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生态养殖小区集聚式规模饲养的实践与探索
2020-12-28覃彪
覃 彪
(石岗乡人民政府畜牧兽医站,重庆 404615)
在生猪养殖发展中,生态养殖小区是重要发展模式,其主要是指在特定地块,按照建设标准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转变以往的散养模式。通过建设养殖小区能够缓解养殖生产和环境治理的矛盾,同时还可以节约养殖资源和土地资源,有效防治病虫害,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以及居住环境,推动行业发展具有关键价值。
1 统一规划
1.1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养殖小区建设的物质支撑,统一基础设施规划是实现规模饲养的关键举措和首要条件,首先,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立足于当地生猪养殖的优势和特点,全面落实基建规划,合理分配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加强小区基础建设工作;其次,对于养殖小区中最基本的设施,包括水电、防疫屏障、粪污治理、栏舍、小区道路等设施,要形成既定的标准,秉承“生态化”建设理念,确保各项设施符合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最后,合理划分养殖用地,实现土地利用和小区规划的合理衔接,缓解用地难的情况[1]。
1.2 小区用地
散养模式占用了农村地区大量的土地,是导致用地紧张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养殖小区用地规划中,当地政府要实行统一规划。首先,引导和鼓励散养户合理承包土地,利用当地的林地资源,将养殖小区建设在林区中,可以利用树木充当防疫屏障,还能够发挥植物资源消化和吸收生猪粪污的作用;其次,积极尝试新型的养殖小区发展模式,例如在山林中建设养殖小区、在沼地附近建设养殖小区,不仅可以起到节约土地资源的作用,还能够为推广牧沼结合、林牧结合等新型养殖模式奠定基础,实现养殖小区和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协同进行;最后,根据生态养殖的特点,小区用地要远离居民集中区、工业污染区以及交通要道,避免影响猪肉品质。
1.3 区域规划
养殖小区内要设置各个功能区域,区域之间互不影响,促使生产有序化。首先,对于新建的养殖小区要合理划分各个功能区域,例如生产区、生活区、隔离区等,并且根据生产需求对功能区域进行细化;其次,对于已经形成一定基础和规模的养殖小区,要基于生产需求下适当的扩建,完善和改进环保设施和防疫设施,促使养殖小区基础建设符合生态养殖的标准,按照既定的技术要求采购养殖设备,小区内做到清洁生产、规模饲养、人畜分离。
2 加大投入
2.1 专项投入
由于养殖小区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撑,当地政府可通过专项资金的形式加大投入,用于扶持散养户从以往的散养模式向养殖小区模式转变。
2.2 基建投入
基础设施是养殖小区的物质支撑,当地政府要注重在基建方面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将公共基础设施纳入到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内容中,进而缓解建设养殖小区的资金压力。
2.3 农户补贴
为了调动散养户参与养殖小区的热情和积极性,当地政府要按照饲养量进行补助,促使散养户向小区集聚。同时,鼓励散养户拆除旧栏舍,并且给予拆除经费补助,降低散养户的经济损失[2]。
3 强化引导
3.1 政策扶持
想要充分发挥养殖小区的辐射作用和集聚作用,当地政府要在政策层面给予帮扶,首先,当地政府可通过资金帮扶、信贷扶持、技术援助以及公共服务等多项政策措施,调动养殖户参与养殖小区的热情和积极性;其次,鼓励当地的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主动尝试不同的发展形式,例如“农户+中介组织”、“农户+龙头企业”等,给予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调动当地龙头企业参与养殖小区的积极性;其次,支持和鼓励散养户自由合作建设养殖小区,按照既定的标准和要求,扩大生猪生产规模,实现生产的规模化转型[3]。
3.2 技术援助
在建设养殖小区中,需要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但是当前由于散养户在技术方面存在一定不足,相关部门要注重加强技术援助。首先,为了优化生产效能,可以在小区中建设沼气配套设施,在改善养殖环境的基础上,还能够为居民生活提供能源;其次,定期组织养殖小区内的工作人员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内容要涉及生猪养殖的各个方面,提升养殖人员的知识水平;最后,定期组织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到养殖小区中进行一线技术指导,将先进的技术带入到基层中。
3.3 定点辐射
为了让广大散养户认识到养殖小区的优势,当地政府可通过建设一批示范点的方式,发挥定点辐射的作用,在当地形成规模效应。首先,科学选择示范点,建设一批标准化、高起点的养殖小区,带动散养户摆脱散养的固化模式;其次,组织附近的散养户参观养殖小区,并且对存在建设困难的小区给予扶持,帮助其摆脱困难,向标准化小区转变;最后,由已经建成的标准小区派遣技术人员,帮扶新建的养殖小区,在防疫、管理、生产等方面给予指导,促使散养户切身体会到集聚式饲养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4]。
4 结语
随着生猪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往的散养模式已经逐渐被时代淘汰,加速建设养殖小区、实现集聚饲养,可以有效避免环境污染,提升养殖效益,对推动行业的生态型转变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