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分析
2020-12-28马宏恩
马宏恩
(河南省偃师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偃师 471900)
鸭是一种杂食性的禽类动物,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较强,是养殖行业的重点养殖对象。鸭子的毛绒可用于制作衣物,鸭身可食用,包括鸭头、鸭腿、鸭脖等等,烹饪方式不同,能够给人以不同的口感,可以说“全身是宝”,再加上养殖方式并不难,能够为养殖场带来丰厚的利润,因而鸭养殖市场火爆。然而,鸭养殖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样存在着一些风险,高传染率和死亡率的鸭疫病将直接影响养殖场的利益,造成巨大的损失,如鸭传染性浆膜炎。由此可见,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值得进行重视,接下来,本文进行具体阐述。
1 流行特点
一般情况下,在鸭的整个饲养过程中都可能会出现感染的情况,但尤其体现在2~5周龄的雏鸭身上,污染鸭群的染病率在90%以上,若鸭在染病后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治,其死亡率在80%以上。鸭传染性浆膜炎会通过接触的方式进行传播,重要传染源有粪便、食槽、垫料等,并且,该病可发生于一年四季,季节性并不明显,夏季发病率相对较少[1]。另外,鸭传染性浆膜炎容易和大肠杆菌形成混合感染,进一步提高鸭的死亡率,由于该病分布世界各地,饲料转换率降低,严重鸭养殖业的经济收益。
2 临床症状
鸭是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主要发病对象,也有部分其他禽类存在感染的可能性,患病后,鸭子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咳嗽,眼、鼻都有浆液分泌物流出,粪便稀且呈现绿色,跛行、运动失调[2]。部分病鸭会出现腹胀的情况,死前摇头、背脖、颤抖,死亡迅速;少数病鸭会在临死前出现2~3次阵发性痉挛。
3 防治措施
3.1 对饲养管理进行加强
从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特点可以看出,环境问题是主要原因之一,所以饲养员要加强对鸭的饲养管理,避免出现应激因素,提供优良的育雏环境。对雏鸭的生长环境进行通风干燥、防热防潮、对饲养密度进行合理控制,同样的,鸭舍也要保持卫生,勤打扫、清除粪便、保持干净整洁[3]。若采取地面育雏方式,及时更换垫草尤为重要,准备好饲料用具,如料槽、饮水器等,并进行消毒处理。同时,天气、湿度也是饲养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避免雏鸭遭受雨林、暴晒等伤害,在饲养方面,饲料品质也需要注意,尤其是在蛋白质含量提升上,多喂养鸭精细料,并做好适当微量元素的供应工作,以保证雏鸭的健康成长,避免营养不良等情况的出现,提高其免疫力,最终达到降低患病率的目的。另外,无论外界环境发生如何的变化,鸭舍内部的温度与湿度都应当保持其适宜性、合理性,增强幼鸭的运动,提高其体质。
3.2 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如红霉素、庆大霉素等)的使用确实能够起到极为可观的预防效果,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对抗生素的剂量进行合理控制,避免因抗生素过量导致鸭疫巴氏杆菌产生抗药性。并且,在抗生素投入使用之前,需要进行抗敏实验,进一步提高所用抗生素的针对性,根据实验结果及时更换,有效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果。另外,往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磺胺二甲基嘧啶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方式,连续添加3天,保证预防效果。
3.3 将消毒接种工作落实到位
在鸭养殖行业中,消毒接种工作是预防鸭患上传染性浆膜炎的一种极为有效措施,有着阻止疫病发生和蔓延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对鸭经常活动的相关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非常重要。在疫苗接种方面,我国已经成功研发出传染性浆膜炎铝胶疫苗,为7日龄的雏鸭进行免疫接种,能够对其免疫保护至4周龄,首次免疫接种1~2周后,可通过再次免疫接种的方式加强免疫效果。
3.4 药物治疗
针对已经发病的鸭群,可在饲料中掺入(10%)阿莫西林进行治疗,每50kg的饲料中可加入100g,连续掺入3d,治疗效果较为明显。若病鸭出现异常高温的情况,可对其使用禽温热毒消肿药剂,以达到清热消毒的目的,同时还可有效抑制疫病的进一步蔓延。若病鸭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除了在饲料中掺入药物之外,还可以将药物掺入至水中;注射抗生素也是一种有效治疗的方式,选取庆大霉素肌肉注射,用量为4000~8000单位/kg。另外,链霉素、青霉素也是可供选择的抗生素,雏鸭肌肉注射用量为5000~10000单位/kg、中幼鸭肌肉注射用量为40000~80000单位/kg[4]。
4 结语
综上所述,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分布较广,无明显季节性,有着高染病率和死亡率。因此,鸭养殖场需要提高对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重视程度,做好防治工作,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病率,提高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