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腐蹄病治疗技术研究
2020-12-28王爱萍
王爱萍
(临沭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山东临沭 276700)
1 牛腐蹄病特点
1.1 临床表现
牛腐蹄病包括急性和慢性两种,其中急性腐蹄病存在多肢同发的情况,发病后,牛患处皮肤发红、肿胀,因疼痛病牛常出现举蹄动作。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牛患处还会出现腐烂、化脓等现象,流出的脓液多伴有恶臭。发病后牛体温可上升至40℃,并出现精神萎靡、食欲降低、产乳量下降等临床症状。发病后期,患病处蹄匣角质逐渐脱落,并伴有组织坏死并发症,若病情非常严重,还可能导致病牛蹄匣彻底脱落。
慢性牛腐蹄病发病周期较长,一般在数月左右,发病后,其炎症从蹄部开始向深层及其他组织蔓延,表现为患处肿大、毛发脱落等,也可能在病牛蹄冠等位置出现瘘管。慢性牛腐蹄病为败血症的诱因,导致病牛死亡率急剧上升。发病初期,诊断过程可发现牛蹄趾皮肤红肿、发热状况,发病后期蹄部会出现大小不等的腐坏孔洞,孔洞周围组织坏死,内部有恶臭脓液渗出。部分病牛削蹄后还可观察到底部角质腐烂,并渗出黑色粘液。
1.2 发病诱因
牛腐蹄病的诱发原因比较复杂,发病季节性并不明显,但在多雨潮湿季节的发病率要更高,如牛舍内长期阴暗潮湿、活动区多积水、粪便等清理不及时、长期在泥泞潮湿的地面趴卧等均会导致牛蹄处角质受损软化,使牛腐蹄病发病概率上升。另外,养殖区域内地面发生冻结或存在坚硬物体,导致牛蹄受损,在节瘤拟杆菌、坏死杆菌、腐败梭菌等病菌的作用下,易引发腐蹄病。其中,节瘤拟杆菌是诱发牛腐蹄病的主要因素,其寄生存活时间长达数月,很难被消灭。牛腐蹄病的发生还与日常饲养管理有关,例如饲养密度过高、牛缺少活动空间、饲料营养配比失衡、长期缺少微量元素摄入等。牛腐蹄病防治过程中发现,在母牛壬辰及产奶阶段,若其发生乳房或子宫类疾病且未得到有效治疗,也会增加牛腐蹄病的发病风险。
2 牛腐蹄病治疗技术
2.1 药浴治疗技术
药浴治疗技术在牛腐蹄病治疗中的应用最为常用,其优点为治疗过程简便、作用效果明显,且治疗成本更低。在确定药浴方案时,需结合病牛实际情况及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严格控制治疗过程的规范性。常用药浴药物为10%的硫酸锌溶液,该药物中锌元素含量较高,刺激性低,治疗后不会对病牛的毛发产生明显影响。单次药浴治疗的时长不应低于1h,为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使用表面活性剂进行辅助,药浴后,病牛患处应干燥处理30min以上。
硫酸铜溶液也被用作药浴治疗的药物,其能够加快患处腐败组织的脱落、清除,促进患处肉芽生长,并发挥抑菌作用。采用该药物进行药浴时,每天1次即可,连续治疗直至病牛彻底康复。有机物会导致硫酸铜溶液的药剂活性被明显削弱,在治疗过程中需予以重点关注。另外,药浴治疗本身带有一定毒副作用,过程中需实时关注病牛状态变化,避免出现硫酸铜中毒现象。
2.2 手术治疗技术
手术治疗技术可应对发病程度较重的牛腐蹄病,确诊后若发现病牛蹄匣角质的大量脱落并有伴恶臭的脓液从腐败位置渗出,应及时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手术过程麻醉病牛趾神经,以减轻手术过程病牛的疼痛感,保证手术顺利开展。使用手术刀将病牛病灶位置的腐败结构彻底挖除,以0.1%的高锰酸钾溶液及硫酸铜溶液处理创面,彻底进行清洁消毒,使用苯酚擦拭患处后可进行包扎。若发现病牛患处已出现细菌感染症状,应及时降低其趾关节完全切除,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因细菌感染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实际工作中,可将大蒜粉调制为糊状填充至病牛患处,每天更换药物2次,连续使用7d,也可将植物油、动物油等烧制冷却后进行患处涂抹,封堵棉花并安装铁蹄。注意在手术治疗之后,应将病牛置于单独的干燥、清洁环境内饲养。
2.3 中草药治疗技术
诱发牛腐蹄病的病原因素相对复杂,如坏死梭杆菌、节瘤拟杆菌等均可能导致患处感染,若牛患病过程中接触到链球菌、棒状杆菌等,还会使病情加重,因此在牛腐蹄病治疗过程中,单一的抗生素类药物可能无法发挥出最佳的治疗效果,此时可引入中草药治疗技术,进行综合治疗。例如,可使用冰片30g、碘仿30g、青黛60g、龙骨3g、轻粉15g,混合后充分研磨,将病牛患处腐败组织清除,使用中药药粉填充后包扎。以上中药治疗配方中,龙骨、青黛能够发挥抗菌消炎、清热止痛的作用,可有效缓解病牛疼痛症状,促进快速康复。若病牛患病程度较轻,可取150g桐油加热至沸腾后,添加2g明矾,趁热涂抹病牛患处,然后使用凡士林封堵患处并包扎。另外,也可在桐油沸腾后,向其中添加50g血竭粉末,使用文火熬制成粘稠状后冷却至常温,灌满病牛患处孔洞,再使用纱布包扎,持续10d后可拆除。
3 结论
牛腐蹄病的治疗技术主要为药浴治疗、手术治疗和中草药治疗,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病牛发病情况确定,同时加强牛养殖过程的规范性,进行科学养殖,以从根源上减少牛腐蹄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