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疫情综合防控技术
2020-12-28何瑛
何 瑛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遵义 563009)
鉴于非洲猪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非洲猪瘟在我国被将列为一类动物疫病,猪感染后,其发病率、病死率均可达到100%。虽然非洲猪瘟不会人传染,但是猪感染后较高的死亡率会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且会在短时间内引起大范围传播[1]。通过对非洲猪瘟的早期综合预防研究,有利于通过技术措施阻断病毒传播,降低非洲猪瘟发生率,本文结合笔者经验分析非洲猪瘟综合防控技术,以期为此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1 非洲猪瘟的症状表现
症状表现对养殖户而言是判断猪是否患病的关键,掌握非洲猪瘟的症状表现有利于尽早发现可能感染的非洲猪瘟。根据对非洲猪瘟的研究分析,非洲猪瘟有2天到20天的潜伏期,不同猪表现症状有差异,这与感染途径、感染严重程度有关。急性感染、隐性感染等症状表现略有不同,如急性感染、最急性感染发病后有明显症状,如体温升高、食欲减退,行走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皮肤表面出现紫色斑等,最急性感染、急性感染后猪可在一到两天出现死亡,其他症状还有粪便带血、腹泻或便秘、关节肿胀等。
2 非洲猪瘟综合防控技术分析
非洲猪瘟缺乏特异性治疗,需要从不同角度予以综合防控,减少非洲猪瘟的发病率,具体的可采取以下措施:
2.1 加强对养殖户非洲猪瘟防控技术指导
养殖户本身掌握的养猪知识较少,尤其是在一些疫病防控方面多寄希望于当地畜牧服务站,对此需要加大对养殖户非洲猪瘟知识宣传与教育。比如养殖场内应减少外来人员、外来车辆的频繁进入;进入养殖场的人员、车辆需要全面消杀;新购买的猪仔需要单独并隔离饲养一段时间,配合当地畜牧服务站工作人员做好检疫工作。定期对养殖户集中进行非洲猪瘟知识宣传,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养殖户知晓非洲猪瘟知识,提高养殖户对非洲猪瘟的识别能力,同时对出现的可疑病例需要及时报告,避免隐瞒不报引起大范围病情扩散[2]。
2.2 建立快捷、有效的上报机制
较多养殖户在发现疑似非洲猪瘟后需要及时上报,因而当地畜牧养殖中心需要完善疫病上报制度,如养殖户在日常检查中发现有疑似非洲猪瘟情况时,需要快速完成猪群的隔离处理,及时向当地防疫站上报。畜牧防疫站应联合当地村委会对其他养殖户的猪群予以筛查,及时对其他养殖户的养殖区域予以消毒。防疫部门需要及时对患猪或者死猪予以全面检查,如通过采集抗凝血、扁桃体、肾脏、淋巴结等实验室与重点器官组织特点予以诊断。通过上报与联动机制便于及时作出综合处理[3]。
2.3 注重科普与考核
考虑到较多养殖户对非洲猪瘟缺乏认识,因而可采取综合性宣教措施,除了最基本的现场讲座外,还可通过张贴黑板报、QQ群、微信群以及短视频平台完成非洲猪瘟知识科普,及时通报当地最新的非洲猪瘟发生情况。定期对养殖户非洲猪瘟知识予以考核,如非洲猪瘟是什么样的疫病?非洲猪瘟会感染人吗?非洲猪瘟有没有有效的免疫措施?哪些症状表现需要怀疑为疑似非洲猪瘟?发现疑似非洲猪瘟后如何处理等。通过持续性考核帮助养殖户提高对疑似非洲猪瘟的应对与处理能力。
2.4 重视猪群的饲养管理
猪群应科学饲养,保证喂养饲料的营养性与科学性。如部分养殖户会与某些餐饮企业合作,长期使用餐馆、食堂收集的泔水或餐余垃圾喂猪,防止泔水或者厨余垃圾中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菌引起感染,降低猪的免疫力。研究证实非洲猪瘟病毒能够在泔水中长期存活,因而科学的喂养可阻断非洲猪瘟、猪链球菌等相关的动物疫情传播[4];猪喂养期间还需要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处理,减少各类病原菌的存活率。
2.5 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建立独立的猪群养殖基地,及时清理猪舍内的粪便,保证猪舍空气流通,根据气候与温度变化做好防晒或者保暖措施,减少环境因素对猪感染非洲猪瘟的影响。
3 结语
非洲猪瘟对猪的危害性较大,且病情进展迅速,可在短时间内引起大规模病情传播。通过加强对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控,依靠养殖户、畜牧服务站、当地村委会等有效配合,科学进行猪的喂养与日常管理;对于确诊的非洲猪瘟患猪则需要及时扑杀,为保证养殖户的配合以及及时上报,可制定相应的赏罚措施以及补助措施,减少养猪户的经济损失,保证非洲猪瘟的及时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