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疗法+小组模式康复训练在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2020-12-28河南省鹤壁京立医院458030赵连博
河南省鹤壁京立医院(458030)赵连博
脑梗死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常伴有不同程度肢体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临床进行药物治疗同时,结合适当康复治疗、护理,有助于患者功能恢复。镜像疗法+小组模式康复训练,指导患者于镜中观察健侧肢体活动,想象用患侧模仿健侧肢体活动,并鼓励小组间互相交流、学习,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本研究选取我院脑梗死后偏瘫患者92例,旨在探讨镜像疗法+小组模式康复训练的临床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我院脑梗死后偏瘫患者92例分为两组,各46例。参照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43~75岁,平均(59.26±7.50)岁。研究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42~76岁,平均(60.21±7.63)岁;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且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均衡可比(P>0.05)。纳入标准:经临床表现、颅脑CT、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存在肢体功能障碍;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改善血液循环、营养神经等基础药物治疗。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于患者入院时,进行常规入院宣教,每天监测血压,指导患者正确服药,适当进行功能锻炼,出院时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发放脑梗死健康指导手册,每2周电话随访1次。研究组于参照组基础上采用镜像疗法+小组模式康复训练,具体内容如下:①组建康复训练小组:由1名护士长、2名护士、1名康复治疗师组成,共同评估患者偏瘫状况,根据患者偏瘫侧分为左侧偏瘫小组、右侧偏瘫小组。②康复训练内容:于颜色单一、舒适、光线柔和的房间,取双面镜置于镜盒中央,患者上肢与镜面两侧保持相等距置;指导患者注视健侧上肢镜像,由健侧完成屈曲运动、腕关节背伸、前臂旋前、前臂旋后、手指活动等;嘱患者集中注意力,想象患肢无障碍,可于相关器械辅助下完成同健侧相同运动;患者间可相互观察训练伙伴动作,纠正其错误姿势。两组均持续干预至出院。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Fugl-Meyer运动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为0~66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为0~34分,分值越低,运动功能越差;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SS-QOL)评分。该表总分245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Fugl-Meyer运动评分 干预前研究组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33.16±4.77)分、下肢运动评分(1 5.2 6±2.5 9)分与参照组(3 2.5 2±4.7 7)分、(14.98±2.63)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53.33±5.06)分、下肢运动评分(26.49±3.12)分均高于参照组的(41.49±4.83)分、(20.11±2.87)分(P<0.05)。
2.2 S S-Q O L评分 干预前研究组S SQOL评分(92.16±10.08)分与参照组(8 5.0 7±1 0.8 3)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SS-QOL评分(201.06±23.12)分高于参照组(169.33±25.06)分(P<0.05)。
3 讨论
据报道,约70%脑梗死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造成家庭、社会负担[1]。随着医学不断发展,积极采用药物治疗促进疾病治愈同时,更加注重患者生存质量,针对功能状态异常、偏瘫患者进行适宜康复护理干预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镜像疗法+小组模式康复训练,通过镜像疗法充分利用视觉反馈效应,对机体进行有效调控,根据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原理,肢体健侧于镜中成像后,引起大脑对应肢体运动功能控制区信号活跃,反馈激活镜像神经元,便于形成运动记忆区,可促进患肢功能恢复[2]。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Fugl-Meyer运动评分、SSQOL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提示镜像疗法+小组模式康复训练可改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成立康复训练小组,组内学员间可通过互相交流、观察,有助于个体间功能锻炼过程中互相学习,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进而提升康复锻炼效果。
综上所述,镜像疗法+小组模式康复训练应用于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可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