讨论。如“什么是绿色食品?”“在外就餐的利与弊”发布讨论课题,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辅导、引导和有针对性的讲评。课堂上,也倡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讨论,如讨论转基因食品的营养与安全时,让学生自选分为正(支持转基因食品)反(反对转基因食品)两方,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然后选小组代表,在课堂展开辩论。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发展了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学生能明辨是非,做出科学的判断,从而坚定立场与信念。
4 结语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膳食营养与健康》通识课程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为核心,以课程思政为手段,以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为动力,普及健康生活。从开设到现在,在不断更新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基本形成了目前科学性兼顾趣味性、教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风格。实践证明,在饮食营养与健康教学中,课程思维与政治的实施,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教育职能和教师的教育责任,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团队也感受到了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膳食营养与健康》通识课现已成为学校通识选修课程中学生关注度最高,学生选课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有些学生甚至由此对营养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参加培训,去报考国家营养师或健康管理师,为自己将来就业增加一个砝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的目标,继续探索课程思政在通识教育课中的有机融合,革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力争该门课程能让学生在大学4年乃至一生中受益。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陈梦琪.普通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20(4):51-53.
[3] 刘新颖,童艳丽.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非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海外英语,2019(21):96-98.
[4] 庞海芍,郇秀红.中国高校通识教育:回顾与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1):12-19.
[5] 吴亚.浅论通识教育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设置[J].科教文汇,2018(10):28-29,34.
[6] 千金.中国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7] 邢园园,汪润芊.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体系构建的反思[J].科技風,2019(3):50.
[8] 袁晓君,周树敏,李平,等.“课程思政”在通识碟中的教学实践——以上海大学通识碟《植物与人类文明》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