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常见寄生虫病防控措施探讨
2020-12-28李焕琴
李焕琴
(合浦县畜牧良种场,广西合浦 536100)
大型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相对较为完善,各种饲养管理措施到位,很少接触寄生虫宿主,感染寄生虫病的机会很少。但是,在规模化猪场,一旦有寄生虫病感染即会降低猪场的生产效率,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规模化养殖场十分注重奇生虫的综合防治措施,以避免因患该病带来的经济损失。然而,在密度集中、出栏率高、引种频繁的情况下,各种寄生虫也会悄然入侵。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应完善生物安全体系,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定期驱除寄生虫,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减少猪体内外寄生虫病的发生,避免寄生虫造成的猪慢性消耗,以提高经济效益。
1 完善生物安全体系,减少感染机会
大型猪场一般都设置较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但也要在实际中不断更新和完善防疫体系,严格执行相关的生物安全措施,做到保质保量。养猪场严禁饲养猫、狗、鸟,及时做好灭四害等工作;定期对全体职工进行体检,做好宣传教育,提高预防意识,杜绝人传猪患寄生虫病的现象发生。生活区应远离生产区,不得用生活泔水喂猪。在雨季来临之前,做好场地内外的排水工作,防止积水和现场污染。一旦洪水泛滥,应及时对猪群进行寄生虫监测,发现感染后应立即制定消灭方案,做好整个全场防治工作。严格防止外来寄生虫的输入,特别是对新引进的种猪,要做好防治工作。新引种的生猪隔离饲养,并要远离生产区。在观察期间,广谱驱虫剂再次驱虫。隔离15d后,对他们的粪便和其他方面确认无寄生虫病后可混群饲养。控制内源寄生虫感染,如弓形虫等寄生虫可以通过先天性感染,即经胎盘感染胎儿。对于这种寄生虫的患主,早期隔离断奶和全进全出制度可有效切断寄生虫的传播,有效地减少感染的几率。
2 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制定适合的寄生虫防治方案
寄生虫与外部环境卫生关系十分密切,在日常饲养生产中除了对围墙内外进行清洗消毒外,还应掌握寄生虫的生活史和了解流行病学,制定有针对性的虫害防治方案,并在最适宜的节点消除其流行环节。例如,控制蛔虫应以粪便管理和饲料来源为基础进行防控,旋毛虫应以食物残渣、老鼠、苍蝇和其他来源为基础做好防范。有些寄生虫耐酸碱,有些则耐寒耐热。选择消毒剂时应考虑到这一点。有的寄生在体内的时间很短,有的可以存在一辈子,从而决定了驱虫剂的数量。同时,要根据寄生虫的特点,更加注重预防和控制,如怀孕母猪和仔猪驱虫时要慎用,肥育猪使用后要考虑使用残留药物和出栏期等一些注意因素。
3 防治结合,减少寄生虫病造成的损失
针对卫生条件差、寄生虫泛滥严重的养猪场,可选用伊维菌素等广谱驱虫剂对全场各群体进行一次驱虫。将其加入饲料或饮用水中连续用药7天,然后每隔7~10d再次使用。根据治疗经验,直接注射的效果比加入饲料或饮用水的效果更显著。对于育肥猪、种猪和后备母猪,每年春秋季应使用广谱驱避剂(如多拉菌素或伊维菌素)进行驱虫,母猪断奶后和分娩前1~2周,应分别使用一次,以防蠕虫、疥疮和其他内外寄生虫。断奶仔猪转移到保育舍后,先安排进行驱虫,空腹饲喂混有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粉的饲料,用量为2g/kg,连续两次,间隔7~10d,仔猪生长到4个月龄时,可再次采用上述方法,也可采用左旋咪唑粉拌料进行。
4 驱虫期注意事项
4.1 选择驱虫药
驱线虫药为左旋咪唑、甲苯咪唑、敌百虫等;抗吸虫药为硝基氰胺和硫代二氯酚;抗囊虫病药为吡喹酮;抗弓形虫药为乙二嗪和磺胺,粉剂、片剂等适用于消化道寄生虫的清除,注射用则适用于呼吸系统、肝、肾等器官寄生虫的清除。乳状液适用于防治蜱、螨等外来寄生虫。但无论选用哪种药物,都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换,以免产生耐药性,影响驱虫效果。
4.2 掌握驱虫时机
驱虫时应注意给药时间和具体用药等情况。过早投药不能达到驱虫效果,投药太迟会影响猪的发育,形成僵硬的猪。驱虫时间应根据寄生虫的种类、发育和季节而定。一般来说,第一次给猪投药驱虫可选择在2.5~3.0月龄时,此时可将几种寄生虫一起驱除。冬天是驱虫的黄金季节,在这个季节里,驱虫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3 驱虫前禁食
为便于猪吸收驱虫药物,驱虫前禁食12~18h,晚上7~8时将药物与饲料混合,让猪一次性进食。如果猪不吃,在饲料中加入少量盐水或诱食剂等,以增强其适口性;分组饲养时,先计算所用药量,磨碎药液,均匀拌入饲料中。除虫期间(一般为6d),在固定的地方喂养、圈养、清便等,并对现场进行清洁消毒。
4.4 猪舍应消毒
一些养猪场在猪驱虫后不给猪舍清洁消毒。结果驱虫排出的虫体和虫卵被猪吃掉,引起再感染。驱虫后,应及时清除粪便,堆放、发酵、焚烧或深埋;猪舍的地面、墙壁和投料槽用5%的石灰水消毒。
5 小结
猪寄生虫病对养猪场有着不容忽视的潜在危害。对此要密切关注,定期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理,使规模化养猪场减少损失,提高经济效益。