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州直肉牛常见病及其防治调查
2020-12-28陈湘荃
陈湘荃 李 静
(伊犁师范大学生物与地理科学学院,新疆伊宁 835000)
伊犁州直是伊犁河谷地区的重要畜产品基地,其中肉牛业是目前畜牧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也是伊犁畜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朝阳产业[1]。健康养殖是伊犁肉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点。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以及伊犁河谷旅游业的不断升温,活畜及畜产品的流通将更加频繁,各种动物疫病的发生风险也将会出现上升趋势[2]。本文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查阅等方式对伊犁州直肉牛常见病及疾病防治中存在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1 调查过程
1.1 调查对象
先后走访了昭苏、尼勒克、巩留、霍城4个县8个乡镇,调查对象为规模肉牛养殖场和肉牛养殖散户,包括农区肉牛育肥户、牧区母牛及架子牛养殖育肥户,主要牛品种为新疆褐牛、西门塔尔牛及其各类杂种牛。
1.2 调查方法
询问各县、乡、村、肉牛养殖场畜牧兽医技术人员、饲养员和养殖户本人,查阅了寻访兽医的病历档案,了解常见病的种类、病程特征、治疗与治愈等情况。
2 伊犁州直肉牛常见病
2.1 布鲁氏杆菌病
简称布病,是一种细菌性传染病。该病多发时间为11月~3月,一般怀孕后2~5个月流产较多,因布病引起的流产率约在0.1~0.2%。布鲁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病,主要侵害的是动物生殖系统,导致母牛不孕不育,严重的可以导致流产。孕牛流产前,有精神沉郁,食欲减少,起卧不安,阴唇肿胀等症状[3]。布病是影响新疆肉牛产业和畜牧产业的其中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且其治疗效果并不明显,最好的防治措施是在疾病出现之前就扑杀,避免感染健康牛群。目前各级兽医技术人员都采取定时定群抽检布病检查,并保证布病疫苗的接种。
2.2 皮肤疥癣病
多发生在12月~5月期间,散发或爆发式流行,感染牛是主要的传染源,可通过皮屑接触传染健康牛和人,病程长,很难根治。发病初期病灶较小,逐渐向四周扩散,主要在头、颈部出现同心圆状的结节,严重的牛会遍布全身。病牛会发痒,四处摩擦,食欲不振,消瘦。调查发现,该病与牛体不洁、饲养密度大、不进行牛群药浴、棚圈不定期灭虫消毒有关。病牛应立刻隔离,及时治疗,但在春季放牧牛群中依然可以看到病牛,这就导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时达到30%。
2.3 瘤胃弛缓和瘤胃臌气
瘤胃弛缓是瘤胃内的食物运转迟滞而引起的一种消化不良综合症。表现为进食迟缓或拒食,反刍停滞,精神沉郁,便秘且瘤胃臌大,慢性牛只反复发作,日渐消瘦,这种消化疾病在一年四季均有发生。饲料单一、饲料品质较差、误食塑料、饮水不足、长期不运动、棚圈阴湿不见阳光等各种原因,都可能引发瘤胃弛缓。据研究,是由于瘤胃神经兴奋性降低,肌肉收缩减弱,致使瘤胃功能下降[4]。病症不重的病牛绝食1~2d,让其缓慢运动即可;兽医治疗一般静脉注射促反刍液,严重病牛进行洗胃。
瘤胃臌气是由于进食了过量的青贮饲料,造成瘤胃内酵解产气增大,而排气障碍引起瘤胃急剧膨胀。有经验的养殖户发现病牛臌气,会抬举牛头,人工按摩瘤胃或把木棒涂油给病牛衔在口内,促进瘤胃蠕动和排出气体,兽医也会采取及时穿刺瘤胃放气。放牧季节大多因为在春夏季节采食了过多青草或误食有毒植物,农区育肥常因采食大量发酵饲料或发霉、变质草料。
2.4 犊牛腹泻
犊牛腹泻在规模养殖场和散户养殖中均有一定发病率,集中发生在入冬时节。病牛主要是1月龄以内的犊牛,粪便为黄色蛋花样稀粪或绿色水样稀粪,有腥臭味;患病犊牛精神不振,虚弱,后期体温升高,排泄物中有暗红色血块,抗生素治疗没有明显效果,死亡率较高。曹斌斌等人进行病料检测认为,犊牛腹泻主要由致病性大肠杆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发的混合感染。调查发现,犊牛腹泻后及时肌注抗生素,连续3d采取补液、收敛止泻、抗菌治疗,同时要精细管理,勤换垫草,使圈舍清洁干燥,采取防寒保暖措施,犊牛可病愈恢复。犊牛腹泻容易受饲养管理、地理、气候等各种环境影响,对症治疗虽能取得一定效果,但病死情况依然有发生,也影响犊牛的后期生长发育。
除以上五种常见病,胎衣不下、不孕、子宫炎等繁殖疾病也有发生;春夏、秋冬交替时节,肉牛容易出现感冒症状,大多经抗菌、消炎处理后病症可得到缓解[6];肉牛长途运输中,若饲养管理不当也易发生运输应激综合征;炎热夏季降温不够,会发生热应激综合征,这些也在肉牛养殖中比较常见。
3 肉牛疾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3.1 养殖户不重视肉牛养殖的疾病防控,在科学防控和具体措施上明显不足
伊犁河谷区域养殖的主要肉牛品种是新疆褐牛、西门塔尔牛及其杂种后代,这两种牛一般经过放牧拉架子,运动多,对环境适应性和抗病能力都较强,发病率要低一些,因此农牧民从思想上、行动上对疾病预防不重视。规模牛场和舍饲育肥户在人员消毒、生产用具消毒、饮水消毒、粪污发酵消毒、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等方面既缺乏常用消毒知识,也缺乏消毒设施设备,难以做到全方位的防病、控病。
3.2 防疫体系建设滞后,乡村兽医技术力量薄弱
伊犁州直四级动物防疫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疫病防治设施设备比较落后[1]。基层畜禽动物防疫面广量大、任务重,基层兽医部门防疫员队伍不稳定,兽医技术人员素质不高,技术力量薄弱,诊、治技术水平较低,缺乏确诊和快速诊断技术;缺乏经费,对肉牛常发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不足,存在兽医技术人员少、有效药品少的现象;缺乏系统、全面的处理程序来支撑肉牛疾病控制体系。
3.3 肉牛养殖方式落后,营养不均衡、管理不精细普遍存在
分散饲养依然是伊犁州直肉牛养殖的主要模式,有充分利用自产粗饲料,饲料和人工成本低,繁殖管理细致等优点。但分散养殖的养殖户很多年龄大、文化程度低、观念陈旧,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自觉性差,这就决定了他们固守旧的养殖习惯,在饲养管理方面缺少采用新方式和新技术的愿望。加之肉牛养殖环节利润低、周期长等因素影响,使肉牛饲养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养殖标准化、科学化推进缓慢,普遍存在肉牛饲养中营养不均衡、管理不精细问题,这也是一些常见病的根源。
4 结语
肉牛疫病防治依赖于从营养、药物及生物预防、精细化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防疫防病。传染病要实行“预防为主,防重于治,不留后患”的方针,要加强防疫体系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使定期检疫和进行防疫注射成为疫病防控的重要技术;加强疫病防控的宣传与培训,建章立制,把定期清除垃圾、粪便和进行无害化处理、定期消毒等作为规章制度成为疾病防控的辅助措施;坚持均衡日粮,精细管理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积极推动养殖方式的转变,提高肉牛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