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专业文化建设路径探讨
2020-12-28石建宇
石建宇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专业文化建设路径探讨
石建宇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0)
当前,文化在高职专业建设中的缺位已成常态,失去“文化”的专业,很难培养出深具人文精神和职业精神的高素质职业人才。如何在“双高计划”背景下,以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为契机,加强专业文化内涵建设,提升“文化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值得思考。从“引领性”“融合性”“传承性”“创新性”等四个维度,展开对专业文化建设路径的探讨,以期能为丰富专业文化内涵,强化专业文化育人实践提供借鉴。
“双高计划”;专业文化;建设路径
专业文化作为“高职专业的灵魂”[1],是高职专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高职院校开展的诸如“重点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等专业建设指标更多的是关注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实验实训条件等显性人才培养要素的建设。作为隐性人才培养要素的专业文化似乎没有占到其所应有的位置,且常常被忽略,以至于专业办学条件优越了,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提升了,人文精神和职业精神却有没落嫌疑,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职业迁移能力不强、创造力不足等问题逐步显现。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下文简称“双高计划”),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如何在“双高计划”背景下,以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为契机,加强专业文化内涵建设,提升“文化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值得思考。
一、高职专业文化内涵分析
目前,针对高职专业文化的研究已取得部分成果,研究学者根据各自的研究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张玲以大文化概念为视角,认为专业文化“是在长期专业发展的实践中积淀和提炼的、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具有专业特征和时代精神的一切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2];林润惠等以校园文化概念为参照,认为“专业文化是指以专业或行业为主线,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发展出来的多种生产与应用,并成为相对独立、有影响的专业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与心态文化的总和”。[3]从以上学者对专业文化内涵的表述可看出,专业文化隶属于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性特点。在内容上,它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在功能上,它体现出对专业师生的价值标准、思维特征和行为风格等自觉形成的重要作用;在形式上,它表现在专业师生的观念与行为、专业办学的制度以及环境等方面。同时,专业文化作为高职文化的子系统,也体现出“高”与“职”的两个特点。“高”意味着大学精神的存在,“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在其长期教育实践中积淀的稳定的心理定式的精神状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要求高职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但“并不排斥高职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一种形态而应具备的大学精神的特质”。[4]25毕竟大学是以育人为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第一要义。学生接受专业教育,不只是学技术、学技能,最重要的是人格素质的培养、价值观念的树立、思想力的锻造和眼界的开阔等,由此,专业文化之“高”,凸显的是以大学精神为魂的“高”。“职”则意味职业文化的融入。在校企合作的高职办学模式下,专业需要融入职业和企业文化的精髓来补充和丰富专业文化的内涵,以提升学生对社会和职业的适应性,达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双高计划”对专业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双高计划”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旨在打造职业教育的‘中国标杆’‘中国方案’”。[5]“双高计划”中出现的“引领”“融合”“传承”“创新”等高频词凸显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的重要特点,也对专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引领”是要求“双高”项目校要在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引领“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专业建设旨在“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其中“标准(课程标准、专业标准、教学标准等)”和“教师队伍”建设是重点,这就需要在专业文化建设中着重开展与专业“引领”作用发挥相匹配的“标准文化”和“教师文化”建设。“融合”在“双高计划”中着重体现于“产教融合”。从专业文化视角看,“产教融合”要求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将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相贯通,形成企业化的专业文化,实现具有“企业精神”的职业人才培养。“传承”在“双高计划”中包括“工匠精神”“民间技艺”等的传承,本身属于文化传承的范畴。文化传承是专业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专业文化建设应该以传承为基础,继而创新发展。“创新”是高职发展的不竭动力,“双高计划”中特别提到要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要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要“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这就需要各专业打造富于创新力的团队,实施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实现创新发展,专业创新离不开文化的创新,加强专业文化的创新性建设势在必行。
三、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路径分析
“双高计划”中出现的“引领”“融合”“传承”“创新”等高频词在凸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重要特点的同时,也是对专业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下面就从专业文化的“引领性”“融合性”“传承性”“创新性”等四个维度,展开对专业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一)专业文化的“引领性”建设
根据“双高计划”,专业文化的“引领性”建设主要体现在“标准文化”建设和“教师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1.“标准文化”的建设。“双高计划”强调“标准”的开发与应用,提出要“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专业文化对专业师生的价值标准、思维特征和行为风格等自觉形成的重要作用,让标准成为一种文化,是标准开发与落地的重要途径。标准文化的建设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将标准化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融入专业精神文化建设,通过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开发标准”“示范标准”“落实标准”“完善标准”等活动,让“标准”入脑、入心,也让“依标准教学”“依标准学习”成为师生在工作和学习中自发遵守的行为准则,最终建构起以“标准”为特色的专业精神文化;二是将专业师生群体标准化意识的培养融入专业物质文化建设。“建设优秀的专业物质文化就是要创造条件……让专业文化气息弥漫在专业所辖的每个物理空间”[6],可以以“专栏”的形式,在教室、实训场所、宿舍等场域和入学手册、学生版人才培养手册、作业本等学生学习材料上,进行职业标准、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标准等的展示,也可以以数字博物馆形式,对“标准”的发展、变迁予以呈现,营造一种“标准文化”环绕的物质环境,让师生涉足的区域都能为“标准”而“说话”。
2.“教师文化”的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在专业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双高计划”提出要“以‘四有’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高水平双师队伍成员构成是多元化的,他们有着不同的专业经历或工作背景,产生了不同的职业价值观,要使他们达成以“四有”为标准要求自己、以“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标准培养人才的共同愿景,形成凸显群体规范和价值体系的高水平双师队伍文化。教师文化建设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打造“四有”标准的自我发展文化。可以通过定期举办“道德讲堂”“师德报告会”“专业沙龙”等师德教育和专业能力提升活动、创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各种优秀教师团队等方式,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氛围,形成教师自我发展的文化;二是打造“工匠精神”引领的师道文化。师道是“以教师为象征的某种价值和理想”。[7]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始终以“工匠精神”培育与传承为价值引领,“双高计划”提到要“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从师道上讲,教师要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必须自身有着对“工匠精神”的价值和理想追求,要以“诚信”塑造“匠德”,以“好学”塑造“匠心”,以“尚实”塑造“匠行”、以“崇业”塑造“匠道”,以“求精”塑造“匠术”,在传道授业中,以自身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工作精神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形成“工匠精神”引领的师道文化。
(二)专业文化的“融合性”建设
专业文化的“融合性”建设主要体现于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建设企业化的专业文化。从组织文化视角看,专业和企业各自属于独立的“社会性组织”,具有各自的文化系统,拥有内部共同的价值观和共有的信仰。要将“产教融合”推进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层面,需要加强专业文化的“融合性”建设,将凸显企业特点的文化元素融入专业文化,形成企业化的专业文化。开展企业化的专业文化建设,一是要保持专业文化的开放性。专业与企业合作实施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创新,必然会带来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专业在不断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的过程中[5],也必然会有新的价值观念产生,这就要求在专业文化建设中敞开胸怀,不断地批判、吸收,丰富、完善自身。二是要畅通企业文化的融入渠道。企业文化的融入可以通过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等多个渠道融入。在专业精神文化建设中,可通过校企共育的教育教学活动、企业实践活动等途径将企业精神、宗旨、目标使命、经营理念、形象标志等企业内涵文化融入,打造体现企业化的专业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专业制度文化建设中,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文化的设计与实施,将企业要求的职业精神、职业标准、规章制度、行业规范等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管理的各环节,建立起企业化的专业制度文化,使专业师生能在具有企业内部管理的氛围中进行工作与学习。在专业行为文化建设中,可通过将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礼仪、行为准则、操作规范等融入专业的日常教学及主题教育活动中,使专业师生能身体力行地感受、学习企业的行为文化,逐步形成具有职业标准的行为习惯,并由外到内,树立职业理念。在环境文化建设中,可通过建设企业真实工作环境1∶1的专业实训室、建设涵盖“历史栏”(合作企业发展历史)、“名人栏”(介绍行业著名专家、企业能工巧匠等)、“技术栏”(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等为内容的专业文化长廊等物质环境,深化师生对行业企业文化的认知。
(三)专业文化的“传承性”建设
大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高职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同样肩负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专业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有机单元”[8],加强专业文化“传承性”建设是高职院校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专业文化的“传承性”建设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对专业自身文化的传承。即专业师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对专业所形成的良好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以及风俗习惯等的坚持和发扬,在传承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的互动作用,依托入学教育、课程教学、专业实践、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等系列教育教学活动,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形成对专业文化统一的认知、解释和赋义,进而形成行动自觉,让专业优秀文化代代相传。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关于职业素养养成的妙言金句都蕴含着伟大智慧,值得借鉴与传承。《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形象地描绘了从事本职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朱子语类》中“无事时敬在里面;有事时敬在事上。有事无事,吾之敬未尝断。”深刻表达了敬业精神的内涵;《劝学》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诠释了善坚持、勤钻研的重要意义;等等。另外,还有促进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的诸如木匠鲁班、石匠李春、工匠喻皓等古代能工巧匠的故事以及实施“爱国、处世、修身”教育的古代名言警句等,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建设的丰富资源,可以通过环境营造、课堂渗透、主题教育活动等途径予以实现。三是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在高职专业文化建设中,融入独具地方特色的产业、历史、民俗、建筑、民间技艺、传统工艺等文化元素,以促进专业师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传承。针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不同的专业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建筑类专业可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田野调查等方式深层次了解地方建筑文化,并以模型、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地方建筑文化的陈列展示,传承地方建筑文化。农学类专业可对地方特色农作物的种植历史、种植技术和农具的发展变更等进行调研与梳理,形成可供展览与传播的文化成果。另外,各专业还可以通过建立地方民间技艺大师工作室,带领专业师生进行学习与研究,也可以举办地方文化主题讲座,开展地方民族特色文化社团活动等,让专业师生深层次第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从而积极承担起地方文化传承职责。
(四)专业文化的“创新性”建设
“双高计划”中“创新”一词出现频率最高,达14次之多,可见“创新”在“双高计划”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专业层面的“创新”包括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打造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创新基地、更新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基本涵盖了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专业的创新离不开文化的创新,加强专业文化的创新性建设对推动专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文化育人”角度来看,专业文化的“创新性”建设主要体现于对教学文化的创新。教学文化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呈现出来的文化形态。教师与学生的思维范式、行为方式以及师生地位都是教学文化的表现。”[9]但凡拥有办学历史的高职院校各专业,大多已经形成了符合高职办学规律且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文化。随着职业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文化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在突出“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凸显“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等的背景下,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其思维范式、行为方式都需要变革,教与学的关系也需要重构,以形成与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文化。一方面,要创新教师的“教”文化。一是依托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打造课程教学团队,在共同实施课程资源开发、课程结构再造、教学流程重构、分工协作教学等过程中,逐步建立团队协作教学思维,创新“团队协作”的课程教学文化;二是依托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融入“翻转课堂”理念,推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逐步形成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角色的教学行为,创新“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文化。另一方面,要创新学生的“学”文化。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将由“被动接收”转变成“主动出击”。课外,他们将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完成对课程资源的学习,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能力的自我习得;课内,他们将通过相互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和思维碰撞来实现知识的深化理解与能力的提升。学习方式的转变势必需要变革“学”文化与之相配合,通过理念引领、氛围营造,逐步引领学生形成课堂外自控式学习与课堂内协作式学习相结合的学习行为,创新凸显“个性化学习”的“学”文化。
“文化对提升大学品质、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0],无论是专业文化的引领性、融合性建设还是传承性、创新性建设,其目的都是通过“育人”这一大学文化的根本使命的实现,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这也正是对“双高计划”指导思想中提出的“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做出贡献”的呼应。
[1]王波.构建高职院校专业文化育人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6(16):46.
[2]张玲.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29.
[3]林润惠.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2):86.
[4]王琦.高职教育文化的建构[M]. 浙江: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2:25.
[5]成军.深刻把握“双高计划”建设的关键[N].中国教育报,2019-06-04(9).
[6]上官敬芝.高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原则与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6(11):80.
[7]杜成宪、郑金洲.大辞海•教育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609.
[8]朱永坤. 专业文化:一个正引起高职院校重视的文化类型[J].现代教育管理,2015 (8):75.
[9]宫隽睿.大学教学文化反思与重振——基于南京6所高校的调查[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
[10]吴清一.大学文化的四维向度及其育人功能实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37.
Probe into the Construction Path for Specialty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wo High-level Plans”
SHI Jian-yu
At present, the lack of culture in the speialty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come common. A specialty without culture can hardly cultivate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talents with humanistic spirit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It is worth thinking how to strengthen specialty cultural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nd enhance the status of "cultural education" in talents culti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wo High-level Plans”,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special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an opportunity.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guidance", "integrati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he author prob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path for speciality culture, hoping to find out some references for enriching specialty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improving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 through specialty culture.
"Two High-level Plans"; specialty culture; construction path
2020-03-01
湖北省教育厅教育改革研究项目(2016510)
石建宇(1975-),男,湖南株洲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
10.13685/j.cnki.abc. 000474
G712
A
1671-9255(2020)02-00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