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2020-12-28邢清华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办学校企区域

邢清华

新常态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邢清华

(天津职业大学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天津 300410)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紧密对接、联系密切的高职教育赋予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分析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提供政策保障、加强社会培训、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实体化职教集团等新常态下推动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常态;高职教育;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等新特点,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1]新常态意味着新变化,也意味着新挑战,对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紧密对接、联系密切的高职教育来说,更是赋予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国发〔2019〕4号)等文件的出台以及“双高计划”的实施,为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规划了实施路径。面对新常态,高职教育要找准发展定位,主动担当作为,进行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改革创新,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一、新常态下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协同发展

(一)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引领高职教育变革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2]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前景一直引领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变革,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直接影响了高职教育的结构规模。高职教育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诞生和发展的,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是高职教育兴起和发展的驱动力。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为高职教育提供资金支持、实习岗位、就业机会、机制保障等,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办学方向、专业设置、育人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也会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新常态,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新的特点、机遇和挑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涌现,必然要求高职教育抓住机遇、积极改革、创新发展,要以区域经济的产业布局为依据来调整区域高职教育的布局结构,要以区域经济发展层次为根本来确立人才培养方向,要以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为依据来调整专业学科结构,准确对接区域特点和发展战略,合理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及时对接新兴技术和新兴业态,培养出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有力推进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协同发展。

(二)高职教育服务于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高职教育为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做出了重大贡献。一是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通过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基本现状、产业布局、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3],结合学校情况积极探索紧贴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途径,增加了区域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了区域人才综合素质,改善了区域人力资源结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提供了最新的相关科研成果。高职院校通过自主研发、与行业企业联合攻关、向专业机构提供技术咨询等方式将最新的相关科研成果提供给行业企业,并有效转化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力,真正提升了区域技术应用水平。三是提供了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高职院校通过对企业在职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有效提高了区域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在我国,政府是地方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在推动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提出,加强中央部门的政策联动和制度协同,强化地方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改善办学条件,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见,政府对于高职教育发展非常重视,但也存在对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保障机制缺失等问题。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利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新形势下,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经费、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引进激励、校园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都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近些年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地方政府经济能力有限,使得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与其快速发展相比仍显不足。[4]二是保障机制缺失。地方政府没能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主要表现在:尚未制定具体的相关政策来支持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没有建立协调高职院校和区域行业企业的信息平台,对校企合作的推动和指导不够,对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等。

(二)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先行先试,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指出“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由此可见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办学的重要性以及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于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重要性。

新常态下,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办学的积极性不高,在校企合作中发挥办学主体作用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认识不够准确。一些企业认为自己和高职院校分属于不同的组织,分别有不同的利益追求和发展目标,不能清楚认识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不愿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投入人力、资金和设备。二是参与高职教育办学的动力不足,合作内容不够全面深入。当前,企业主要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在文化渗透、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参与的不够全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参与的不够深入。

(三)高职院校服务意识不强

一是主动服务区域经济意识有待加强。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要通过培养人才、技能培训、科研成果转化等方式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但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深刻,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不强,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不高。

二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有待提高。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努力提高育人质量,但一些高职院校依然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办学定位不准确、办学特色不突出、培养模式不创新、管理机制不健全、保障体系不健全、专业设置同质化和目标结构单一化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都使得学科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精神等方面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脱节,从而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

三是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有待提升。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整体科研水平明显提高,涌现出大量的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但也存在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科研成果转化周期较长、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等问题。可见,高职院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尚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新常态下推动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供政策保障,完善高职教育机制建设

相对于普通本科教育而言,高职教育在技能训练、师资培养、设备条件等方面需要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使得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成本普遍高于普通本科教育。为推动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政府层面要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作为保障,通过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出台相关制度法规等途径不断完善高职教育的机制建设。

1.加大经费投入

一方面,要提高高职教育生均拨款。《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提出要进一步巩固完善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目前,政府对于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总体低于本科教育,各地高职生均经费标准普遍低于普通本科院校,经费投入不足仍然是影响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政府要按照加大投入、总体设计、科学分类、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完善高职教育财政投入机制,继续加大公共财政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财政、教育等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要密切配合,加快研究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的核定办法,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发展动力。

另一方面,要构建高职多元化的投资体系。政府要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办高职教育,坚持以政府财政投资为主、以市场为导向优化教育资源为原则,构建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投资机制,以及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高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整合社会财力资源,形成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格局,不断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渠道的多元化,从而保障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

2.出台地方法规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了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实施及其保障条件等方面的内容,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2019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修订草案新增了国家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制度、国家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国家建立技术技能大师制度等新形势下促进、规范、保障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条款。2015年3月,《贵州省职业教育条例》正式施行,这是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的首个职业教育地方性法规,为贵州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地方政府要在落实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有关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尽快出台有利于当地高职教育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性政策制度、相关管理办法等,以促进区域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二)加强社会培训,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

通过开展社会培训来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技能水平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人才的有效途径,更是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具体来说,高职院校要以树立服务意识为根本、以完善培训体系为主体来推进社会培训的开展。

1.树立服务意识

高职院校要继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树牢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积极推动高职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按照服务全局、回应社会、推进改革、体现创新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开展社会培训,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精准对接的社会培训服务体系。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技术的日新月异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高职院校开展高水平的社会培训工作提供了动力与源泉。面对百万扩招带来的生源多元化和广泛的社会培训需求,高职院校要在调查分析区域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以参加社会培训的受教育者为核心,并从受教育的需求辐射到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逐步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及时对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培训,助力全民终身学习,助推区域学习型社会建设。

2.完善培训体系

高职院校要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培训体系。一是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面向不同的培训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并且不断扩大培训对象范围:向大中专毕业生开展新员工岗前培训及创业培训,向新生代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职场竞争力;向企业内部员工开展在岗职工素养培训,向城镇失业人员进行职业转换培训,以提升他们的岗位适应能力。二是体现培训的灵活性。在培训方法上,要突破传统的全日制教育授课方式,采用校企合作、订单培训等与企业紧密联系的模式,把培训者劳动、生活的全过程作为培训和学习的大课堂,可以将社会培训工作拓展到工地、企业,进行集中培训[5],将校外培训与校内培训有机结合。在培训时间上,要以培训者的业余时间为主开展培训,通过远程网络教学、移动互联网等新途径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来丰富培训过程。三是保证培训的实效性。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教职成〔2019〕6号),指出“试点院校要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要求和相关专业建设,改善实训条件,盘活教学资源,提高培训能力。”高职院校要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计划,以工作实践为基础确定培训内容,与企业合作开发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岗位技能培训包”等培训项目,在完善一体化“双证书”培训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X证书培训体系,实施高质量职业培训。

(三)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深化校企合作

深化校企合作是推动新常态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要以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作为深化校企合作的价值取向,以与企业合作共创产教融合型企业为促进校企合作的助推器,以区域产业集聚的主体结构和覆盖的领域为实践校企合作的主要依托。

高职院校可以联合行业企业和其他院校形成校企合作联盟,对接产业、依托行业、合作企业,积极探索经济新常态下资源共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深入调查和研究区域内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岗位,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研项目等方面形成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走开放办学、协同育人、共谋发展的校企合作特色之路,有效提升高职教育面向市场、服务发展、推进转型的能力,真正提升人才培养规格以及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大量的本土化、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大幅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水平。

2.强化师资队伍

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教师〔2019〕6号)指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优化专兼职教师队伍结构,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要着力培养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队伍,建立完善的“双师”队伍建设标准和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

一方面,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让教师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企业文化、管制制度以及不同岗位的用人标准,及时了解最新的生产技术、产品和产业发展等情况,以更新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丰富其实际操作经验,为培育行业有权威的专业群带头人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兼职教师聘用、考核、评价机制制度,注重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面向社会聘请企业的技能专家、技术人员担任社会培训教师,以使培训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形成校企双向流动、优势互补,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

同时,要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和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将中国传统文化、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企业家精神带到课堂上、融进教材中、深入学生心里,实现高职毕业生整体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育人目标。

(四)构建实体化职教集团,助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当前,很多地方政府和高职院校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建的实体化职教集团办学模式。在开展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要通过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健全内部运行机制等途径,保障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畅通,形成兼具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功能的突出区域特色的实体化职教集团模式,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培养和输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1.资源共建共享

职业教育集约化的规模效益产生于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职业教育集团内部学校之间彼此相连的格局和开放的结构为优质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从职教集团的资源共建共享的主体角度来说,包括学校与企业之间、同类型学校之间、高职院校与中职院校之间以及其他主体之间;从职教集团的资源共建共享的内容方面来讲,涵盖实习实训基地、教学设备、优秀师资、教材课程、科研项目、技术成果、办学经验、管理机制等全方位的内容。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交叉汇聚和协同创新,积极建设大数据中心,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升资源使用效益,使集团内各主体之间的共建共享内容通过数据平台真正能够随时、随地、随人的共建、共管、共用,着力打造开放式、一站式、移动型、智能型、科学化、现代化的职业教育集团。

2.健全运行机制

健全运行机制是职业教育集团高效运行、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建立与教育规律相符合、与经济新常态特点相适应的长效运行机制,包括协调机制、激励机制、监控机制、评价机制等,以确保集团化办学科学、有序、规范地开展。协调机制旨在通过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以签订协议或备忘录等方式明确集团各成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使行业、企业、学校各主体之间形成互利互惠、稳定持久的合作关系。激励机制是政府从集团办学的实际和需要出发,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以拓展职教集团办学的发展空间,包括引入市场导向的新体制以优化职教集团办学的资源配置等。监控机制是根据职教集团的办学目标,制定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形成完善的集团化办学质量管理体系。[6]评价机制是根据监控办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对照评价标准进行客观、全面、科学的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及时反馈给利益相关主体,使其适时地调整办学行为以达到职教集团的办学目标。

[1]雷久相,郭广军,欧阳波仪.湖南高职教育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9(3):12-19.

[2]易小芳.新常态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5(27):9-13.

[3]李海宗,梅婷.以区域经济为指引构建浙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8(24):13-15.

[4]张海娟.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24):39-43.

[5]常兴华,尹力卉.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8):45-48.

[6]石伟平.境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经验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8(33):44-45.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under the New Normal

XING Qing-hua

Under the new normal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facing new task and new requirement, which has already had close connection and cooperation with regional economy.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under the new normal, including providing policy guarantee, strengthening social training, deepening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constructing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entity.

new norma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gional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2020-03-11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JA170314)

邢清华(1987-),女,天津市人,天津职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

10.13685/j.cnki.abc. 000487

G712

A

1671-9255(2020)02-0066-05

猜你喜欢

办学校企区域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分割区域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区域发展篇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