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背景下的日本文学课程改革研究
2020-12-28杨景
提要:近年来,伴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改革多样化、教学手段方式多元化、在线教育普及化、课程思政化都成为了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尤其是课程思政化与外语课程相结合,是教学改革中尝试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日本文学课程为例,分析思政教育与外语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及实践路径,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思政教育;日本文学;外语课程建设;文化推广
1.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国内思政课程的改革目前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①思政相关课程中内容的选择与自身完善阶段。②思政类辅助课程的探索阶段。③“大思政”理论指导下,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反转新阶段。
国内现有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探讨如何实现课程思政。首先,从宏观理论、战略高度探讨“课程思政”的理论体系构建(高德毅,2017;虞丽娟,2017等),包括“课程思政”推进的价值与意义(陆道坤,2018;曹文泽,2016等)、从理论高度及管理者的角度探讨“课程思政”涉及到的关键问题与实现路径(吴月齐,2018;李国娟,2017等)。其次,從微观的角度以某个专业或某门课程为切入点探讨“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如:高校书法教育、文学教育、艺术教育等。
目前思政背景下的日语专业课程研究仅有3项。崔沫舒在《从思政课程角度看日语翻译课程改革》中指出,将日语翻译课程与思政相结合的主要功能,就是让学生学会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陈蓓在《论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基础日语教学设计》中从中日社会现象、中日传统文化的对比角度,强调了基础日语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刘春发在《思政教育进专业课堂的机制探讨——以高级日语课堂教学为例》中强调学习语言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应该有机地融合思政内容。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但思政教育与日语等外语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却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且较多的局限于基础课程的研究。研究数量较少、研究内容单一、研究课程稀少是目前外语类课程思政研究的现状。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提出:“让思政课程开始向课程思政转化。课程思政是什么?其实就是要专业教育课程在知识传授中要强调主流价值引领作用,要凸显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因此,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育人的必然要求。本论文以日本文学课程为例,详细论述思政教育背景下的文学课程改革策略及路径。
2.日本文学课程教学现状
日语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越来越普及,日语的教育机制也逐渐完善。随着日语教育体制的系统化、专业化发展,对于日本文学、语言学、教育学等非基础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根据多年教授日本文学的经验,总结出我校日本文学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2.1课程设置的问题
日本文学课程为本科大三第二学期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周课时为2,开设一学期共计32课时。首先,在课程的课时设置方面具有严重不足的问题。学生需要掌握日本文学史,同时需要学习日本文学作品分析的方法,仅仅依靠每周一次的课程,明显课时安排不足。其次,学校重应用、轻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但是长远来看,学生自身也会形成轻理论、怠文学的错误意识形态。
2.2教学方式的问题
教学方式单一,也是日本文学课程的普遍现象。教师虽然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但是翻转课堂的实施仍然很困难。自2017年起,本校日本文学课程实行合班授课模式,这与语言学分小班授课的模式形成鲜明的对比。班级人数多,学生主动阅读文学作品的积极性差,基本无法推行翻转课堂的实施。因此,文学课程的改革与其他基础课程相比,严重滞后。
2.3师资配备的问题
日语教研室师资力量雄厚,双师教师的比例接近70%,但是科研能力普遍较差,尤其文学相关的科研项目较少。文学方向的师资力量薄弱,能承担文学课程的教师稀少,故日本文学课程推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较差,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实施困难。
2.4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问题
学生对于日本文学课程重视程度缺乏,对于日本文学作品的阅读量过少,且阅读质量难以保证,所以课堂上与教师互动的学生数量较少。
综上所述,日本文学课程实行思政课程改革迫在眉睫。一方面有利于构建更健全的日语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3.课程思政视角下日本文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
课程思政改革发展要始终坚持长效机制,基于课程思政改革的新要求,基于思政教育视角下的日本文学课程改革路径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的改革
从专业建设方面,以培养具有一定独立研究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新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为了建设更完整的专业设置,提高学生的考研比例,重视文学、语言学、教育学等专业方向课程,并安排合理的课时保证课程的实施。文学课程建议设置成两学期的课程,大三上学期开设日本文学史概论课程,下学期开设日本近代文学选读课程,更合理的安排课程学时。
3.2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日本文学作品,扩展到横向同一时期的中国文学作品。“学好外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将中日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保护及推广我国的传统文学及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据优势。另外,还需立足于地方,进一步了解陕西地方文学特色,将日本文学、中国文学、陕西地方文学三者相结合,交叉式、立体式地进行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例如:日本古典文学中,平安朝时期以前以汉文学为主,《今昔物语集》中的“震旦”部分,也记载了大量中国的佛教经典文学。诗歌部分,和歌、俳句、川流等与汉诗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都可以启发学生,在掌握日本古典文学精髓的同时,进一步学习深化我国古典文学文化知识,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学及文化,将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相融合,尝试多维度研究外国文学,进一步展开跨领域、跨专业的新型研究。除古典文学以外,日本近现代文学与中国近现代文学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郁达夫、郭沫若等中国近代文学作家,或多或少也受到日本文学的一定影响,同时又兼具自己的特色。所以这也是日本近代文学研究中可以继续深层次挖掘的主题。
另一方面,“讲好中国故事”,从译介及推广陕西当代文学的角度,也可以成为日本文学课程内容实施的创新点之一。在思政教育的背景下研究陕西文学的译介与传播,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风貌。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扩大国际交流的需要,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政府、学术界和翻译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实现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3.3教学手段及方法的改革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也为传统的教育手段及方法带来新的福音。MOOC、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手段及方法,除了应用于基础日语等基础课程中,也可以考虑进一步应用于文学、语言学等专业类课程中。例如:日本古典文学中,给学生介绍日本古典文学作品《源氏物语》时,可以适当使用视频、微课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从源氏物语的女性名字、香道、和服、女性角色心理测试等丰富的角度和学生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日本古典文学审美情趣。
3.4考核机制的改革
考核方式不仅影响最终考察学生学习效果的准确度,而且会对学生平时学习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单纯以考试作为唯一考核方式,有些学生会抱着作弊、突击复习的心态来应付考试。所以,应该建立更完善的考核机制,多方面、多角度来考核学生,培养学生文学赏析的基本能力。例如:可以采取分组讨论、辩论、发表、文学作品赏析、互评等多重方式,建立更加客观、有一定难度的考核机制。
4.结语
继国家提出“素质教育”倡导以来,全国高校都进行了课程思政改革。日本文学课程如何于中国文学相结合,同时如何于陕西文学相结合,是本次课程改革所研究的重点内容。陕西当代文学资源丰富而极具推广应用价值;陕西当代文学的译介及推广是文化产业发展转型中一个新的产业。找到陕西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合作发展的契合点是研究的目标。
日本文学课程是日语本科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程。陕西当代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教育背景下的日本文学课程改革,试图将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陕西文学译介与传播研究相结合,突出培育学生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对区域文学的译介及推广研究,有利于深入挖掘和发现陕西当代文学特色;有利于传承及传播陕西当代文学;有推广“陕西文化”产业模式,更利于陕西文化“走出去”战略思想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崔沫舒.从思政课程角度看日语翻译课程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09(3):118
[2]陈蓓.论“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基础日语》教学设计[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156-157
[3]滕洁.中国高等学校日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10):56-57
[4]范亚平.在文学经典的阅读中进行思政教育[J]文学教育,2019(5):110
[5]刘春发.思政教育进专业课堂的机制探讨——以高级日语课堂教学为例[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8(1):27-28
基金项目:本文为西安翻译学院线上一流课程项目:日本文学概论(项目編号:ZK2004)、西安翻译学院一流专业建设项目:日语专业(项目编号:X-YLJS201701)、西安翻译学院《高级日语》课程校级教学团队(项目编号:T1803)、西安翻译学院《综合日语》课程校级教学团队(项目编号:Z1702)、“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7JK0972)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 Funded by Shaanxi Provincial Education Department(Program No.17JK097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景(1987—)女,湖北宜昌人,西安翻译学院日语教师讲师,日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近代文学、日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