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汉末年大疫

2020-12-28张祥光

贵州文史丛刊 2020年4期

张祥光

摘 要:《后汉书·灵帝纪》载录了汉灵帝时期发生的五次大疫,其中有三次朝廷派官员巡视各地,并贈送医药。汉献帝时期,《续汉书·五行志》只记载了建安二十二年发生一次大疫。经查阅史料,发现此记载与史实不符。建安二十二年之大疫,对后世影响最深。曹丕《与吴质书》记述了建安七子中的徐幹、陈琳、应玚、刘桢四人死于这次大疫。建安七子中,成就最大的王粲亦死于这次大疫,而曹丕并未提及。东汉末年,人祸与天灾交织,使社会经济遭受极大破坏,人口大减,从桓帝时期近五千万,到西晋统一时只有二千余万。

关键词:东汉末年 大疫 人口大减

中图分类号:K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0)04-14-20

“东汉末年”是指汉灵帝、少帝、汉献帝时期。永康元年(167)十二月桓帝崩,灵帝即位,年十二岁,改元建宁元年(168)。从建宁元年(168)至汉献帝延康元年(220),曹丕代汉建魏,东汉灭亡,这一历史时期即为“东汉末年”,历时五十三年。

在我国历史上,东汉末年几十年里,是我国古代人民遭受苦难深重的一段时期,人祸与天灾连年。人祸主要是长期的战争;天灾主要有水、旱、风、蝗、螟、地震及大疫等灾害。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外戚宦官争权夺利。中平元年(184),爆发了以张角为首领的“太平道”组织农民发动的黄巾农民大起义,黄巾农民军主力在半年的时间里即被统治者镇压下去,但以后各地农民起义仍然不断。《后汉书·皇甫嵩朱列传》载:“自黄巾贼后,复有黑山、黄龙、白波、左校、郭大贤、于氐根、青牛角、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平汉、大计、司隶、掾哉、雷公、浮云、飞燕、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眭固、苦唒之徒,并起山谷间,不可胜数。其大声者称雷公,骑白马者为张白骑,轻便者言飞燕,多髭者号于氐根,大眼者为大目,如此称号,各有所因。大者二三万,小者六七千。”1

中平六年(189)灵帝崩,长子刘辩立为帝,是为少帝。年十四岁,生母何太后临朝听政,太后兄何进为大将军。何进为了诛杀宦官,召并州牧董卓带兵入朝,董卓兵还未赶到,事泄,何进反为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到京后,凭借武力专擅朝政,杀太后,于九月废少帝,立灵帝次子刘协为帝,是为献帝,年仅九岁。少帝在位仅四个月。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载:“卓既率精兵来,适值帝室大乱,得专废立,据有武库甲兵,国家珍宝,威震天下。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睚眦之隙必报,人不自保。尝遣军到阳城。时适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洛,云攻贼大获,称万岁。入开阳城门,焚烧其头,以妇女与甲兵为婢妾。至于奸乱宫人公主。其凶逆如此。”1董卓的凶残,使朝中有实力之士,纷纷逃出洛阳京城。袁绍奔冀州,袁术奔南阳,曹操出奔陈留。

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州郡各地军阀推举时为渤海太守的袁绍为盟主,起兵讨伐董卓。二月,董卓强令献帝及群臣迁都长安,下令焚烧洛阳宫庙、官府、民宅,使东汉在洛阳近二百年的建筑文物毁灭殆尽(直到建安元年汉献帝才从长安迁回洛阳)。各路势力起兵讨伐董卓,其目的是营救汉献帝,结果各路军阀为争夺地盘,反而互相攻打起来,互相残杀,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曹操写于建安二年(197)的《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2《蒿里行》一诗反映了这段历史。从征讨董卓开始,军阀互相厮杀,形成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军阀混战。直到延康元年(220)十月,汉献帝逊位,曹丕代汉建魏,第二年,刘备称帝于蜀,孙权称王于吴,天下三分,三国形成,局势稍微安定。

东汉末年,人祸不断的同时,又是天灾连年。仅灵帝一朝,据不完全统计,中原一带所发生的水、旱、风、虫灾即达二十六次,地震七次。灵帝在位二十一年,平均每年发生近两次特大的天灾(未含大疫)。

我国古代对于伤寒、痢疾、霍乱等各种传染病在全国范围内流行,称为“大疫”或“疫疠”。查阅《后汉书·灵帝纪》《后汉书·献帝纪》《续汉书·五行志》及《通鉴》等史料,汉灵帝时期的“大疫”有五次,汉献帝时期只有一次。

《后汉书·灵帝纪》载:

建宁四年(171)三月,大疫,使中谒者巡行致医药。

熹平二年(172)春正月,大疫,使使者巡行致医药。

光和二年(179)春,大疫,使常侍、中谒者巡行致医药。

光和五年(182),二月大疫。

中平二年(185)春正月,大疫。3

这五次天下流行的大瘟疫,前三次《灵帝纪》有记载,朝廷派皇帝身边的官员,带上药品,到各地送医药。后两次只记载某年某月天下流行大瘟疫。而《续汉书·五行志》只记载五次“大疫”的年月,很简略。《资治通鉴》对建宁四年所发生的“大疫”无记载,其他四次亦同《五行志》,只记载“大疫”发生的年月,文字同样简略。

从灵帝建宁四年(171)到中平二年(185)十五年间,“大疫”发生五次,平均三年即有一次,这十五年中,灵帝朝的腐败更甚于前朝。光和元年(178),“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山阳公载记》曰:‘时卖官,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其以德应选者半之,或三分之一,于西园立库以贮之”1。“又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初,帝为侯时常苦贫,及即位,每叹桓帝不能作家居,曾无私钱,故卖官聚钱以为私藏”2。第二年正月又发生“大疫”,二月即有多地农民起义。当时宦官王甫、曹节等奸虐弄权,对人民非常残忍。“节、甫父兄子弟为卿、校、牧、守、令、长者布满天下,所在贪暴。甫养子(王)吉为沛相,尤残酷,凡杀人,皆磔尸车上,随其罪目,宣示属县,夏月腐烂,则以绳连其骨,周遍一郡乃止,见者骇惧。视事五年,凡杀万馀人”3。当年十月,一批官员联合反宦官,均被处死。“司徒刘郃、永乐少府刘球、卫尉阳球、步兵校尉刘纳谏诛宦者,事泄,皆下狱死”4。物价飞涨,据《九章算术》载:汉初,马一匹仅五千四百五十四钱5,及至光和二年(179),马一匹涨至二百万。

关于黄巾大起义,大学和中学有关中国古代史之教科书均论述在中平元年(184),据《资治通鉴》卷五七载:黄巾农民起义在光和六年(183)秋天,当年朝中要员已上疏告知灵帝,张角等“阴谋”造反。《资治通鉴》在叙述光和六年“五原山岸崩”后,接着叙述:“钜鹿张角奉事黄、老,以妖术教授,号‘太平道。咒符水以疗病,令病者跪拜首过,或时病愈,众共神而信之。角分遣弟子周行四方,转相诳诱,十馀年间,徒众数十万,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或弃卖财产,流移奔赴,填塞道路,未至病死者亦以万数。”6“太尉杨赐时为司徒,上书言:‘角诳曜百姓,遭赦不悔,稍益滋蔓。今若下州郡捕讨,恐更骚扰,速成其患。宜切敕刺史、二千石,简别流民,各护归本郡,以孤弱其党,然后诛其渠帅,可不劳而定。”7“司徒掾刘陶复上疏申赐前议,言:‘角等阴谋益甚,四方私言,云角等窃入京师,觇视朝政。鸟声兽心,私共鸣呼。州郡忌讳,不欲闻之,但更相告语,莫肯公文。宜下明诏,重募角等,赏以国土,有敢回避,与之同罪。帝殊不为意。”8光和六年(183),灵帝面对朝中大臣上疏告知张角等“窃入京师,觇视朝政”,准备造反,而他却“殊不为意”,不当回事。

张角领导的黄巾军,按预定计划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甲子年三月五日起义,由于中平元年(甲子184),张角一个重要弟子唐周反叛,揭发张角反朝廷事件,张角得知后,即提前一月,于二月起义。三月,朝廷下诏:“赦天下党人,还诸徙者,唯张角不赦。”赦天下党人,和党人妻子迁徙于边地者,只张角不赦。“党人”是指一批清廉官员,宦官诬告他们“共为部党,诽讪朝政,疑乱风俗”,如李膺、陈蕃等。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之所以能组织农民,史书记载他们有一方法:“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十馀年间,众徒数十万。”9现在对这条史料的解读,应有另一种看法。应该看到,多次的大疫,人民盼有药医治解除病痛,而“符水”可以治病。在今天看,“符水”治病等术,至少能让民众从心理上得到安慰。从灵帝建宁四年(171)到光和五年(182)这十多年间发生了五次大疫,光和六年(183),朝廷要员已上疏灵帝,张角等将反叛,到中平元年(184)正式起义,正好和疫情有联系。这十多年间多次大疫,与用“符水治疗病者,十馀年间,众徒数十万”的背景是正相呼应的。农民领袖除张角兄弟“符水”治病外,以“符水”治病的还有张脩、于吉、张鲁等人。

张脩,《后汉书·灵帝纪》载:“中平元年,秋七月,巴郡妖巫张脩反,寇郡县。”1其《纪》注引刘艾曰:“时巴郡巫人张脩疗病,愈者雇以五斗米,号为五斗米师。”

于吉,《三国志·吴书·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2

张鲁,《三国志·魏书·张鲁传》载:张鲁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3《三国志·魏书·张鲁传》注引《典略》曰:“(灵帝)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骆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脩……后(张)角被诛,(张)脩亦亡。及(张)鲁在汉中,因其民信行(张)脩业,遂增饰之。”4这些史料说明,东汉末年,因人民长期受病痛折磨,而农民首领以“符水治病”的方式能够把农民组织起来,反抗封建压迫。又,张脩和张鲁是两个人,张脩为五斗米师,张脩亡,张鲁承“脩业”,为“五斗米道”。

连年不断的水、旱、虫灾、地震以及间隔几年一次的“大疫”,使得腐败的东汉王朝雪上加霜。灵帝熹平六年(177)、熹平七年(178)下诏群臣,怎样看待这些灾害。“时,频有雷霆疾风,伤树拔木,地震、陨雹、蝗虫之害。又鲜卑犯境,役赋及民。(熹平)六年(177)七月,制书引咎,诰群臣各陈政要所当施行”5。蔡邕即上密封的奏章认为,主要是没有用有才能的人,灾异出现,就更注意引用隐居的贤能,重视贤良、方正、敦朴、有道等科目人才的选举,使激烈的言论和极力的规劝,不断闻于朝廷。但是,自从陛下执政以来,连年出现灾异,却从没有听说有过特别引用和广选贤良人才的诏谕。光和元年(178),灵帝又专门特诏蔡邕,以“(蔡)邕经学深奥,故密特稽问,宜披露失得,指陈政要”6。为了不使其他人知道,灵帝告诉蔡邕,要用“皂囊封上”。蔡邕仍然坚持是用人问题,他向灵帝推荐良臣,廷尉郭禧,为人纯厚老成;光禄大夫桥玄,聪敏明事而且正直;前任太尉刘宠,也是忠实守本分。蔡邕奏章上后,灵帝“览而叹息”,并没有实际行动。

汉献帝朝,据《后汉书》记载,天下大疫只有一次,发生在建安二十二年(217),是汉末最严重的一次大疫,一批著名文人都死于这次大疫。而《通鉴》对这次大疫却无记载。

《续汉书·五行志》载:“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其条下注引说:“陈思王常说疫气云: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7可见这次疫情的严重。

这次大疫,曹丕的《与吴质书》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该书信中,有一大段抒情感伤,谈到被大疫夺去的文人朋友:“昔年疾疫,亲故多罹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倾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8

曹丕正好是在大疫这年,即建安二十二年(217)被魏王曹操立为太子。这段叙述追忆了他当太子前与这些朋友的文学交游和快乐的生活,对这四人的逝世,表示了深切哀悼,同时也整理其遗作进行纪念。这四人分别是:徐幹(170—217),字伟长,北海郡(今山东昌乐)人,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五官中郎将文学,著《中论》,该书是一部阐发儒家义理的著作。陈琳(160—217),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初为何进主簿,因谏取祸,遂避难冀州,依袁绍,为袁紹典文章,掌机密。陈琳以书檄擅名当世,为后世称道的是他所写的《为袁绍檄豫州》,声讨曹操。骂曹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狡锋协,好乱乐祸”1。袁绍败亡,投归曹操。曹操对他说:“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2曹操赏识他的才华,不咎既往,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为曹操起草了很多军国檄文。应玚(?—217),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人,出身名门世家,祖父应奉,应奉即是牂牁尹珍的老师。尹珍“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3。应玚伯父应劭,《风俗通》的作者。应玚父应珣,汉献帝时任司空掾。应玚为曹操丞相掾属,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刘桢(?—217),字公幹,东平(今山东宁阳)人,有逸才,善辞令,曹操为丞相,辟为丞相掾属,有《刘公幹集》存世。钟嵘《诗品》:“自陈思已下,桢称独步。”4对其评价很高。曹丕曾宴请一批文人,刘桢在其中,“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咸伏,而桢独平视。太祖闻之,乃收桢,减死输作”5。

曹操统一北方后,在自己的封地邺城(今河北临漳县)网罗一批文人,形成了以邺城为中心的文人集团。这个集团的主要成员有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杨修、吴质、繁钦等。《典论·论文》所写的建安七子,除孔融在208年被曹操所杀外,其他六子都是这个集团成员。曹植《与杨德祖书》:“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幹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大魏,足下高视于上京。”6这六人都是邺城文人集团成员。

死于建安二十二年大疫的著名文化人,除曹丕《与吴质书》所述四人外,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亦死于此次大疫。曹丕与吴质的书信为什么不提及,是不是曹丕不知?不是。曹丕之弟曹植写有《王仲宣诔并序》一文,文中说:“建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戊申,魏故侍中关内侯王君卒。呜呼哀哉!”7而曹丕还参加了王粲的葬礼。据《世说新语·伤逝》篇载:“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8从王粲死后两年王粲二子被杀来看,唯一推论,可能曹丕与王粲有心结。《三国志·王粲传》载:“粲二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9谁杀了粲二子?是曹丕。魏讽在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征汉中时,欲谋反袭许,被曹丕所杀,曹丕诛连死者数十人,王粲二子在其中。曹操听说王粲二子被曹丕所杀,叹曰:“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可见曹操是不同意杀王粲二子的。王粲(177—217),字仲宣,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出身名门世家。初平元年(190)汉献帝被董卓胁往长安,王亦随父到长安,时年十四岁,为当时大学者蔡邕所赏识。因李傕、郭汜之乱,离开长安,到荆州依刘表,途中眼见军阀战乱造成的灾难,写了著名的《七哀诗》。在荆州十五年,不为刘表所重用。赤壁战后,刘表死,投奔曹操,为丞相掾,赐关内侯,官至侍中,是曹操文人集团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个。

上述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唯一一次大疫,死了一批有历史文献记载的著名人物,他们在政治上是很得意的,位居高官,生活无忧,医药条件是一般老百姓无法相比的,但在大疫来临时,仍于同年死去,可以想见当年人民死亡之多且悲惨。

汉献帝在位三十一年,而史籍记载“大疫”,只有建安二十二年这一次,是不是符合史实?值得研究。有三条史料证明不止一次。

第一,曹丕当太子时,与王朗书曰:“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疠数起,士人雕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1该文中说“疫疠数起”,证明在汉献帝时期不止爆发一次“大疫”。

第二,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余宗族素多,向馀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2张仲景所说“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建安元年是公元196年,到建安十年是公元205年,他说得很明确,在建安十年以前曾发生多次大疫。这些大疫都是在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之前。

第三,《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对于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疫正文未有记载,而在建安二十三年的叙事中,裴松之注引《魏书》载,王令曰“去冬天降疫疠,民有凋伤,军兴于外,垦田损少,吾甚忧之”3。这里记载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疫,发生在冬天,而王粲之死,死于建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死于初春。可见这一年发生了春、冬两次大疫。

从上述可知,汉末灵帝时期有五次大疫;汉献帝时期亦发生多次大疫。

东汉末年,政治方面统治者极端腐败,群雄争战,人祸与天灾并生,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生产力最主要的因素是人,是劳动者,而数十年的人祸、天灾使得人口大减。曹操在建安七年(202)到谯(今安徽亳州),即他的家乡所看到的情景是:“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4曹丕建国称帝后,要大修宫庙。陈群上疏说:“况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加边境有事,壮士劳苦,若有水旱之患,国家之深忧也。”5可见当时魏国的人口不过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一郡之人口。

人口的多寡,封建朝廷是十分重视的。建安七子之一,死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大疫的徐幹,他所著的《中论》中有一篇《民数》,论述人口统计的重要性。他说:“故民数者,庶事之所自出也,莫不取正焉。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器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国以之建典,家以之立度,五礼用修,九刑用措者,其唯审民数乎!”6他认为朝廷分配土地,规定税收多少,军费开支、官员的俸禄,劳役、军役,以及国家礼仪教育、刑律实施,都必须把人口调查核实清楚。就交赋税一事而论,汉朝时十五岁至五十六岁的人,在四十二年间,每人每年必须交算赋一百二十文,可见人口多寡与人口统计基本准确,对封建朝廷是很重要的。

汉灵帝前之桓帝朝,据《文献通考》载,永寿二年(156)有人口五千零六万余人1。至三国鼎立,又经几十年的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到西晋统一全国时,当时晋有户三百七十余万,以五口之家计,约为二千万(这时西晋人口包括三国之魏、吴人口),而蜀国,据《三国志·蜀书·二主传》注引王隐《蜀记》:“(刘禅)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2按此,当时蜀国人口不过一百万。这样西晋统一全国不过二千余万,为东汉末年未战乱前之一半。其中,或逃亡或为豪强部曲亦有少部分,无法统计。

东汉末年,人民由于军阀混战而死、大疫而死,是一重大历史事件,值得读史者探讨。

Abstract:Hou Han Book.The Memory of Ling Emperor ,which described about five big epidemics happened during the period of Hanling Emperor.Among three of them, the court sent some high officials to inspect everywhere and also some Chinese medicines.During the time of Hanxuan Emperor.The Continuous Han Book,which only described one big epidemics in Jian An in the twenty second(22)years.After looking up the history materials,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recording is not true about the epidemics, The disaster of Jian An in the year of 22 gave greatest influence onto the latter years.Chao Pei's To Wu Zhis Letters (Book) described Jian An's seven literary poets and writers,four of them died of the epidemics, who are Xu Gan, Chen Ling, YingYang and Liu Zhen.Among them, the most popular one is Wang Can, who is also died of the epidemics, but Chao never mentioned about him. By the end of Dong Han, there are some people's peril and epidemics mixed together, which made great disaster to the social economy, the population was decreased greatly, from 50,000,000 during Hen Emperor to 20,000,000 in the period of Xijin's time.

Key words:The end of Donghan's big epidemics;Great epidemics; the fast decreasing of the population

責任编辑:黄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