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犊牛腹泻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2020-12-28李璟
李 璟
(海南州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青海共和 813099)
犊牛腹泻病,属于牦牛犊牛的常见病,为能够更加有效的防治腹泻病,需把握牦牛犊牛病腹泻病的发病原因,以便于能够针对性的开展相应防治工作。对此,深入研究牦牛犊牛病腹泻病的病因和相应防治措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1 发病原因综合分析
1.1 自身因素
1.1.1 消化系不够成熟
刚出生牦牛犊牛,消化脏器各个组织还不够完全,完整消化系并未形成。养殖期间,牦牛犊牛能够成功的过渡较为关键。牦牛犊牛病腹泻病,大部分是因乳汁摄入量大,且并未有效利用这些乳汁,以至于对肠道功能正常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乳汁快速的在牦牛犊牛肠道内部发酵,为致病原的生长提供能源,以至于腹泻病病发[1]。
1.1.2 免疫力弱
牦牛犊牛刚出生后,免疫力相对较弱,抵抗外部致病原主要能力均源自于它们自母体中所获取免疫球蛋白。若无法确保牦牛犊牛能够及时吃乳,妊娠母牛的乳汁内免疫球蛋白含量较少,则刚出生的牦牛犊牛极易因感染而病发腹泻病。
1.2 感染因素
牦牛犊牛因致病菌性感染所致腹泻病以寄生虫、病毒、细菌这三种感染为主,详细分析如下:
1.2.1 寄生虫
牦牛犊牛病发腹泻病常见的寄生虫以绦虫、球虫、蛔虫、隐孢子虫为主,这种寄生虫不但会对牦牛犊牛产生危害,更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在临床上,在感染了寄生虫之后,牦牛犊牛的腹泻症状会较为强烈,且日渐消瘦,在腹泻当中还夹杂着未消化凝乳块与血液黏膜,所排出的粪便十分恶臭,一旦发病,则牦牛犊牛在患病不久便会死亡。
1.2.2 病毒
牦牛犊牛病发腹泻病常见性致病原,以轮状病毒、黏膜病毒、冠状病毒为主,病毒感染所致牦牛犊牛病发腹泻病,往往有着极高死亡几率。目前在兽医临床上并未针对性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也往往不够理想化,通常是在还来不及救治的情况下,牦牛犊牛就已死亡。
1.2.3 细菌
牦牛犊牛病发腹泻病常见性致病菌以芽孢杆菌、梭菌、链球菌、弯曲杆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为主,在牦牛犊牛胃肠道或者是周边环境当中往往会潜伏着致病菌,大部分菌群均是常在性菌群[2]。牦牛犊牛自身具备较强的抵抗力情况下,致病菌的致病性一般不会有明显表现,牦牛犊牛自身抵抗力若逐渐减弱,则会促使致病菌快速繁殖和生长,大量的毒素便会产生,会有腹泻症状出现。
1.3 环境因素
牦牛犊牛的日常养殖环境、卫生状况等,往往与腹泻病有着关联性。牦牛犊牛的生存环境若阴冷潮湿、通风不畅、光照度不足、消毒工作做到不够彻底、堆积大量粪便等,均会导致大量的微生物滋生出来,对牦牛犊牛自身的健康十分不利,以至于腹泻病实际发病率相对较高。饲养用具卫生与否,也会牦牛犊牛的健康生长有着直接影响。牦牛犊牛自出生过后,如果不注重消毒处理妊娠母牛的乳房与躯体,则牦牛犊牛所采食乳汁便会不干净,饮水槽和饲槽内若进食一些不干净的水或者饲料,则牦牛犊牛进食渠道内会有摄入大量的微生物,导致牦牛犊牛机体有腹泻症状出现。
2 有效性防治措施
2.1 有效预防措施
2.1.1 重视定期体检
管理者需定期检查牦牛犊牛的身体状况,若检查期间发现生牦牛犊牛的身体有异常症状出现,务必及时给予相应治疗,做到提早根治,避免病情逐渐恶化。生牦牛犊牛在病发腹泻后,应及时做好隔离工作,对病牛实施隔离治疗,避免传染给其它健康的牦牛犊牛。
2.1.2 定期接种疫苗
母牛妊娠的晚期,管理者可开展免疫预防工作,对牦牛犊牛实施疫苗接种和驱虫处理,如驱虫治疗、接种大肠杆菌和冠状病毒的疫苗,确保牦牛犊牛自身免疫力得以增强,避免牦牛犊牛遗传了母牛体内寄生虫,避免牦牛犊牛病发腹泻病。
2.1.3 做好日常管理
对于牦牛犊牛的腹泻病有效预防,日常管理必不可少,要求管理者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创造卫生的饲养环境。对于牛舍内尿液、粪便等,务必做到及时彻底的清理;垫草需定期更换;定期消毒处理饲养环境;犊牛舍消毒处理后需空置2~3周之后,才可入住;二是,喂养初乳。初乳,可谓是刚出生牦牛犊牛的血液内免疫球蛋白最为主要的来源,较少免疫球蛋白含量,会促使生牦牛犊牛自身免疫力较弱,极易受病毒和细菌等感染。故管理者务必高度重视起母牛管理,母牛喂养新生牛的初乳,出生后11h之内为最佳的时间。
2.2 有效治疗措施
管理者需细致的观察病牛症状表现,分析引发腹泻病主要原因,给予病牛针对性的抗菌治疗。因肠道感染寄生虫所致腹泻病,则给予病牛打驱虫剂或者吃驱虫药治疗,例如实施取0.2mg/kg·w伊维菌素实施颈部皮下的注射治疗,用氯硝硫氨或吡喹酮口服;因病毒或者病菌感染所致腹泻病,可注射或者服用药剂,如取0.1~0.3g/kg磺胺咪+白头翁,3次/d[3];此外,还可适当给予病牛补液治疗,需结合病牛脱水症状轻重,合理的调配葡萄糖和生理盐水的注射用量。
3 结语
从总体上来说,牦牛犊牛病发腹泻病的原因以自身因素(消化系不够成熟、免疫力弱)、感染因素(寄生虫、病毒、细菌)、环境因素为主,需通过重视定期体检、定期接种疫苗、做好日常管理、抗菌治疗等各个方面妥善落实腹泻病的有效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