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德育工作研究
2020-12-28高福生
高福生
【摘要】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三观”塑造的关键时期,而良好的德育教育则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从班级管理工作入手,结合班主任工作要求对如何开展德育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对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落实有所借鉴。
【关键词】小学生 班主任 班级管理 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5-0021-02
引言
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成为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小学阶段是学生塑造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而班级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因此,班主任应结合班级管理工作渗透德育思想,为学生的自我发展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然而,目前,从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德育工作情况来看,师生关系紧张、班级管理方法单一、家校沟通不畅等问题普遍存在,影响了德育教育效果。针对此,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从多角度出发,为学生展开科学有效的德育教育工作。
一、当前班级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1.师生关系比较形式化
在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工作进行过程当中,班级的管理工作大多數都是由班主任独自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基本上都是听从班主任的命令与指示,进一步执行。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就会使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关系逐渐走向形式化,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更不能使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接触。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导致班主任不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只能起到一些比较肤浅的作用,不能针对问题的根源进行解决,进一步导致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教育教学不能有效展开。在长时间的相处模式下,使班级管理工作不能够有效进行。
2.与家长之间没有进行有效沟通
在我国有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长辈以及父母给予他们深厚的期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看重对学生的德育思想教育。进一步导致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与这样的家庭观念相冲突,影响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使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进行德育教育的教育效果不能有效形成。班主任如果只注重学生成绩,又会导致学生的道德思想问题难以得到培养,使学生不能够形成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念。
3.教师的综合素养较差
在长期的教学工作当中,我发现大部分的小学班主任工作素养并不是很强,在进行班级管理渗透德育思想教育工作时,教育能力不够以及在教育方面没有经验,而这类教师,却是学生德育思想教育的直接教授者。思考这些问题我们发现,大部分班主任在进行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时,不管是班级管理工作或者是德育思想教育工作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使其工作状态都是低效率进行,甚至有的老师还可能给学生灌输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产生无法估测的损害。
二、加强师生沟通,优化师生关系
教师要建立好的班级制度,可以根据班内实际情况来定,多奖励少惩罚,多夸奖,树榜样,教师适合的时候作为一个演讲家,可以给学生讲一些有意义的话,可以举事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方面要贴近生活,并且要多关注照顾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可以找这部分的学生谈心,找到不学习不听话的“点”,然后去突破这个点。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做朋友,教师可以在课下与学生交朋友。上课的时候一定要是个老师,一个有威严的老师,不能混淆。班级里面一定要有自己的小朋友,班长、学习委员、纪律委员、体育委员,等等。不一定要最好的,但一定要最合适的,一定要懂得是非。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班级管理质量,以及德育教育成果。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学生所认可的教师品质中排在前列的有尊重学生、平等待人、关心学生等。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主动改善师生关系,调整教与学的角色地位,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用情感沟通在师生之间搭建起坚固的桥梁。具体来讲,班主任应主动接近学生,例如遇到学生可以主动打招呼,放下教师的架子,用亲切的态度让学生放下戒备心理,善于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给出激励性评语,调动学生自我纠正的动力;班主任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差异性,并用充满人情味和感染力的语言、行为,激励学生主动与班主任建立情感联系;班主任可以对学生做出期待,利用师生之间的默契沟通,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培养学生挑战自我,不断提升的自信。
三、教学实践当中渗透德育思想工作
教师在结合德育思想教育进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逐渐发现学生与教师有一定的意识差距,而这一差距就导致学生不愿意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这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所影响,学生与教师之间一时转变不过来。为此,教师应当在新型的教育模式推进下,逐渐探究符合学生的教育模式,进一步进行高效率的教育教学。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性格特点也是比较活泼好动的。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性格特点等,开展一些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加入其中。比如,全班同学可以一起建设教室后的学习之乡或者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卫生的打扫工作。在保证能够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的基础上,逐步与学生互动交流,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使彼此之间能够有更加有效的了解,进一步使教师除课堂之外,也能够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使教师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展开。
检验理论性知识的必要进程,就是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在进行班主任管理工作结合德育教育时,应当真正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参与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这是全面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前提。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学生面对错误时,能够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以及一定的道德标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有贡献的人。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主动帮助弱势群体。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真正的树立道德观念,体会到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状态还不够成熟,教师应当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这些都是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时,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以及关键环节。在进行实践德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此类问题该怎么解决?在学生通过实践之后,才能够有效地体会到德育教育的真正意义。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引导学生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交流,才能够真正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完善班级管理,调整管理方法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打造良好的班集体,形成优秀的班风、学风,对于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结合德育教育要求,创新、探索、优化管理方法,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例如组织建设优秀的班风、学风的主题活动,集思广益,制定口号、标语,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入理解班风、学风的含义,让班风、学风成为规范学生思想行为的基本标准;加强班委会建设,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组建班委会,提高班委会在学生中的权威性,引导学生实现自治;完善班级管理条例,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并通过监督、检查强化规范的落实,提高学生自觉遵守的能力;组织集体活动,凝聚班集体的力量,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提高自身素养;加强示范引导
班主任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于班级管理规范的落实,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绝大多数班主任同时也是课任老师,如果你的课上不好,学生可能会蔑视你,以至于你在班主任工作上他也不买账;而如果你的课上得好,他就有可能把对你的课的认可或敬重转移到你的班主任工作的认可上。所以我觉得,上好课对班主任很重要。多一点准备,多一点从容;多一分精彩,多一分尊重。在课堂上,在学生面前,你是导演、演员、主持人,应要求自己像主持人那样,“主持”好你的每一分钟。要让学生感到你很激情,用你的激情感染学生的激情。小学阶段,小学生对于模仿班主任的言行有着强烈的意愿,因此,班主任应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例如在学习方面,班主任应保持端正、严谨的态度,用专注、较真的精神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在班集体活动方面,班主任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与学生共同探讨活动实施方案,用积极的态度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班主任堅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展现德育教育工作等等。这样的教学引导能够为学生树立榜样,并借助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我。
六、落实家校沟通,实现家校共育
在小学阶段当中,孩子们的心理及思想是不成熟的,他们的接受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是有很多不足之处的。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不应该只由教师单方面的进行,作为家长更应该关心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问题。两者在面对教育学生的问题上都是统一的,必须要互相配合。学生最好的老师就是家长,家长的行为很大部分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应当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保证学生能够在家庭环境当中受到与学校共同教育效果。为此,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应当及时进行,避免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不能够及时的处理。小学这个阶段是每一位学生成长的黄金阶段,也是学生出现错误道德问题的开始阶段,教师与家长应当及时进行沟通,有效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家长应当积极地配合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关怀与鼓励。班主任作为学生德育教学中的主导者及引导者,必须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及实际学习情况充分地了解,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的家庭,教师要做好充足的交流工作,才可以使德育教学全面渗透到学生当中。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时间最早、内容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教育形式,同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基于此,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结合德育教育要求,积极展开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在家校沟通中,班主任应保持真诚的态度,转变“打小报告”的沟通方式,用爱搭建起沟通桥梁;班主任应确保沟通及时有效,既要向家长全面展现孩子的表现,也应该急家长所急,用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家长排忧解难,与家长共同构建学生德育教育方案;班主任应采用灵活的沟通方式,例如打电话、实地家访、建立微信群、建立家校联系册、开家长会、组织亲子活动等等,以便于更加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了解家庭教育情况,并协调家校教育的关系,形成家校共育环境。
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的目标渗透,给小学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性的契机,从而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得到拉近,对于教师而言,小学德育教育当以立德为主,智育为辅,明德而明是非。在小学班级管理的工作之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依然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基于此,班主任更应该合理地定位自身角色,优化班级管理方案,加强师生沟通,重构师生关系;完善班级管理,调整管理的方法;提高自身素养,加强示范引导等,落实家校沟通,实现家校共育,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班级环境,达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金萍,王玉昶.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德育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9(47).
[2]丁红霞.例谈德育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渗透[J].亚太教育,2019(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