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贯通制教育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2020-12-28郭亚静

科技资讯 2020年3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郭亚静

摘  要:随着教育“深入综合改革”以来,出现了“贯通教育”“贯通培养”等概念。贯通制教育是出现在北京地区人口总数限制,但旨在提高本地人口受教育水平、就业水平所出现的新型教育培养模式。贯通培养项目更是为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首都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而成立的项目。贯通制专业都是根据北京的市政和产业规划而制定的,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均有可观保障。但是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引入贯通制教育对现行教育模式有何影响、对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有何裨益,还是摆在职业教育从业人员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贯通制  人才培养  国际化教育  专业通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0)11(a)-0107-03

Discussion on How Learning-Span Education Shapes Vocational Education

GUO Yajing

(LuoYang Polytechnic, Luoyang, Henan Province, 471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eply reforming in education, "learning-span education" and "learning-span training" gradually came into our sight. As a novel mode of education, learning-span education aimed to promot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rate, which took place in population-restricted areas, like Beijing. The selected majors in learning-span education were based on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pla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which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mode of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for students. Meanwhile, learning-span education will be adap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in Beijing, and satisfy demands of high-tech talents i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rograms. However, how learning-span education will influence the current education model, and how it will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are still questions for teachers in vocational school.

Key Words: Learning-span; Talent cultivati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ommon sense;

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落实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实施素质教育新途径,整合融通各类各级优质教育资源,探索优质高效育人的教育发展新模式[1]。2015年、2016年北京地区6所院校实施贯通制专业招生,招生人数3166人,2017年增加至13所院校,贯通项目三大类别,共招生6760人;2018年新增12所院校,新增加校企深度合作高端人才培养项目,招生招收5330人;2019年新增15所院校,招生4020人。

首先什么是贯通?

贯通指的是初中到大学的一贯制教育,所谓的“3+2+2”和“3+3+2”模式。通过中考招生,完成7年(护理专业为8年)学业,前5年接受基础文化课程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后2年接受本科阶段教育。毕业可拿本科学历(第一学历为大专学历,第二学历为专升本本科学历)。

贯通制教育的出现可以为当地教育资源优化提供以下途径。

(1)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

以北京市重点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为招生单位,与本科高校和国内外企业协作,选择对接产业发展的优势专业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专业教育(其中本科教育通过专升本转段录取)。

(2)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项目。

以北京市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招生单位,支持其与国内知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本科阶段对接市属本科高校,三方合作培养契合北京城市定位和紧缺人才需求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其中本科教育通过专升本转段录取)。

(3)非通用语人才培养项目。

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招生单位,培养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非通用语外语人才(其中本科教育通过专升本转段录取)。

(4)基础教育师资培养项目。

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北京城市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北京市学前教育专业的传统优势职业院校为招生单位,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以北京市学前教育专业的传统优势职业院校为招生单位,培养专业意识强、发展能力好的学前教育教师(其中本科教育通过专升本转段录取)。

贯通制专业的发展和专业优势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贯通制专业好、就业前景清晰。

中学生在中考时可与家长商议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如果想避开高考的压力,并更好地享受继续获得知识的过程,感受科学技能、人文知识和职业素养的内在魅力,学习进入社会所需的文化素养,贯通制培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实现专业教育的梦想。可在高职教育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并努力学习专业通识类知识,并通过系统学习逐渐清晰今后自己的就业方向[2]。贯通制教育的特点是通过对学生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的循序渐进的培养,弥补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上的欠缺,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化。贯通培养项目,重点与后续的专业课教育对标对表,将职业认知和职业素养渗透其中;专业课教学创新课程设置和教材研发,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综合素养。开设了多门创新课程供学生选择,让学生体验最新前沿科学技术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追求。贯通制教育更进一步优化了专业设置,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2)规避高考压力,多元化选择升学方式。

北京每年的一本升学率一直受全国误解,全国各地普遍认为北京生源升入大学很容易,加之北京地区高校本科批次一直在缩减招生规模。其实北京地区学生的本科升学率稳中有降,对于生源总数增多的现状,许多希望进入本科高校学习的学生因为高考也失去了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贯通制教育是在中学阶段就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就业需求,提前把北京地区学生提前分流到市属高职类高校。2017年北京市属院校本科减招5000多人,为保证生源质量和学生升学情况的平衡,提前进入职业类本专科院校学习的学生可以不参与高考的竞争,在专科阶段努力学习即可进入本科学习。

例如:2017年高考520分的学生,以海淀区为例,排名在7400名左右,2017年高考海淀一本理科是5027人左右,文科1115人左右,文理加起来录取6100多人,所以520分的学生到高考时能考上一本的概率很低,而且北京一本录取的农学院、印刷学院、服装学院部分专业还不如开设贯通制专业本科院校排名靠前,学生与其参加高考由于一本竞争压力过大而失去进入好的院校学习的机会,还不如进入职业类院校贯通制专业学习,之后再进入本科阶段学习,这样既实现了专业教育的高层次化,也有效缓解了高考的竞争压力[3]。2019年,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在以往提前招生基础上增加了统一招生方式,为考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3+2”中高职衔接试验项目招生范围进一步扩大,让职业教育更加富有吸引力。这些都为培养更加多元、社会急需的人才提供了一条便捷途径,让中考生的升学之路更加宽广通畅[4]。

(3)贯通制教育可面向国际化教育。

贯通制教育的另一优势是体现在专业教育的国际化,学生在国内贯通制学习的同时,可以依托政府和学校,进行专业的留学生入学考试,例如托福、雅思等语言类适应性测试;在通过国内贯通制教育的学历认可后可申请国外一线高校或合作办学国外专业性院校继续深造和学习,其学习成本和学成成本要远远低于自费出国,其学业成果的含金量却远远高于自费出国。因为贯通制教育专业的特点,是面向国际上通用实用类专业,不论学生是归国就业还是留在海外,均可一技傍身,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不会出现回国水土不服,专业不对口等相关问题,在国外也会因为专业实用性强而备受用人单位青睐。

同时贯通制教育[5]打通从中职到本科的上升通道,形成了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让学生不再有升学压力,发挥技能特长做自己喜欢的事业,为北京市培养更多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

贯通制教育项目开展至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也不容忽视,具体体现如下。

(1)贯通制专业升本有风险。

贯通制教育是职高类学校对接二外、首都医科等北京本地高校。高职3年(更严谨地说是高职一、二年级+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平均成绩在前15%的学生有资格参加专接本考试,考试后录取前50%的学生。所以,最后其实只有8%的学生能成功专接本(证书专升本)。贯通不是大学保证书,不付出有可能名落孙山。这就要求学生在进入贯通制专业学习后,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使自己始终处于名列前茅的水平才可以进入高水平大学学习,进而获得贯通制教育的教育红利。

(2)贯通政策有变、福利减少。

2015年北京市贯通制教育是政府全额资助、公派出国;专业发展至2017年,政府已经全面取消全員外培,转而变成优秀学生外出研学。全额资助变为部分资助、访学研修。政策福利在减少,而且名额下达到区。全额资助、公派出国演变现在是“比照外陪项目”[6]。即只负责国外大学的学费和一次往返机票。政府全额奖学金中应该包含的住宿费、保险费、生活费、资料费等都没有了。原本承诺的政府全额奖学金变成了家长每年要花5万元钱左右获得相应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增加在现今社会家庭开支中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加,高等教育资源公益性追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家庭经济的紧张。另外,国家高等教育的政策性支出,由国家主要承担专业筛选和政策性学制建设,国家在贯通制教育方面所做出的探索性研究,也为现在新式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探索。

这种看似摊薄教育资源的方式,实际上是为了刺激贯通制教育学生努力学习,今而在专业内竞争中获得更好的成绩,也是政府鼓励教育资源全面优化的途径之一。随之贯通制参与高校的增加,生源人数的扩招,所以竞争也会愈加激烈。竞争的加剧在另一方面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可以充分提高和利用国家体制下的教育资源。

(3)贯通本意在分流,却演变成了兜底。

中考分数大涨,但贯通制专业分数线多年没变,没市场的中专职高和地位受到“威胁”的高职当然要找大专院校“联姻”,贯通开始膨胀式招生,招到的是低分段。原本为了提前做出职业规划,即“分流”而存在的贯通,却演变成了兜底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贯通制试运行5年,还处在实验阶段。我们都期待着贯通制能为北京市的经济繁荣带来春天,能为高校带来活力,让更多的学子发挥特长,让学子们收获和改变自己的命运。贯通制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及未来的走向,都对职业类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及学子们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为地方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赵坤,张亚蕾.七年贯通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特点及德育工作研究——以北京城市学院教育类贯通项目为例[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8(5):88-94.

[2] 刘泽平,戴明辉,张莹.护理专业七年贯通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性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9(2):100-104.

[3] 牛海燕.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

[4] 蒋庆荣.协同治理视角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9.

[5] 倪莉,宋晓芬,崔丙刚.职业体能视角下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6(6):31-34.

[6] 汪荣.“互联网+”时代应用型教育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的意义[J].科技资讯,2020,18(14):93,95.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