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与民生: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妇女纺织运动
2020-12-28吴云峰
吴云峰
抗战与民生: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妇女纺织运动
吴云峰
(黄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为了打破敌伪封锁,解决棉布问题,淮北抗日根据地号召妇女参加纺织运动。根据地通过宣传动员、组织生产,解决纺织所需的资金、技术、原料与市场问题,迅速推广了纺织运动。但是,在动员妇女纺织时也遇到不少难题:如当地群众无纺织习惯,原料供应、纺织生产与市场不够协调,官办生产与民众需求的偏离及外来布匹价格竞争等问题。根据地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了纺织运动的顺利开展。淮北根据地妇女纺织运动的开展,打破了敌伪的经济掠夺,改善了民生,充实了妇女组织的内容,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淮北抗日根据地;纺织;妇女动员
关于抗日根据地的妇女纺织运动,学术界已有不少学者论述。刘萍认为华北抗日根据地妇女纺织运动虽然是在生产救荒中发展起来的,但与中共抗战时期妇运指导方针的转变有密切联系。妇纺运动在对敌经济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妇女运动的发展。[1]张晓玲对抗战时期晋绥边区的家庭手工纺织业进行了研究,认为:在晋绥边区纺织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尊重传统要素、注重传统的延续性至关重要,而边区政府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是手工纺织业发展、传统力量延续的关键动力。[2]虽然学界对根据地妇女纺织运动发展的原因、意义、与妇女解放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但对纺织运动中遭遇的困难及根据地如何克服种种困难,确保纺织运动顺利开展的动员机制关注不够。无论是根据地经济政策还是妇女解放政策的推行,都无法回避传统与乡村社会的因素。
1 妇女纺织运动的缘起
淮北抗日根据地是新四军创建的8个战略区之一,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农村手工纺织业逐渐衰落。敌伪控制洋布供应,加紧对根据地的经济掠夺。淮北行署副主任刘宠光讲到:“边区东靠运河,西依津浦路,过去交通比较便利,洋布输入很早,人民植棉纺织基础久已破坏,穿衣靠外来洋布,使纺织发展有很大困难。去年夏天伪汪控制纱布,洋布不得入口;入秋后布价飞涨,群众卖一斗粮只买到尺把布,群众利益大受损失,他们减租减息的利益被敌人剥削去了,但又迫切要求穿衣,这又给发展纺织以便利的条件。”①1943年12月《淮北区党委关于开展纺织运动的决定》指出:“目前我淮北地区面临着一个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就是棉布问题。最近边区内布价已由每匹二千元涨至五、六千元,由每尺三十余元涨至七、八十元。在敌人控制下,布价还可能继续上涨,这种剪刀现象的严重化,是对农村极大的剥削,予根据地社会经济以极大的损害,而使人民与军队在生活上增加重大困难。”[3]169江枫在《二联乡调查》中提到“抗战以来,特别是近三年来,粮价与物价上涨的倍数是惊人的,需要买粮食吃的人,对粮食的上涨很感头痛。但一般中、贫农,尤以布价昂贵为焦虑,因为大家都要穿衣服。过去卖斗把二斗粮食便可以做一套单衣,现在布价上涨的速度等于粮价上涨速率的五倍,卖一斗粮食只能买进二尺布了。”②棉布的缺乏和价格的暴涨造成民众沉重的经济负担。按当时的价格计算,淮北抗日根据地部队机关用在被服方面的经费几乎占全部经费的1/5,农民家庭日常生活支出,布匹一项支出就占全部生活支出的1/8到1/10。日伪对棉布价格的操纵使根据地在经济上遭受严重损失。刘瑞龙在《全边区党政军民动员起来完成春耕救荒任务》的报告中要求:“提倡纺织发展副业,全边区今年完成三百架织布机,一千架纺纱机,就是要大家有新衣服穿,奖励采用洋机,奖励私人经营,奖励边区外工商业家投资”。[4]为了抵制敌伪的经济掠夺,满足人民穿衣需求,淮北抗日根据地组织广大妇女开展纺织运动。
2 妇女纺织运动的开展
2.1 宣传动员
为了有效开展妇女纺织运动,根据地召开了妇女干部会议,克服了妇女干部中的依赖观念、享乐思想等错误观念。根据地通过召开各级妇女干部会、农救会及妇救干部联席会,乡支部动员号召党员起模范作用,布置党员在群众大会上自动报名打车子来影响一般群众,先动员自己老婆参加妇救会纺纱。根据地提出的口号有:“自己种棉自己纺,一点公粮也不上”;“学会纺纱能赚钱,吃一半来剩一半,剩来买油盐”;“每人能种半亩棉,一年穿衣不用钱,省下粮来再买田。”①根据地还利用冬学宣传纺织,经常在报纸上登纺织的典型例子,传播纺织的经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另外,根据地组织纺纱小组进行集体表演,举办小型的流动纺纱展览会,把纺织品集中到各地区展览给群众看,召开纺织劳动英雄大会。
根据地经常利用年关娱乐的时机,宣传生产纺纱,如脍炙人口的纺纱小调:“余家二姐不纺纱,一天到晚走娘家”,对不纺纱的妇女给予了更大的刺激,造成了纺纱的热烈氛围,有些人以纺纱为荣了。1944年2月25日,泗阳县的妇女干部叶枫、陈枫、朱亚生、徐勉一等向泗南县的妇女干部提出纺纱竞赛的挑战,要求在三八节大会上进行比赛。通过生产竞赛,扩大了纺纱运动的影响。
2.2 组织生产
为了推动纺织运动,边区成立了妇女工作委员会,建立了各县纺织推广委员会,举办纺织训练班,培养干部。纺织推广委员会内部分为总务、组织、视导三股。根据地运用党政军民学、参议会、银号等力量来推动纺织。布置党员自动报名,发动自己的家属学纺纱,以带动他人。采取以点带面的办法,各县都选择有基点,抓住基点推动全盘。纺纱号召发出后,贫民、外来难民首先响应。由山东、河南等地来到淮北的难民,不少来自产棉区,其中大部分妇女甚至男人都会纺纱织布,而且技术熟练。由于他们生活未安定,缺乏纺车与资本,所以区党委决定为他们安顿房子,找车子,借本钱,这样,既解决了这些同胞的生计问题,又发挥了他们的技术专长,为根据地的纺织事业做出了贡献。
根据地通过创造典型村,推广纺织运动。张哲明曾谈到淮北路东的妇女纺织:“每个县都有一个典型,改造了过去到处乱跑的作风。如泗阳的夏庄纺织村,纺与织互助和织与织的互助,合伙织布的已有三十几架织布机。合作社的组织也普遍全县。又如泗南管镇的纺纱班,一直坚持到现在,泗南刘大娘创造合作织布,一千块钱本钱,已赚了一匹大布,又办了针线合作社等组织。”③1943年,淮北边区第五次行政委员会通过了提倡纺织的议案。“1.边区各县组织推进委员会,各界热心人士及妇女均可参加;2.以学校为推广纺织之基点,向外发展,完小女生必须学习纺纱。”[5]
根据地还建立了合作社,合作社为推广委员会的执行机关。资本由银号贷给,准许私人投资,纯为营业性质。合作社的职责为解决临时之困难,调剂市场兼理银行之纺织贷款。《淮北路东地委关于大规模开展纺织的决议》要求“分区设总社,各县原有的大合作社为基础,设一到三个分社,分社直接受总社长业务上的领导,并执行纺织推广委员会之决议。”③淮北抗日根据地最有影响的是耿道元合作社。耿道元纺织合作社于1944年4月初建立,最初只有5架破织布机,为了扶植它的成长,淮北地方银号共给该社贷款120185元,原料方面还贷给棉花3205斤,合计1091010元。“经过一年努力,全社织布机增加到七、八十架,头八个月里,织布盈利756413元。按二八分红,合作社得150862元,47家织布户得60510元。其中有39家织布户从无资本到有资本织布,不再贷合作社的纱织布了。”[6]170
根据地动员工匠打纺车、织布机,解决纺纱设备问题。刘宠光在《淮北纺织运动的总结》的报告中谈到了淮北纺织运动中纺车问题的解决办法。“边区木匠不会打车子,我们使路西会打车子的来打,打出样发到各地去仿做,但车子的情形:A、路西木匠打的,豫东式的,这种样式和山东式差不多,比较还可用,有些很好用。B、一种是海门木匠打的南通式,大轮短身高架,捻度速度比较好,路西、山东人皆用不惯,未行开。C、宋景初同志改良式的,车翅子二尺八寸,比路西式轮子较大,其余皆同。”①
在根据地的推动下,许多妇女纷纷参加纺织生产。淮泗县的李大嫂作为劳动英雄参加了第二届妇女代表大会,介绍生产经验。“她由北方逃到淮泗已经八年,雇了七年长工,去年十月下来,便开始纺纱,她会轧弹纺织一全套本领,一天弹七斤棉,能纺六两纱,不但白天纺纱,而且夜里在月光下纺,没有月亮,便摸着瞎纺,七两油上了五十二天灯,这样苦着,还教会了四十人纺,从去年十一月纺到现在,赚了两条新棉被,两件衣服,还混到了饭吃。”[7]通过参加纺织,不少妇女改善了生活。
2.3 解决资金、技术、原料与市场等问题
纺织运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准备。为了支持纺织运动的开展,边区银号发放纺织贷款。1943年就发放四十万元:“边区各县纺织事业正开始试办,淮北地方银号为了鼓励手工业生产,特举办四十万元经常纺织贷款,借给纺土纱织土布的人们作资本,好让边区人民解决穿衣问题”。[8]
由于淮北地区农民无纺织习惯,开展纺织需要进行技术培训。根据地动员青年劳动妇女进行学习,由路西人当教师,由训练班的干部及难民教一般妇女学习纺纱,学会后发动她们打车子。淮北抗日根据地还由各级参议会发动参议员制作纺车。学校将劳动课改为纺纱,特别是女生皆学纺织。根据地还训练纺纱干部,“各县训练妇女干部学纺,期间十天到十五天,课程三分政治,七分技术,训练好以后带着纺车棉花回到本村,发动妇女来学,学会以后发动他们自打车子。”[3]241
为了保证土纱的销路,决定由银号贷款给合作社,按质论价收买,卖给织布户,以调剂各地纺与织的不平衡,与此同时,还采取措施,确保土布有销售市场。根据地决定:“1.土布如销售不完,县供给部、县供给科大批收买本地所织土布,做军服及地方干部衣服;2.土布在本地区内自由流通;3.在群众中提倡穿土布。”[6]166
3 妇女纺织运动中的问题及对策
3.1 当地群众无纺织习惯
纺织运动的开展并非一帆风顺,开展纺织虽然有益于国计民生,但是群众接受尚需时日。1944年2月25日,《拂晓报》发表社论《迎接三八节继续开展群众的纺织运动》,指出:“在这个从来没有或者很少纺织的区域。开始组织纺纱工作,就生产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改革,在与敌寇封锁政策进行斗争中具有极其严重意义。只有发展纺织逐渐达到根据地军民布的自给才能争取对敌经济斗争的主动权,才能真正实现足衣足食以至丰衣足食的口号。”④
在淮北根据地,“群众无纺织习惯,一般用线皆使锤子捻,因北部来的难民会纺纱,他们以为‘这是侉子干的’,不愿学,又加以坏人造谣,泗南半城区乱朱庄有人说‘不要学纺,学会新四军就要带走了’。淮宝南宁区也有人说‘学会纺就到新四军工厂去纺,不能回家了。’群众原不习惯,保守质疑,不愿学”①传统农民的乡土观念强、生产习惯保守,因此需要向群众进行深入的宣传解释。根据地提出口号:“要想不受寒,纺纱织布带种棉”;“一天能纺四两线,吃一半来剩一半”。并且发给路西难民纺车,赚钱改善了生活,群众看到了实际利益,在思想上才有了转变。1943年3月,淮北行署主任刘瑞龙在《把妇女工作推上一个新阶段》的报告中要求组织妇女发展家庭纺织业:“在最近,麦子种了,春天未到,我们应抓紧纺织事业”,在‘三八’节做出一点成绩。”他指出:“这在农村虽是副业,但过去是没有的,这在生产方法上某一部分的革命,对农村生产起很大的影响。这是一件历史上的事情,我们要能搞起来,首先要进行许多政治工作、组织工作,遭遇许多困难、挫折才能搞起。”[9]248中共的一些政策、倡议,要在民间社会真正推行,还需与民间的传统进行互动、磨合、对接。1944年正月十五以后至三八节前,布价飞涨,纺纱与织布户都得到了利益,于是群众掀起了纺织运动的热潮。原来车子无人要,后来大家争着领,领不到的妇女有些后悔了,“悔不该以前不领车子”。
为了鼓励广大妇女参与织布、纺纱,淮北苏皖边区行署建设处制定了《纺织事业奖励办法》,规定:“每人一月每天平均纺出纱四两以上,经纬都能用的,每月奖棉半斤。”“凡教别个纺纱,每教会一个人纺出纱能织布的,奖棉四两,按每月教会人数多少计算,月底发给棉花。”“手传梭织布机,用土纱,每天每机能织布一个以上的,每月奖棉一斤。”“教别人织布,每教会一人(能浆、经刷、织)奖棉三斤。”“纺户织户合乎上面条件,到明年‘三八节’天天不息的便算是纺纱或织布英雄,奖励如下:甲、纺纱英雄奖棉二斤、纺车一架;乙、织布英雄奖纱二斤、纺车一架;丙、另有行署发给劳动英雄荣誉奖状,并登报表扬。”[3]173-174通过奖励措施,可以引导根据地民众积极参与纺织事业。
为了说服群众投身纺织运动,淮北抗日根据地走群众路线,将纺织运动与民众自身的利益联系起来。让民众认识到开展纺织运动,不仅是对敌经济斗争的需要,也是为了解决民众的穿衣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活的需要。吴倩在《两个月来纺织工作的几点经验》一文中总结到:“在大量开展纺织运动中,应是真正的群众路线,要深入的宣传动员。利用各种集会及妇女冬学进行宣传,并在可能条件时开纺织品展览会。使群众明确的看到是既易学又有利的事。也可以通过各户的兴家计划中具体规定妇女在纺纱方面应作出的成绩。帮助解决她的困难。要说服群众动员群众自觉自制自学。”④
3.2 原料供应、纺织生产与市场不够协调
纺织运动的开展,对于打破敌伪封锁,改善民生是有必要的,也得到了民众的支持。但经济建设有其自身规律,要把握这种规律并非易事。淮北根据地的妇女纺织运动在开展过程中,遇到不少经济上的难题。如设备与技术上的矛盾、生产环节衔接不好,市场销路困难等。“有的车子已经打起但人还不会纺,把车子空起来;同时又把纺纱与发展织布脱节,有些纱已纺出卖不掉,使纺纱群众情绪受到影响;而发展纺纱又与发展妇女组织脱节,纺纱工作已做起来,而妇女组织尚未建立、整理”。①无论采取何种经济体制进行生产,都需要一定的宏观管理,对当时的根据地来说,特别是基层,经济干部还是比较缺乏的。因此,生产环节的不协调在所难免。
银号在纺织运动中除提供贷款外,还在市场调剂方面发挥作用。但是“银号买纱买布卖棉以调剂市场不经常,时断时续,总号通知要买,而下面区银号无人买,只在个别地方起了些作用,而在全边区范围来说,作用还不大。”①由于边区棉花种植很少,民众在纺纱时原料成本较高,一旦纺出的纱或布不能及时销售,就会影响生产。
刘宠光曾讲到纺织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贩、弹纺织生产与流通的过程未有组织成有机的联系,因而运花供不上纺,而纺了纱无地方去卖,织了布也不好去卖,生产流通不能圆滑的进行,总是涩滞跛行,使运动遭受阻碍,而其基本原因还在于边区无棉,要取给于外区。因敌人阻隔运输及贩卖困难,不能源源供给,运动形成‘无源之水,其竭可立而待’了。因植棉困难形成棉贵,棉既贵纺纱即无大利,不如其他劳作有利,则人们不愿纺纱了。因棉贵则纺纱也就要贵,但织出布到市场出售,因外来大布价格低,本地布不能赚钱,影响织布的发展。”①边区纺织业的一度兴盛是有特定条件的,那就是传统纺织业的衰落和敌伪的经济封锁。一旦本地市场饱和,纺纱织布成本高于外来布匹,民众无利可图,纺织规模就难以再扩大。
纺织的各个环节只有合理安排,才能提高劳动效率。合作社在原料供应、经费筹集、棉、纱、布交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协调纺织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泗宿县的孙成钧织布劳动互助组通过互助,合理安排生产环节,大大提高了纺织效率。孙成钧提出:“织布最费工的是打芦管子,芦管子没齐全,机子只有搁在那里停摆不能织,我们互助头一条重要的是打芦管子,一家线子分给几家打芦管子,没有这样最省工了”。[3]225尊重实践、依靠群众,是中共取得经济建设成功的根本办法。孙成钧合作社通过互助,合理规划生产程序:“互助以后的办法,是七家轮流有计划的上机,一家上机的线子分给其他六家。那些闲着的劳动力打芦管子,十五斤线除自家留下三斤,其余每家二斤,这样一天就可以打齐了,每上一张机都可节省四天时间。一个月每家要上两次机,则可以节省八天时间。”[3]225为了提高纺织的效率,淮北根据地“建立贩、弹、纺织各户的有机联系,使贩棉户、弹花户、纺户、织布户建立关系,使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能以衔接起来,生产与交换过程得圆满的进行。”[3]241田垒在《淮宝县的财政经济工作》一文中讲到:“我们在仁和集开设了光华商店,在岔河镇办了县合作社,我们的商店和合作社曾通过一些进步商人以及内线关系,从敌占区购买我们所急需的西药、纱布、布匹、食盐、烧酒、纸张、牙粉等物资。”“县合作社在纺织运动中,采取以纱换布,或以布换纱的方式,大力组织群众成立纺纱织布小组,发展组织生产。”[10]537通过合作社、商店等机构对原料、商品供应的调剂,使根据地的纺织运动能正常开展。
为了有效解决作为纺织原料的棉花供应不足的问题,根据地奖励植棉。《淮北苏皖边区纺织事业奖励办法》规定:“凡种棉田一律免收公粮,种得多,按亩又收得多,又能宣传帮助别人种棉的算是种棉英雄,到秋后检查确有成绩,奖犁一张,并由行署发给种棉英雄荣誉状。”[3]1741944年,《淮北区党委关于开展全边区春耕生产运动的指示》要求奖励植棉:“推广纺织奖励植棉;只有自己解决吃穿衣食问题,才能取得对敌经济斗争的主动权,为此在三八节前,全边区要完成一万五千辆的纺纱车,九百架织布机,这一任务,不能单纯当做妇救会工作,各方面要加以协助,特别是银号贸易局和各地合作社应帮助购棉,收买纱布,各地要组织纺、织、弹、贩的合作社,为了达到棉花供给,各县要规定植棉计划,并切实执行,总数要达到全地亩百分之三,沙地可多种一些,但不能影响粮食供给,棉田免征公粮,公家棉种低价出售。”[11]除了奖励植棉,淮北抗日根据地还由贸易局从盐阜、苏中、淮南等地购买棉花,发动小贩贩运,每入口一斤棉花,给5元奖金。1942年,泗阳县在生产救荒与春耕运动中要求植棉:“全县预备植240顷,具体分配是龙集区60顷,直属乡80顷,中扬区60顷,陈圩区土质干燥适于植棉,常年亦有超过其他各区数倍,故具体数目字未有确定,以提倡多种为原则,在基本区益于植棉地区提出至少不得少于百分之七,不利于植棉区至少不得少于百分之三,棉籽的解决办法是十分之二由农民自己解决,十分之八由区乡公所代购”。[12]
《拂晓报》社论《迎接三八节继续开展群众的纺织运动》指出:“近来某些地区棉源已感缺乏,应动员合作社、商人、短腿贩设法贩卖,以资调剂,并当通过群众的兴家计划,劝告植棉。一般的应使之占耕地面积百分之二,并应开始试验组织轧弹、纺、织、染、贩全部过程中的各种合作互助组织。以便组织群众释放的解决棉源问题,以及纱子布匹的销路问题等。”④淮北地方银号还用土纱换大布,1斤纱换12两布。该银号把进来的土纱,交给半城镇的织户织大布,规定每斤纱换12两布,布不要上浆发潮。半城镇有织户40户,各领区16斤纱,讲好三星期后交布12斤。此消息传出后,双沟小草湾、半城区小店子、陈圩、岗大路先后来领者十余户。通过土布换纱的办法,织户可以得利不少。
3.3 官办生产与民众需求的偏离
淮北抗日根据地的纺织运动,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然而,各地、每家每户的经济情况千差万别,布匹价格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供需的变化而波动。有的地方未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官办的做法,也使纺织运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泗南半城区靠近边区领导机关的几个乡,车子皆由政府贷给,未推动群众自打,形成官办,致使群众自己的纺织运动,受到某些障碍。”①政府号召与民众需求的脱节主要原因在于宣传动员不够深入,对民众的家庭经济状况缺乏深入的调研,未能把政府的号召与民众的具体生产条件有机结合。“还未普遍的使广大群众了解纺织运动是保障他们的利益,不受日本帝国主义经济剥削,而走自力更生的大道。有些县以行政力量推行,结果有些群众以为是‘应官差’,打好车子,高高挂起。”①
刘瑞龙指出:“在组织妇女生产时,不能单纯的机械的依靠我们主观的计划,我们组织生产时要注意每一户家庭经济状况,在组织妇女生产时,要适合每一户家庭的需要,应与妇女商量,甚至参加妇女的家庭会议,家庭生产计划,这要求同志们耐心与妇女研究和讨论。”[9]248根据地通过提倡妇女纺织,帮助民众改善生活,为妇女参加纺织树立典型、榜样,很多妇女看到参加纺织确实能改善生活,也就纷纷参加了纺织运动。
泗宿县的陈冲家织布小组发动群众纺纱,使群众能用上便宜布,赚到利润,因此能产生较大影响。从1941年9月至12月,该织布组:“共织四机布,计织三十一个布,除尚存八个布未卖外,共赚到一万七千七百五十元,等于原来的三倍。还有六个社员穿了六个便宜布,节省三千七百元。”[13]这说明,只有把政府倡导纺织运动的号召与民众的日常生活需求结合起来,才可能得到民众的支持与参与。
3.4 外来布匹的价格竞争
由于淮北根据地棉花产量少,需要依赖外地输入,再加上当地的纺织业刚刚起步,在技术上无法与外来厂家竞争,导致本地土布在价格上不占优势。
随着棉花价格的不断上涨,1944年1-3月份,本地土布生产逐渐由盈利到亏本[3]。由于棉花价格的不断攀升而导致土纱价格高涨,到了3月9日,土布生产已经出现亏损。在这种情况下,外地布匹流入根据地较多,进一步冲击了本地的纺织业。李人俊讲到:“由于外来土布成本较低,布商仍有利可图,外来土布仍继续进口,更促进土布价格的下落。同时外来土布质量比本地土布要好,而我们纺纱才开始,技术比较落后,在质量上不能与外来土布在市场竞销。再加以我们的棉花亦由外地运来,并不因土布的落价而随落,纱因棉价高而成本重,亦不能随土布落价,因此本地土布在成本上也就不能与外来土布竞销。我们刚刚发芽的织布业,就不能不被外来土布所压倒而全部停工。”[3]257由于淮北根据地的纺纱运动刚刚起步,技术比较落后,布匹质量不能与外来土布在市场上竞争,而且原料主要由外地输入,成本较高,本地土布在与外地土布相比在市场上不占优势。为了挽救刚刚萌芽的纺织业,淮北行署令淮北地方银号出来支持本地纺织业。在1944年3月初,“布价虽已下跌,但纱价仍是上涨,就是由银号直接收买。它不问布价如何,只看棉花价格高低,保证纺纱有利可赚而规定纱价。同时为保证织机继续织布有工可做,即以收买棉纱四斤与织户换布三斤,以保证他有利可图”。[3]259银号共收了6000匹土布,赔了300万元,但使纺织运动得到延续。采用补贴的办法,银号虽然暂时亏损,但可以保持布价的稳定,对于群众的长远利益是有利的。
为了降低纺纱、织布的成本,保证本地土布的竞争力,淮北行署采取了以下办法:“第一,奖励棉花无税进口,第二,直接由贸易局组织专门人员去产棉区购运,第三,管理进口纱布,由贸易局全部收买,然后再比本地土布较高或相等价格经过各合作社转卖给群众。”[3]260通过这样的办法,既保证军民布匹的需要,又保护了本地纺织业的发展,还可以稳定纱布的价格。
4 妇女纺织运动的意义
4.1 打破了敌伪的经济掠夺,改善了民生
淮北根据地的妇女纺织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1943年10月到1944年5月,8个基本中心县共发展纺车29020架,内有政府贷车子3242架,由生产救灾委员会发给难民435架,群众自打车子25335架。8个基本县共有织布机3126架。淮北抗日根据地通过妇女纺织运动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特别是成千上万的外来难民大部依靠纺纱解决了口粮。一般的老手纺纱,每天纺四两即可养活两到三个人。泗南坝头的范大娘、淮泗的李大嫂、淮宝蒋飞的老婆,都是通过纺纱,除了养活3口人外还有剩余。
4.2 充实了妇女组织的内容
在淮北根据创建之初,边区的妇救会虽建立起来,但早期停留于上层,未转入劳动妇女与生产相结合。这使得妇救会缺乏实际活动内容。纺纱运动开展后“使许多劳动妇女纺纱训练成为干部,而成为乡村中的骨干,把过去组织改造成为有充实内容的、有生气的广大劳动群众的组织。”①1944年10月,淮北苏皖边区9个县发展妇救会员308883人,女民兵12851人。完全普遍有妇救会员的共有58个区、428个乡。一大批妇女干部在纺织运动中脱颖而出,泗南县干部用不完。战争本质上是双方动员能力的较量,动员妇女,妇女参与抗战必须借助一定的形式,纺织运动充分调动了妇女的积极性,通过纺织,为根据地积累了财富,打破了敌伪的经济封锁,无疑对抗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3 提高了女性的地位
纺织运动的开展使妇女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得以加强,提高了妇女地位。在淮北抗日根据地:“把妇女在生产中地位提高,形成一种乡村中的风气,纺纱成了光荣和时髦的事情,会纺纱得到大家一致赞扬,形成乡村中纺纱的热潮。”①张哲明在淮北妇女干部会上的报告提纲中谈到了纺纱运动的意义:“巩固了妇女组织,扩大了政治影响,妇女经济权利得到了解决,政治地位也提高了,打骂的也少了,男女平等、参政的口号也实现了”。③泗南县管镇区自然组17岁的傅月娥,“她去年参加了纺织训练班,学会纺纱之后,便到乡中教旁人,从开始到现在教会了一百多人,打破了群众的怀疑,家庭及门旁邻居,也都看到她能纺织,都对她好了,用模范的生产行动,提高了她在家庭与社会的地位。”[7]传统社会,男主外,女主内,妇女在经济上依赖于男性。根据地倡导妇女积极参加纺织劳动,创造了财富,其地位也得到家庭与社会的重视。
5 结语
淮北抗日根据地妇女纺织运动的开展,不仅出于满足人民穿衣需求、改善民生的目的,更出于对敌经济斗争的需要。通过开展纺织运动,中共实现了妇女动员,巩固了妇女组织。纺织运动的开展虽面临诸多困难,但根据地依靠民众、尊重实践、不断摸索,终于战胜了种种困难,保证了纺织运动的顺利开展,解决了军需民用,打击了敌伪的经济掠夺政策,锻炼了干部经济建设的能力,推动了妇女解放。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不仅考验中共带领人民武装斗争的能力,还考验中共经济建设、民运工作的能力,只有依靠民众,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才能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坚持持久抗战。
注释:
① 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编:《淮北抗日根据地史料选辑》(第五辑),1985年内部编印,第180,183,192,196,181,185,187,187,191,161,185,190,187,190页。
② 豫鲁苏皖边区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办公室编:《淮北农村调查》,1984年内部编印,第121页。
③ 江苏省妇女联合会、江苏省档案馆合编:《江苏省妇女运动史料选》,1984年内部编印,第260,253页。
④ 安徽省妇运史资料编纂委员会编印:《安徽省妇女运动历史资料选编》(一),1983年内部编印,第56,53,56页。
[1] 刘萍. 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妇女纺织运动的考察[J]. 抗日战争研究,1998,(2).
[2] 张晓玲. 抗战时期晋绥边区的家庭手工纺织业[J].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6,(5).
[3] 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档案馆. 安徽革命根据地财经史料选(二)[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4] 刘瑞龙. 全边区党政军民动员起来完成春耕救荒任务[J]. 政府工作,1942,(6).
[5] 边区第五次行政委员会决定秋季征粮办法,并通过救灾禁酿提倡纺织等要案[Z]. 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档案号:GB-009-060-014.
[6] 朱超南. 淮北抗日根据地财经史稿[M].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
[7] 第二届妇女代表大会劳动英雄介绍生产经验[N]. 拂晓报,1944-3-16(1).
[8] 淮北地方银号鼓励纺织,贷款四十万元[N]. 拂晓报,1943-12-16(1).
[9] 刘瑞龙. 刘瑞龙淮北文集(上卷)[M].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10]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淮北抗日根据地[M].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11] 区党委关于开展全边区春耕生产运动的指示[J]. 拂晓,1944,(9).
[12] 泗阳县的生产救荒与春耕运动[J]. 政府工作,1942,(7).
[13] 程辛. 陈冲家的织布小组[N]. 拂晓报,1941-12-28(3).
Resistance against Aggression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Women’s Spinning and Wearing Movement in Huaibei Anti-Japanese Base Area
WU Yun-feng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Huangshan College, Huangshan Anhui 245041, China )
In order to break the embargo of the enemy and the puppet, solve the problem of cotton cloth, the base area called on women to participate in the spinning and weaving movement. By propagate mobilization, organized production, solve the problems of capital, technique, raw materials and market, the base area popularized spinning and weaving movement. However, there were many difficult problems during the process of mobilization, such as the situation that local people hadn’t spinning and weaving custom, the raw material supply, production and market were not balanced, production run by the government deviated off mass’s requirement, the price competition of outside cloth. Through a series of measures, the base area ensured spinning and weaving movement launched smoothly. The women’s spinning and weaving movement in Huaibai base area broken the economic pillage, improve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substantiated women organization’s content, and finally improved women’s social position.
Huaibei Anti-Japanese Base Area; spinning and weaving movement; women mobilization
吴云峰(1981-),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计划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sztsjh2019-8-35).
K265.9
A
2095-414X(2020)06-007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